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里独特的艺术瑰宝,学习欣赏、创作对联,对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提高语文素养有很大帮助,许多语文老师已经把对联运用到语文课堂之中。
现在一般公认对联是从诗文中脱化出来的,源头深深扎根于古代诗文,尤其是律诗和骈文之中。律诗的颈颔两联要求严格对仗,而最初的对联大多是由此生发出来,多为五字、七字。五字、七字联也是后世对联的主流,尤其是七字联,在对联中称得上“一把手”。不过,随着文人们文学技巧的成熟,驾驭对仗的能力不断提高,长联也就悄然出现。在长联中虽然五字、七字的分句居多,但是也出现了许多四宇、六字甚至八九个字的分句。无论诗还是词,在格律上都没有太大争议,古往今来都有着一套完整严密的格律,但是从诗词中脱化出来的对联却不一样。
一、联律为何难以确定?
汉语的音乐性极强,由于声调系统的完善与发达,汉语天生具有抑扬顿挫的特点。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的文学在外在形式E也就离不开音韵美。事实上,早期的文学是和音乐紧密结合的。也就是说,最初的文学作品大多是能唱的。
无论诗、词或曲,都可以入乐演唱。从《诗经》的时代开始,人们对于唱诗就已经不陌生了。音乐对诗歌形式是有着一定束缚的,越是要求与乐曲旋律相符合,诗歌的形式就越是倾向于严整、规范。这一点古今中外皆如此。<诗经)中,“风”“雅”两部分韵脚整齐、音节和美,就是因为它们强调入乐演唱,而且还是流行歌曲或者宫廷御用歌曲。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格律,是与音乐紧密结合的,凡是脱离音乐、脱离口语朗读的文字,在格律上的要求自然是要低的。而对联则恰恰符合这种情况。
二、古人撰联如何安排平仄?
不同的平仄安排体现着不同的声情格调,这一点在词曲中体现得较为突出。律诗的格律是固定的,所以也就不太能够恰当地表现一种感情。人言“诗庄词媚”其实并非完全出于对词的蔑视和偏见,事实上在苏轼大胆革新,首创豪放词之前,无论小令长调无不透出一股绮靡味道。
古人的联律从两个方面来:一是音韵学知识、诗词曲格律的套用;二是自然成律,依靠语感。前一种来源的联律比较工整,没有太大争议。但是这是有限的,诗词曲的格律并不总是可以套用的。很多时候,语感是非常重要的工具。然而,依靠语感就必然产生两个问题:一是连读变调,一是语音差异。这也许可以解释一些平仄极为特殊的对联。
三、联律是否有意义?
律的一大特点就是平仄“矛盾”。这个“矛盾”体现在一句之中平仄的交替错落,也体现在两句之间平仄的对立协调。在有些文体,例如词曲中,不存在或者较少存在后一种情况。只有在要求对仗的文体中,后一种情况才体现得较为充分。前一种情形通过自然成律也可以实现,甚至可以说,本来就是通过自然成律实现的,人们对其中某些格式加以固定最终形成了定式。后一种情形则,必须借助一定音韵学知识,通过不断创作、总结才能得出比较合理的安排。
在诗歌中,韵字乃是全句的重中之重。可以打这么一个比方:一句之中所有的字就如同士兵,而这个韵宇则是将领。诗词的声情倘若要通过声音形式表现出来。作者能够借助的就只有韵和调。所以,在选韵上已经体现出全诗的基调,那么这个字也就理所当然成了一句之中最重要的声音枢纽。能够自觉运用联律达到上下联的主题统一而情调各异,正是避免“合掌”的良方。
四、是否应该制定统一的联律?
制定统一联律的做法既不应该,也不能够,更不可行。但是,应不应该有一些基本规则呢?那是非常必要的。
首要一点,必须做到平仄协调。何谓平仄协调?不拗口难念便是。所以,只要写出来的对联用我们现在的读音读起来不至于佶屈聱牙,也就基本做到了平仄协调。
其次,要有一些禁忌。虽然说固定的格律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清楚掌握利用平仄安排表现声情。倘若没有一个基本的规范,不仅会给初学者带来极大的麻烦,并且最终很有可能走上抛弃声律的道路。所以我们自己要很好地去了解、去发掘。
第三,使用“推荐式”代替“定式”。这一做法完全是出于对联教学的目的。倘若我们要将对联这一优秀文学艺术形式传承下去,在格律教学上就不免还是要有—套规则的。这一套固定的标准规则,完全是针对初学者,让他们有所依从。
五、怎样看待某些特殊对联?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八字足矣。
对于前人的对联,一来我们无法确切知道他们所遵循的读音究竟是怎样的,因而也就无法判断他们在平仄安排上究竟是否合理:二来古人名联流传至今,其中必然还是有”不以辞害意”的考虑的。对前人对联妄加改动,名日规范,实则根本有违声律要求。倘若修改之后更胜原作,视为改进推敲则可,以为规范格律则不可。倘若不如原作,则徒留笑柄。
我们不能先入为主抱有成见,也不能毫无主张信口雌黄。应当利用我们掌握的音韵学知识加以分析判断,倘若这种规则的确符合音韵学规律,那么我们可以把它吸收进“推荐式”的联律中,让大家都能够分享。
综上所述,所谓联律的统一标准是不存在的,制定统一的联律是不可能的,但是并不意味着抛弃联律。想要真正把对联的声韵利用好,让联律为联意服务,不是嘴上说说就能实现的。这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积累和实际创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