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感觉到当前的学校教育缺点什么,不太正常,要有所改变。可是仔细思量,缺什么呢?
有人说,要创新。现在的学校教育的确不能适应社会了,应该用时代的阳光、时代的节奏,甚至世界的视野、人类的文化来变革教育,所以要创新。乍一看有道理,但是一推敲也有问题。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在基础教育阶段所读教材所受教育与他们后来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之间相隔遥远,那时恐怕也没有很多人去研究各种各样的教育创新。问题就在这里,表面没有去搞所谓的创新,实际上却培养出了真正的创新人才。
我并不反对创新,真正的创新总是那么激动人心。但是,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非要创新不可,譬如小孩学习走路、中国人吃饭的工具、学生握笔的姿势,甚至孩子的心智发育、习惯养成、品德情操等?实际上,这些都需要按照规律慢慢教化,怕就怕一“创新”打乱了正常的秩序。教育更需要的是常识,遵循教育常识比一天到晚叫喊创新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不切实际的创新和为了创新而创新以及伪创新不仅耽搁学校的发展,而且可能伤害一代人,影响的可能是一个民族的未来。
遵循教育常识就是不要随随便便去搞“教育创新”。中国科技大学前任校长朱清时卸任时说:“不要问我做了什么,而要问我没做什么。”他主政科大的十年坚持不扩招,坚持教育质量为主,保持学校纯洁的学术氛围。这是在遵循办学常识,没有创新。
刚刚到达退休年龄的魏书生说:“回忆12年来局长兼书记的工作经历,我个人没有提出新的理念,我无非就是帮助机关干部、师生员工反复温习这些常识。”“大多数人民群众认可的常识,大多数师生愿意接受的常识,常常就是符合规律的、科学的人间大道。对这些常识,我们一定要坚守、坚守再坚守,决不动摇。”
不知道有多少人认同当前的学校教育最需要的就是常识。许许多多的学校不是创新不够,而是创新太多了,太能创新了,投入创新的精力过度了。教育其实是纯朴的、朴素的、朴实的!
当老师就是要下课堂教书,一个老师只有把学生教好才叫好老师,这是常识。
学生一天到晚坐在教室里,需要活动需要聊天需要轻轻松松,这是常识。
很多学生比老师聪明,多数学生将来会比老师发展得好,没有必要从头讲到尾,这是常识。
分数暂时不高的学生将来不一定差,没有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一样可以有大作为,这是常识。
没有真才实学的老师无论在学生面前如何伪装,终究逃不出学生历史的眼光,这是常识。
学生需要鼓励鼓励再鼓励,发现发现再发现,这是常识。
别人的孩子也是孩子,这是常识。
快乐的老师才能带出快乐的学生,智慧、豁达、上进的老师更能带出同样的学生,这是常识。
养成好习惯,学生会一生受益;养成坏习惯,学生贻害终生,这是常识。
把这些常识做好了,学生还教不好吗?基础教育还需要那么多创新吗?“搞教育要永远守住平常心”,“智慧越高的才越反对折腾,越明白平常心是世间大道”,“做一件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不要对别人不公平,也不要对自己不公平;别希望别人不正常,也别让自己不正常”。魏书生的话语再次体现了他的作为真正教育家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