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文化教育缘何需要“中”的视野
如果我们将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预设为培育民族精神、回归道德意识与提升人文素养的话,那么我们在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就应强调“中”的文化视野。所谓“中”,就是不偏不倚、不卑不亢,无过也无不及,不自卑也不自大,能居中而立、囊括四方,以大度、包容、调和的心态和视野去选择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路向。
1.培育民族精神与世界公民需要”中”的视野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是一个民族表达独特思想、经验、价值的一种方式,是一个民族的聚合剂、族群认同之根基。传统文化如果被彻底消解,一个族群就很难找到共同的话语与价值观,从而也就很难形成族群共同生存的自信、自尊。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传统凝聚族群、培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必需。但另一个方面,自信、自尊并不等于自大,更不等于自我封闭。任何一个民族在这个世界上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每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民族共处与交流,而狭隘、偏执、自大的国民气质是无法引领中国走向世界的。
审视过去百余年来的中国文化话语,我们就可以发现,由于近现代以来特殊的、带有伤痛的文化经历,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难免带有过于强烈的情感色彩,我们或者以悲怨的话语述说传统文化的伤痛,或者以亢奋的态度全面捍卫传统文化的尊严,这两种倾向都并非成熟、自信的文化表现,也不利于形成有涵养、有气度、有精神意志力的国民气质。
2.兼顾文化认同与多元文化交流之间需要“中”的视野
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并不等于排斥、拒绝“他者”文化。自1841年林则徐责成魏源编撰《海国图志》以来,中国文化已经卷入“跨文化历史语境”中,在这样一个“跨文化历史语境”中,传统的本土文化要成为现代中国发展的有效资源,支持而不是阻碍中国的发展,就必须了解多元文化所可能存在的、具有普遍发展趋势的“时代话语”并汲取“他者”文化的长处,如果拒绝这一“时代话语”与“他者”文化的长处,就可能导致本土文化的封闭、停滞并最终走向被动。
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屈辱史给中国留下了严重伤痛,但换个角度看,它又给国人留下了一笔历史的经验财富,这笔财富足以提醒国人无论在强势还是弱势都不要用自大或封闭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当前,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正处在需要从社会各个层面输入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就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弘扬传统文化之时,同样需要以“中”的视野与立场,“既反对欧洲文化中心论,也反对华夏中心论”,否则,一味“拒绝接受外国文化的优长,故步自封,就会落后于其他民族,而落后就要挨打”。
3.实现道德传承与道德反思之间需要“中”的视野
任何道德准则都是一定历史时代与特殊社会结构下的产物。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农业文明时代和森严的等级社会时期便自我论证和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因此这套价值体系里既有以“文化基因”形式积淀下来的、可资解决当前伦理道德困境的优质资源,也有与现代文明相违背、相冲突的滞后性价值判断。因此,今天我们在讨论传统文化的道德传承问题时,所面临的情况就十分复杂,此时,单一拒绝与单一接受的态度都不可取。事实证明,单一拒绝的态度会使民族的道德价值判断处于缺失状态,而单一接受的态度又可能使我们陷入简单复古的泥潭。因此,我们需要一种“中”的视野,即在文化守成之上采取积极的、勇于反思的态度。唯有反思,才可能创新,而“宇宙中一切都是新陈代谢的,只有创造力永远不灭才是值得我们执著的。唯有信取‘文化的创造主义’而实践之,然后中华民族的文化才能再生。”这种文化的再生,需要我们将传统文化及其承载的伦理道德价值观放到现代文明的语境下,对其进行重新编码、解释,以使其获得当下的生命力。
二、当前传统文化教育“中”之视野的体现
由于“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因此无论是对博大精深的“国学”本身,还是对处于重建之初始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而言,在复兴什么、怎么复兴,教什么、怎么教等一系列问题上,我们都不应仓促给出答案而应在“中”的视野下进一步展开讨论与反思,同时就已经展开的传统文化教育,我们也应以“中”的视野时时加以审视,以避免出现“过”或“不及”的状态。笔者认为,在当下的传统文化教育中,我们至少有以下几方面是需要注意的:
1.传统文化教育的话语取向
教师教学中关涉传统文化的一切讨论语言,都隐含有传递文化态度与视野的隐性教育因素,过于感性而非理性的话语并不适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如人们在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文化断层的忧虑时,会使用“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必须把根留住”等强烈的感性话语却忽略了理性取向的表达,此类单一纬度的话语表述只能教给孩子无所思虑地捍卫情感,却不能教给孩子反思与创新的理性态度。我们衡量传统文化的最终标准应该是它是否存在值得尊重与关注的优秀资源、是否能为当下的民族健康发展服务。
传统文化教育中尚需注意的另一种话语倾向是:“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那些外来文化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相比,要肤浅和缺乏内涵得多”。肯定自己的文化并不需要否认“他者”,或者就是在需要批评“他者”时我们也应同时看到“他者”的长处,避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与绝对判断,教会孩子以恬淡、从容、欣赏的“中和”话语讨论自我与“他者”文化,也就是在教给孩子宽阔的视野和兼容的态度。
2.传统又化教育的内容选择
要培育青少年大气、兼容的“中和”文化视野,就应该培养青少年的丰富文化情感与多向度思维,而要培养青少年的丰富文化情感与多向度思维,则应丰富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狭隘、偏执的文化视野往往产生于知识的单一性和情感上的简单维护。从历史上看,即使是文化保守主义与民族主义者,对知识的了解越多,就越不会提倡简单与绝对维护传统。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但并非全部。回看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之所以能够出现盛产思想的繁荣景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百家能够共存、能够在相互争鸣中激发活力。因此,在当下某些“读经”运动中,那种独尊儒学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如果我们期望中国未来的文化人具有“中和”之美并具有对多种知识、文化的理解力,就不仅应让孩子读儒家的经典,还应让他们读儒家之外的各种经典;不仅应让孩子读古代经典,还应让他们读近代以来尤其是五四新文化时期的优美散文与杂文。所谓有容乃大,选择丰富的教育内容是我们培养孩子丰富文化情感与多向度思维的必要前提。
3.传统义化教育的方法选择
基于本身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结构,传统文化蕴涵的伦理道德体系十分复杂,其本身尚面临现代语境下进行重新编码与解释的问题,而这个重新编码与解释的过程在当下并未完成。从已经展开的传统文化教育来看,人们多是将一些传统经典原始、完整地交给孩子,而这些经典都是以特定价值观为内在逻辑组织起来的,都存在一些与现代语境不相适宜的内容。因此,我们在教给孩子这些经典的同时,也应该教给孩子反思的意识与质疑的态度。所谓反思的意识与质疑的态度就是并不维护传统经典及其伦理道德观的绝对正确性,并不将道德认同简化为单~的诵读、灌输。我们需要坦诚地告诉孩子,即使是经典,即使是祖辈留下的东西,也不总是正确的,对这些经典进行反思、判断与质疑是必须的。如果我们一味灌输并维护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的绝对正确性,不给孩子反思与质疑的空间,那么有一天孩子无法认同这个价值体系的某些观点时,也就很可能在二元思维的简单摇摆中走向对这个价值体系的全面否定。同时我们也应相信,让沙子沉下去,才能更好地使金子露出来,对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的反思、质疑并不影响人们对它的认同,传统道德中那些永恒的、美好的愿景终能唤起人们心中那份沉淀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