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0年第3期 ID: 138501

[ 王海燕 文选 ]   

破译心灵的密码——高中必修《将进酒》教学设计

◇ 王海燕

  一、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悟作者深邃的思考和复杂的情感。学习诗人身处逆境仍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3.体会诗人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大胆的夸张。
  4.能对课文进行个性化解读,对相关材料进行探究式学习o
  
  二、教学重难点
  
  1.运用所学诗歌鉴赏知识,品味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2.领悟诗人忽翕忽张,由悲转喜、转狂放、转激愤、转癫狂,最后归于“万古愁”的诗情,并以此破译诗人心灵的密码。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掌握古典诗歌诵读的节奏、重音,并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会诗歌的感情。
  2.讨论法。设计几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要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对诗歌的意境进行准确描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3.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由于学生以前学习过不少古典诗词,对诗词语言的分析有一定的基础,因此,对这首诗歌语言的鉴赏分析可以采用让学生自己分析交流、相互评价的方法,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安排学生初步学习课文,要求读音准确,借助注解疏通课文,查找资料了解李白的生平,标记自己喜欢的诗句。
  (二)导入新课。
  李白是我国唐代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李白还留下了“酒仙”的千古美名。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那么,李白是如何使他的酒和他的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呢?《将进酒》也许可以为我们解答—二。
  (三)了解背景。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以下相关知识:
  《将进酒》是乐府旧题,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
  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诗人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距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唐玄宗耽于女色,将政事交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官场一片黑暗,社会腐败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诗人对此极为不满,但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三个好朋友登高饮酒,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
  (四)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朗读:①朗读,初步感知。②朗读,再次疏通文意。③体会在预习中找出的喜欢的诗句。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归纳各层次的大意。⑤练习背诵。
  提示: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这首诗一个显著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诵读时要顺应诗人感情的变化来选择不同声调,要注意诗中节奏的变化。
  3.师生共同讨论、回答:
  (1)学生简要阐释自己喜欢某个诗句的理由。
  示例——
  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阐释: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从空间夸张,—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
  不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提供了充足的借口。
  诗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阐释: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狂傲不羁的李白在明月之下与朋友推杯换盏、把酒言欢。人生高兴的时候就应当及时行乐,不要辜负了清风明月、金樽美酒,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
  (2)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寻找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元素。
  示例——
  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①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②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一会须一饮三百杯”。③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一斗酒十千恣欢谑”。④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一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再读文本,合作探究。
  1.课文的题目的意思是劝酒,那么谁是主人,应该谁劝谁,结果是谁劝谁,为什么?
  示例:主人是元丹丘,应该是他劝李白喝酒,可结果却是李白劝他喝酒,因为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的一大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里,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像东汉大学者郑玄那样“一饮三百杯”。这里表现了诗人三五知己酒酣耳热时的忘我狂态,体现了他豪爽洒脱的性格。
  2.喝酒的目的是“与尔同销万古愁”。诗人在诗中都表现出哪些愁呢?
  示例:《将进酒》是李白笔下的千古名篇。初读给人以任性放浪之感,然而细品便于豪放之中觉出愁绪满怀。诗人虽极尽豪言壮语,却难以摆脱苦闷,以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收篇,回到了“愁”这一情结。究竟李白有何愁,如此难解难销?这就要到诗中去寻觅了。诗起句曰“天上来”见其豪迈:但紧接着“不复回”“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顿生悲凉之感。但诗人并不是单纯地感慨时光易逝、人生短暂,而是在忧愁如何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完成自己的理想,实现自我价值。于是有了“人生得意须尽欢”的呼喊,这看似宣扬及时行乐,然而只不过是表象而已。诗人“得意”吗?从25岁仗剑东游,至44岁“赐金放还”,一腔的抱负、满腹的才华,换来什么?多年的漫游、半生的漂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诗人的自信之语,也是自慰之语。其乐观自信的态度反映的是冰冷残酷的现实——权贵的压迫、社会的污浊。“必有用”“还复来”暗示自己怀才不遇又渴望积极用世的痛苦。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但也只能以“长醉不醒”来表明自己的蔑视。想想“古来圣贤皆寂寞”,自己也是“寂寞”呀!怎样才能名留千古呢?喝酒吧!于是反客为主,呼取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诗篇有着内在的、深刻的思想感情,或是悲年华易逝,或是叹圣贤寂寞,都紧紧围绕“怀才不遇”这一主要的愁。
  (六)三读文本,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和豪放飘逸的诗风。
  1夸张的运用是李白诗歌的重要特色之一。(示例略)
  2.从这首诗的哪些语句你能读出李白的豪放飘逸的诗风?(示例略)
  (七)布置课后作业。

破译心灵的密码——高中必修《将进酒》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