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0年第3期 ID: 138504

  

“学士后”与“硕士后”

◇ 陈 燕

  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到来,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高校为了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纷纷推出了“学士后”“硕士后”制度,“学士后”“硕士后”频频见诸报章:
  (1)北京委员建议设“学士后”“硕士后”解决就业难题。
  (2)今天,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应届毕业生小卢在校园网上看到学院招收“硕士后”“学士后”科研人员的启事后,马上报名了。
  (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为了缓解毕业生就业难,纷纷推出了“学士后”甚至“硕士后”制度。
  何谓”学士后”“硕士后”?“学士后”“硕士后”是指高校或科研机构获得学士学位或硕士学位的毕业生在高校、科研机构等从事辅助科研工作或者到企事业见习。他们上班时间和其他工作人员一样,只不过他们不是正式员工,而是临聘人员。“学士后”“硕士后”工作有基本的社会保障,有-定收入,使毕业生在刚踏入社会时有个过渡适应期,同时能为社会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
  这种制度是怎么产生的呢?
  2009年年初,北京市“两会”,政协委员提出用“学士后”制度缓解当前毕业生就业难的提案:2月,上海大学数码学院成立沪上首个“学士后实训中心”;3月,南开大学发布推出“学士后”制度的消息,广州大学也出台“学士后流动站”。4月,哈尔滨理工大学建立“学士后流动站”。4月7日,温州大学在就业网发布了(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发布招聘硕士后、学士后科研人员启事>的消息。这一系列举措使“学士后”“硕士后”成为热门词语,其实它们在这之前就出现了。“学士后”2003年已经出现,共青团青岛市委2003年12月3日(关于进一步做好“学士后流动站“建设工作的意见)指出:“‘学士后流动站’,是指主要依托企事业单位成立的,为有就业愿望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提供预备就业岗位的基地。”“硕士后”至少在2004年已经出现,如:从在北京大学法律系读本科时起,马怀德就对行政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师从我国行政法学界的泰斗——应松年先生攻读行政法硕士后,他对我国的行政许可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中国青年报)2004年12月17日)它们之所以近两年更加流行,主要是经济危机、就业压力等造成的。
  总之,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社会以及人们思想认识的变化,都促使语言产生新词或使既有语词的意义发生变化。“学士后…硕士后”的出现,使“博士后”一词不再孤单,三者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词族。

“学士后”与“硕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