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车是一个有趣的过程。
说它有趣,不在于学车这件事,而在于自己新的身份。对老师而言,重新做学生是一种很好的感觉。适当的换位,能够把我们置换在另一个角度上审视师生关系,从而获得诸多启示。
教练是一个军人,给首长开过车,技术一流,人也自信得很。常常说自己教了72期,人人通过。这72期就像孙悟空的72变一样,成了教练的火眼金睛和本钱。
但对于老师。自信是一把双刃剑,既能让自己提高精气神,也很容易让自己滑人自负,从而失去对教育应有的敬畏之心。
第一步是学倒库,教练让我们坐在车上,不发动,只熟悉车子的构造、名称,还有操作的顺序,都有口诀的,什么“一灯,二发,三喇,四刹”之类的。
然后,让我们上车,练前进和后退,每人练两次。我的天,我在车上动作僵硬,用尽了力气,手忙脚乱。下了车,浑身酸痛。
然后,就开始倒库了,自己倒。教练只给了十二个字:“对好点,速度慢,不熄火,车要直。”他老是重复这十二个字,这是他总结的精华。
可是我有一个臭毛病,就是爱琢磨问题,不理解就没办法接受。哪怕是精华,就是脑白金也没有用。
第一次倒库,我熄火12次,被教练骂得一塌糊涂。内心非常沮丧,我了解了一个差生的所有感受。我发誓,以后我绝不骂学生,绝不。第二次又熄火8次。教练就不让我上车了。
回家之后,一个人慢慢地想,觉得教练的教学有很大问题,可能他传授的的确是精华,但精华一旦不为学生理解、消化、接受、使用,从教学上来说,这个精华就是没有意义的。
一名学生,遇见了这样的老师,唯有自己慢慢琢磨,细细辨析。教练只说“不熄火”,但却没有告诉我们车为什么熄火,导致熄火的原因有哪些。
我搜寻各种资料,很快找到了熄火的原因:第一,没有挂空挡,就松开离合器。第二,松离合器的速度过快。
找到原因之后,我再次倒库,居然一次也没有熄火,这让教练大跌眼镜,他还以为自己教学水平高超呢。
还有一个师兄,也被教练劈头盖脸,骂得体无完肤。他的问题在于每次不知道方向盘往哪个方向打。旁观者清,我帮他总结。
教练说:“车要直。”那么,是什么导致车不直的?那一定是向某个方向打了方向盘。因此,我告诉师兄,每次车对直之后,一定要还原方向盘,可以慢慢想一想,自己刚才向那个方向打了几圈。我只讲了一次,下一次师兄打方向盘,一次都没有错。
由此看来,没有理解,就没有学问,解释力很重要。一个老师,一定要把自己的知识和学生的实践结合起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分析错误的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高效的。
我只练了5次,画了几张草图,弄清了所有的道理,感觉自己完全可以过关了,有一点得意,有一点欣喜,但还需要在实践中磨炼。
作为老师,我们有时候真的需要转化一下角色,设身处地地体味一下学生、经历一下学生,那种面对未知的恐惧、试探未知的谨慎、遭受挫折的无助、不被理解的苦闷……这个时候,我们会对教育增添一份理想和信任。
推荐理由:
“作为老师,我们有时候真的需要转化—下角色,设身处地……”这道理简单做起来难啊!为什么?因为并没有“真正的”转换角色、“真正的”设身处地,都是光心里想象—下,“假如我是……”。“假如”首先是“假”的,你猜的。
而王老师做了回真正的学生,这体会可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