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深处人家》(语文出版社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是黄蒙田先生的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清新流畅,节奏富于变化,读来朗朗上口。朗读这篇文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音规范
语音规范是朗读的基础。在这篇课文中,没有非常生僻的字词,但是也有几个词语容易读错。比如“因为”的”为”要读去声,不能读成阳平;“尽可能”的“尽”要读上声,不读去声;“当地”的”当”要读阴平,不能读去声。
二、宁静质朴、清幽自然的基调
这篇作品通过对江南竹乡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竹乡风光的喜爱、对勤劳朴实的山村人民的热爱、对宁静质朴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在文中,那辽阔无际、深邃幽静的竹海,竹林深处人家那种宁静质朴的生活,以及作者在文章结尾处对竹林深处情景的深情回忆,构成了宁静质朴、清幽自然的基调。朗读这篇文章,语速不能过快,声音不能过高,应当采用较为舒缓的节奏和柔和的语调,以表现深沉宁静的竹乡风光和竹林深处人家简朴和谐的生活。
三、稳中有变,张弛有度的语气和节奏变化
这篇文章以写景为主,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急剧变化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所以,朗读的语气和节奏应当是平稳自然的。但平稳自然不等于没有变化,否则,就会显得呆板,让人听得昏昏欲睡。前面谈到,整篇文章朗读的节奏应当稍慢一些,语调应当柔和一些,在这个基础上,语势和节奏都要有所变化。
文章开头的“江南竹乡……其实不是没有而是看不到”,是作者对江南竹乡总的印象的客观陈述,语速可以中速偏慢,语调应当平缓,没有太大的起伏。
接下来的“远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直到山顶,不,从平地开始就全铺着竹,一层又一层的,不但分不出竹枝、竹干和竹叶,连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都看不到,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是作者从远观的角度描写竹林的景物。这里,景物是静态的,但作者的视线是流动的,我们可以用较为缓慢的语速、变换的语势,来表现出作者视线的变化。“远远望去”可以读得紧凑一些,语势可以上扬。“从山麓—直到山顶”,可以稍稍上扬。下面一个“不”字,应该读得稍重而短促,好似悬崖勒马,否定前面,从而给听者以节奏的变化。”从平地开始”后应当稍停一下,语势稍降。“就全铺着竹”,语势变得平缓,后面停顿的时间要短一些,与后面的衔接要紧密一些。“分不出”后面可稍作停顿,“竹枝、竹干和竹叶”整体作为“分不出”的宾语,三者之间的停顿要稍短一些。同样道理,”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之间的停顿也不宜过长。末尾的“仿佛全被竹的海洋淹没了”可采用下抑的语势,“淹没了”三个字可以拉长一些,把听者引入无限辽远的想象空间。
后面的“当一阵风吹过的时候,竹海上涌着暗浪,一浪推着一浪,一直涌到很远,你很难知道那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海有多深,只是你看竹浪的起伏和它的气势,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是对竹海的动态描写,前面可以读得稍快一些,特别是“一浪推着一浪”六个字,应读得更快一些,语势可以稍稍上扬,而后面的“一直涌到很远”则要逐渐慢下来,语势也降下来,让听者体会那种由近及远,渐行渐远,最终海天茫茫、目力不逮的境界。其中“很远”和“深沉的”几个字要读得更慢些,可采用以气裹音的方法。这句话在文中属于起伏比较大的一个语段。
通观全文,在稍慢的语速、柔和的语调的基础上,可以起伏稍大一些的语段,还有以下几处:
第二自然段中的“但是到得前面,那一丛竹忽然像机关布景似的移开,我们已经发现另一条山路让出来,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可以读得稍快一些,声音可以稍亮一些,以表现出发现新路新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
第四自然段中的“宁静的竹海里难道没有人家?”和“那是雾还是山岚?”两个疑问句,要读得慢一些,“宁静的竹海里”和“那是雾”后面的停顿要长一些,后面的语势要下降,而这两句句末语势的上扬幅度要大一些,要表现出作者的疑惑和迟疑。“朋友,我们竹海里的村庄可热闹呢”一句要读得稍重而低,以表现护林员压抑不住的自豪。
第七自然段的“我们正要离去……原来是一群拾竹箬的女孩子回来了”,是静谧的竹林、朴实的乡村的一道亮丽风景,读这一段文字,语速要稍快,声音要稍高、稍亮一些,以展示女孩子们的青春活力。
文章末尾的“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每当我回忆起竹林深处的情景”,语调要缓慢而悠长,以表现陷入对美好往事的回忆的深思状态,后边的“好像立刻就闻到了竹子散发出来的清香”,语速要稍微加快一些,以表现竹乡美好风光在作者脑海中的印象的深刻。最后的“仿佛周围都是一片柔和、宁静的青绿”再次改用缓慢而悠长的语调,收束全篇,以期取得语尽情存、余音绕梁的效果。
四、巧用重音,突出重点
重音是指语流中重读的音节。每一句话都有自己的语法重音,但语法重音又往往要为强调重音让路。在这篇课文中强调重音比较突出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第一,让文章的脉络更为清晰。就全文来讲,表现作者行进线路和视角的词语,应当加以强调。如第一自然段的“远远望去”“山麓”“山顶”“平地”,第三自然段“穿过一处最密的竹海,我们便来到一处较高的竹坞“中的“竹坞”以及后面的“举目四顾”,第五自然段“于是我们便向深藏在竹海里的山村进发”中的“山村”,以及后面的“山涧”“竹桥”“石路”等。
第二,通过对比强调重点。如全文第一句”别的植物”和“竹子”“竹”构成对比,这几个词语均应重读。再如第三自然段,强调画家和护林员不同身份的几个词语,即“画家”“当地朋友”“护林员”,也应读得重一些。第三自然段的“举目四顾,除了竹子,还是竹子”,要读得夸张一点,除了要重读”还是”之外,两个“竹子”先轻后重,以突出强调竹子之多。
第三,突出事物特点。如第一自然段的”一层又一层的”重音要放在“又”字上,以突出竹林层次之多:“一浪推着一浪”的重音应放在“推”字上,以强调竹林的动感。第五自然段中“从山坞上再钻入竹海里,越山涧,过竹桥,爬石路,比想象的要远得多”,其中的“钻”“越”“过”“爬”富于平仄变化,又表现了路程之远和地形之复杂,也应该适当重读。第六自然段中,为强调竹子用途之广所举的“凳子”“椅子”“台子”“凉床”“碗橱”“衣柜”“茶几”“摇篮”“鸡笼”“兔笼”等,都可以加重语气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