[设计特点]
运用“非指示性”教育自主成长的理念,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交互作用中,学生自主判断、自主反思、自主成长。
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交互作用具体体现为“三自主、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前,教师的引导体现为主动说明,说明学习的任务、时间、方法、要求等;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的引导体现为有效组织,组织学生参与到当前的学习活动中去,不做旁观者和无关者i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的引导体现为及时促进,促进学生学习的深入,方式是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心得,教师介绍自己的及专家的学习心得,在交流和介绍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由浅入深。
在学生意识上,把握“三个原则”。第一,在教学程序上“先生后师”,任何教学环节都先由学生主动、独立地学起来,有了学习心得和基本体验后教师再教,以教促学。第二,在教学对象上“面向全体”,遵循“三个尊重”的原则: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利,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时间。第三,在教学构设上“三多三少”:归纳法教学运用得多,演绎法教学运用得少;学习方法引导得多,知识点机械堆砌得少;学生学的时间多,教师教的时间少。
在学科意识上,注意“四个要求”。第一,准确把握学科性质,防止泛语文课、泛人文课。第二,正确选择教学内容,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和文体特点来选择。第三,精确设计教学程序,每个教学环节都是必需的,且环节之间是步步提升的。第四,精确设置学习题目,少做练习题,多读课外阅读书目,前者要数量少、质量高,后者要有利于让学生的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同时得到提高。
本设计为诗歌类文本基于自主体验的“非指示性”教学设计,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诵读实践,自主体验文本的情感、内容、语言等,在体验中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本设计的标志性环节为“四读”:一读,体验情感之美;二读,体验内容之美;三读,体验语言之美;四读,体验节奏之美。
[设计步骤]
一、教师激趣导入
故乡,是我国诗歌永恒的话题:思乡之情,从古代一直吟诵到现代,古老而又新鲜。台湾作家余光中的《乡愁》,将给我们带来另一番感悟和体验。
二、讨论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
(起始课或借班上课时用。)
先讨论学习方法:学习诗歌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先让每人独立思考,并在以上下桌四人或六人组成的学习小组内自由表达,形成一个基本的共识。然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以使学生的基本共识更清晰:语文学习不能被动听讲,而应自主实践;一首诗歌,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三自主”:自主诵读、自主体验、自主欣赏。
再讨论学习内容:学习一首诗歌,我们先体验和欣赏什么,再体验和欣赏什么?换句话说,我们需要体验和欣赏诗歌的哪些内容?
先让每人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形成基本共识。接着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丰富和完善学生的共识,并在交流中形成全班共选性的学习主题:如果站在学的角度,按照层层深入的顺序来学习,诗歌值得体验和欣赏的首先是情感的美,其次是表达情感的内容的美,再次是表达内容的语言的美,还有就是表达语言的节奏的美;其中的内容包括意象,其中的语言包括韵律。
这一步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站在自己学的角度来确定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讨论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体现了“把人当人、自主成长”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或许学生对诗歌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确定会存在认识上的差异,但学生思考、讨论的过程,就是唤醒他们自主学习意识的过程,也是让他们意识到教师把他们当成学习主人的过程。学生思考、讨论的结果,则让他们懂得了诗歌该怎么学、学什么。以后他们离开老师也就能独立学习了。
三、一读,体验情感之美
第一回,初始体验的读。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读前教师先说明:请各位自由诵读,在诵读中体验诗歌的情感美,读完后用一句话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自由诵读后,每人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学生说说。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这首诗表达了惆怅、悲伤、哀痛的情感。
接着深入一步学习。首先让学生根据文本的语言来推测作者的情况,以对诗歌的情感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体验。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长向全班介绍本组的学习体会。最后教师说出自己的理解,以丰富和深化学生的认识:
我先结合诗句来说说。诗一开头便是“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表明作者是一个少小离家的游子,靠写信来联系母子感情。诗的第二节写“长大后”“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表明诗人继续漂泊,用船票来连接夫妻感情。第三节写母亲去世,“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表明作者母亲已经去世,诗人感到了孤单。第四节写“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说明作者出生在大陆,居住在台湾。
我再跳出文本诗句,借用另一位诗人流沙河的评论,来介绍作者情况:“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于1972年)。”“余光中该记得很清楚,自己小小年纪,做了流亡学生,逃到大后方去读书求学。学校里有一个取信栏,他每天去那里看两次。紧着心弦,扫视着那一长排信封的队伍,要看看有没有熟悉的字迹——母亲的字迹,写着自己的姓名的。多次失望之后,收到一封信了,比伙食团打牙祭还快活。恭读了一遍又一遍,都背得了。然后细察信封上的邮票,那上面盖着邮戳呢。”(《溶哀愁于物彖》.载《流沙河诗话》,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第二回,深入体验的读。带上深入一步的理解,全班齐读,在齐读中一起体验作者的情感,读出惆怅、悲伤、哀痛的沉重分量。
