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2年第1期 ID: 138786

  

股票是一“只”还是一“支”?

◇ 张军 杨振华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股票开始成为我们日常经济生活中的热点话题。笔者发现,股票用语中有一个量名搭配现象常常存在分歧:是一“只”股票,还是一“支”股票?出于促进语言规范化的目的,我们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笔者先用“百度”进行了搜索,发现“一只股票”的用例有4610000个,而“一支股票”的用例有2680000个。笔者又使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检索系统(网络版)进行了检索,发现119条关于“只股票”的语料、16条,关于“支股票”的语料。
  据此可以判断,在网络以及规范的书面语料中,“一只股票”的用法明显更为常见。那么,这是不是就意味着它是正确的用法呢?
  要作出进一步的判断,我们首先要了解“一zhī股票”中的“zhī”是什么意思。通过对大量用例的分析,我们不难概括其意义及用法:表示“种、类”,用于集体名词之前,相当于“种”“个”。笔者又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它对量词“只”与“支”的解释是——
  “只”:a)用于某些成对的东西的一个;h)用于动物(多指飞禽、走兽):c)用于某些器具:d)用于船只、
  “支”:a)用于队伍等;h)用于歌曲或乐由;c)纱线租细程度的英制单位,用单位质量(重量)的长度来表示,如1磅重的纱线长度中有几个84(1码,就叫几支(纱),纱线越细,支数越大;d)用于杆状的东西
  可以看出,因为“一zhī股票”的“zhī”表示“种、类”的概念范畴,所以它不同于《现代汉语词典》中量词“只”和“支”的任何一个用法。笔者另外还查找了《汉语大字典》,仍然没有找到“只”或“支”表示“种类”的特殊用法。那么,这种特殊用法来自哪里呢?
  经过考察,笔者认为它来源于上海话中的量词“只”。原因如下:
  1.现代汉语中,北方方言的量词“只”和“支”均没有表示“种、类”的意思,不能与集体名词“股票”进行搭配。
  2.其实,在南方方言比如吴语、湘语中,“只”是使用范围最广泛的量词,既可作个体量词,又可作集体量词,其地位类似于普通话中的“个”。例如:“一只水库、一只企业、一只节目、一只班级”(吴语上海话),“一只学生、一只木匠、一只岛、一只办法”(湘语益阳话)。因此,在普通话中表达股票的“种、类”时,可能说成“一个股票”或“一种股票”,但在南方方言中,则说成“一只股票”。
  3.虽然南方方言普遍存在着地位类似于“个”的“只”,但是只有上海话最有可能是“一只股票”用法的源头,因为只有上海话的“一只股票”最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力。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有中国内地第一个证券交易所,有新中国第一张以提供权威证券资讯为主的报纸——《上海证券报》,有新中国第一只公开发行的股票——飞乐音响,因此,很多反映社会新现象的语言现象都会在上海首先出现,然后流行开来,进而融入普通话。
  4.可以推断,先是“一只股票”融入普通话,然后“只”和“支”形成混淆错用。在“一zhī股票”产生以前,量词“只”“支”在普通话中虽然同音,但是用法有别,因此容易区分,不易用错。而带有上海话特色的“一只股票”融入普通话以后,由于北方方言区的人对其用法不易理解,从而造成同音混淆,滥用错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一只股票”当为正确用法。同时,笔者发现,与“一只股票”相类似的“一只基金”“一只债券”等用法也慢慢流行开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词的用法的发展所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家族相似性。“只”表示“种、类”的概念范畴已经在普通话中固定下来,并逐渐扩散到用来修饰其他的“证券家族(股票、基金、证券)”成员。例如:
  (1)在市场低迷的时候,投资者特别期待能遇到一只能攻善守、抗跌稳健的长跑型基金助其穿越牛熊市。(http://fiannce.peple.com.cn/stock/h/2011/1019/c226333-3542545526.html.)
  (2)4月3日,由财政部代发的30亿元新疆政府债券一期在深交所上市。这是国内第一只地方政府债券。(http:news.ifeng.com/mainland/200904/0406_17_1093118.shtml.)
  总之,笔者认为股票应该是“一只”,而不是“一支”。同时,由于量词“只”表示“种、类”的意义已经被大众长时间的使用,其语法功能也在往类型化发展,且具有重要的社会交际功能,建议《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时能把“只”的这个意义和用法罗列出来。

股票是一“只”还是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