四、二读,体验内容之美
第一回,初始体验的读。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读前教师先说明:现在用读来体验诗歌的内容美,边读边体验,读完后说说作者先后用哪些内容或物象来表达自己的乡愁,这些内容或物象有怎样的特点或美感,如果这些内容或物象的修饰语也有值得赏析的,也请找出来赏析一番。
每人先独立学习,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小组长向全班介绍本组的学习体会。
最后教师说出自己的学习体会,以丰富和提升学生们的认识:
作者表达乡愁不是空喊口号,而是巧妙地选取典型的内容和物象来表现。
作者先后用四个具体的物象来表达乡愁: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物象对应人生的四个阶段:“邮票”表达的是“小时候”母子分离的愁苦,“船票”表达的是“长大后”夫妻分离的愁苦,“坟墓”表达的是“后来”母子生死离别的愁苦,“海峡”表达的是“现在”作者居住的台湾与自己的故乡大陆之间隔绝的愁苦。
这四个物象有两个特点:一是典型,四个物象分别代表了不同人生阶段的四种乡愁;二是递进,与“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时间上的递增对应的是“乡愁”情感的递进,从个人的、家的愁苦提升到大众的、国的愁苦,让每个
中国人读了都为之动容,一起陷入深深的惆怅和哀痛之中。
另外,四个物象的修饰语也很值得赏析。邮票只是“小小”的,船票也只是“窄窄”的,却能牵动人的万分乡愁;坟墓只是“矮矮”的,却隔开了亲人的生与死;海峡也只是“浅浅”的,却无情地隔开了两岸的中国人,成了国人心中沉沉的痛。
第二回,深入体验的读。带上深入一步的理解,全班齐读,一起体验,读出四个内容逐层递进的惆怅和哀痛。
五、三读,体验语言之美
第一回,初始体验的读。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读前教师先说明:现在用读来体验诗歌的语言美,边读边体验,读完后说说作者在表达这些内容时,语言形式上(包括韵律上)有什么特点和美感,有什么效果。
读后每人独立归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后小组长代表本组说说全组的学习体会。
最后教师说出自己的学习体会,以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
本诗语言在形式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和美感。一是对称和整齐,有对称之美、整齐之美。四个诗段分别由四行文字组成,每一诗段的同一行文字,字数都相同,如果把四个诗段看成一个整体,那就是一个气势宏大的排比句,从效果上说,看起来规整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气韵顺畅,有重章叠唱、一唱三叹之美。二是变化和自然,有变化之美、自然之美。把每个诗段独立出来看,四行文字的字数都不相同,上句和下旬之间呈现出“先短后长”的特点,从效果上说,看起来有变化,不呆板,读起来气势顺畅自然。
从韵律上说,全诗没有一韵到底,但有一个主韵“ou”,“ou”韵读起来特别厚重,最能表达深沉的情感。“头”字在全诗重复出现了八次之多,因此整首诗读起来有一种低回掩抑、如泣如诉的旋律。
第二回,深入体验的读。带上深入一步的理解,全班齐读,一起体验。读出语言的对称和整齐之美、变化和自然之美,同时也要读出音韵的低回悲戚之美。
六、四读,体验节奏之美
第一回,初始体验的读。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读前教师先说明:现在用读来体验诗歌的节奏美,边读边体验;读完后说说每一诗句在朗读时应采用什么节奏,具体包括:什么地方该停顿,什么地方该重读,各个诗段用什么语气来读。
估计学生对停顿和重读会感到为难,不知从何下手,教师不妨就诗句“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让学生进行停顿和重读的尝试,然后再一起归纳方法。停顿和重读如下:“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方法为:停顿以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为基本单位,修饰语如定语、状语、补语也是基本单位,这些句子成分之间大多要停顿,标示符号一般为斜杠;重读以一个句子中要强调突出的词语为基本对象,标示符号一般为黑点。
之后每人对全诗进行停顿和重读的标示实践,接着在小组内充分交流,形成基本共识,之后由小组长代表本组向全班介绍。
至于用什么语气来读,估计不难,学生都知道该用惆怅、悲伤和凝重的语气。
最后教师也亮出(可用多媒体)自己的基本理解,以提升学生们的认识(具体内容略)。整个交流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要通过逐段诵读来表达和验证自己的见解,以便逐渐形成共识。
第二回,深入体验的读。将全文连起来,带上深入一步的理解,全班齐读,一起体验节奏之美,要读出相应的停顿、重音,并读出惆怅、悲伤、凝重的语气。
七、合读,体验“四美”融合
在前面“四美”依次理解、逐个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和节奏美融合在一起,在诵读中整体体验,读出自己完整的理解,读出感受,读出享受。
这个环节的诵读也分一先一后两回。
第一回,每人自由诵读,放开声音,用心把握,积极体验。
第二回,全班齐声朗读,共同体验,读出气势,读出氛围,把本诗的学习气氛推向高潮。
读之前要让学生明确朗读和情感体验的关系。教师在学生独立思考后再说说理解:朗读和情感体验要一致,外声内情,相互融合,声隋合一,声情并茂i朗读贵在自然,贵在真情。每个人的朗读和体验是有个性差异的,会同中有异,不必要求完全一致。
八、总结本课学习
每人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感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之后每个小组长介绍组内每个人的总结。
最后教师说出自己的学习感受,以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
一首好诗,有时看起来很简单,但它往往能让我们体验到丰富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和节奏美。这多种多样的美,需要通过诵读来体验。我们要学会诵读,学会体验,让诗歌的美流入我们的心灵,积淀成我们美好的语文素养。
九、教师推荐课外阅读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需要课外阅读。我向各位推荐佘光中的另外几首诗:《乡愁四韵》《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五陵少年》《新大陆之晨》《春天,遂想起》《当我死时》。这些诗都表现了作者的思乡情结。请各位到图书馆阅读,或上我的博客阅读,已经粘贴在里面了,读后请留下你的一句话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