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0年第3期 ID: 138510

[ 陈成龙 文选 ]   

《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教学实录及点评

◇ 陈成龙

  师:今天在我们的课堂上来了很多客人,大家能否用语言来表达我们对他们的欢迎呢?
  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师:引用孔子的话来表示欢迎之情,很恰当。
  生:Welcome!
  师:英文也用上啦,洋气!(师生笑)
  师:我今天非常高兴能和高一(七)班的同学一起来上这堂课,当然我也很荣幸能有这么多的朋友来到我们的课堂。那我也来表达一下我的心情吧,就给大家唱一首歌。唱歌还得有音乐伴奏——
  (师播放詹姆斯拉斯特用排箫演奏的《天堂鸟》专辑中的《晨曦》,朗读诗歌《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
  师:古人所说的“唱诗”的“唱”,实际就是吟唱,就是朗诵。诗歌本来就是拿来吟唱的。今天我给大家吟唱的,是一首诗——《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我读得好吗?
  生:很好!
  师:是诗人写得好,还是老师读得好?
  生:都好。
  师:谢谢你们的鼓励。应该是诗写得好,老师才读得好。
  师:“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听听这诗题,就觉得很浪漫了,作者华兹华斯就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这么好的诗就该品出味道,读出感情。下面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诗。
  (女生自荐朗读。)
  师:谢谢你毛遂自荐。请大家对这位同学的朗读做个点评。
  生:我觉得她的朗读有一点不足,就是读得太快了。我认为这首诗是很抒情的,朗读的节奏应该慢点。不过,她感情表达得不错。
  师:这位同学的点评是既指出了不足,又肯定了优点。
  生:我认为最大的不足是没有音乐伴奏。(师生笑)
  师:这不是她的错,是老师的后勤工作没做好。(生笑)
  生:我也认为她读得太快了,诗人写到“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云是在空中飘啊飘的,是很飘逸的感觉,应该缓慢点。读得还是挺有感情的。
  生:我觉得她后两个诗节读得比前面好,可能是一开始太紧张,没进入状态吧。
  师:刚才几位同学的点评挺中肯的,有水平。不过,我想替朗读的同学说句公道话,因为同学们是在上课前5分钟才拿到这首诗,她还没能很仔细地品读,只是凭初步的感知就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朗读过程中较好地体现出来,我觉得已经很了不起了。
  师:就像刚才同学们所说,朗读诗歌要有感情,因为诗歌的第一要素是情感,无情即无诗。因此,鉴赏诗歌最重要的是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把握诗人的情感旨趣。要领会诗歌情感,有哪些鉴赏方法呢?
  (多媒体展示:鉴赏的关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师:如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呢?其实我们已经学了很多的诗歌,也积累了一些鉴赏诗歌的经验。上高一以来的半个学期的语文学习中,我们接触了诗人海子的《麦地》,戴望舒的《雨巷》等等。
  生:还有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师:没错,“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李白。
  生:杜甫的<兵车行>。
  师:不少啦,学习了这么多的诗歌,能否谈谈自己在鉴赏诗歌方面的一些经验和方法?
  生:我觉得可以从诗歌的创作背景来入手,了解作者在创作时的心情和经历,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师:真是一语中的,刚才她介绍的这个方法,是鉴赏诗歌的一个很基础的方法——知人论世。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觉得读诗应该关注诗歌的意象,比如说这首诗中的”云”“星星”,这都是静的意象,体现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我们完全可以抓住这些意象然后来把握诗人的感情。
  师:你是说把诗中的意象作为鉴赏诗歌的突破口。大家觉得这个方法如何?
  生:不错。
  师:我也很赞同刚才两位同学的意见,可以说这两种方法是鉴赏诗歌很基础很重要的手段。那何为意象?
  生:意象就是指诗人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某种事物上,这事物就是意象。
  师:基本正确,但还不够完整。诗歌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为了抒发诗人内心的某种情感,诗人就从周围的人、事、景、物中选择对象,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融注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人、事、景、物便是意象。
  (多媒体展示:意象——饱含着诗人情感意蕴的形象。象指客观方面的物象和事象,意指主观方面的诗人的情感意蕴。)
  师:请同学们从学过的诗歌中举一些例子来说明。
  生:《再别康桥》中的“云彩”和“金柳”,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生活的留恋和热爱。
  生:《乡愁.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现不同阶段诗人对亲人、故乡和祖国的思念之情。
  师:我们从这些意象中理解了诗人耍表达的情感。还有我们刚学过的现代诗歌《我遥望……》中的“异国的港口”“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等,也是我们鉴赏诗歌的突破口。解读诗歌,就应从捕捉意象开始,来还原诗人的情感。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放开喉咙,尽情地读,思考作者是借助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的,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老师播放音乐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歌的意境。)
  师:接下来我们就边读,边品,边说。
  生:我觉得“云”很重要,它有自由、飘逸的特点。还有“水仙”也很重要,因为诗中出现很多次。
  师:那诗中的水仙有何特点呢?
  生:是“金黄色”的,而且是“密密麻麻”的。
  师:你认为作者赋予了水仙怎样的情感呢?
  生:是很欢快的。
  师:能说得更具体点吗?
  生:水仙在“起舞翩翩”,“在欢快的舞姿里频频点买’,这些描写能让读者感受到一份欢快,而且水仙很美丽。
  师:还有哪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理解?刚才这个同学已经开了一个好头了。
  生:我觉得诗中的“云”是诗人内心孤独的表现,风一吹云就四处飘散,很缥缈的感觉。“水仙”的出现就像一缕阳光照进诗人孤独和黑暗的内心,给他带来希望,有一种极大的冲击力。
  师:你的语言表达很形象也很准确。云是居无定所,四处飘荡,诗中用到一个动词,我觉得很重要。
  生:“漫游”。
  师:什么是“漫游”,它有何特点?
  生:漫无目的。
  生:散漫。
  生:很自由。
  师:自由到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也没有居住地。人一旦在生活的海洋中没有方向会怎么样?
  生:很彷徨,很孤独、寂寞。
  师:漫游者是孤独的、无力的和空虚的。漫游的人四处流浪,期待着心中的理想之地忽然出现。这追寻过程中的孤独和寂寞,则是漫游的人最难以忍受的事情。
  师:”水仙”又是怎样呢?
  生:水仙是居住在湖边,在树阴下的,有属于她自己的家园,而诗人没有,所以他只能“独自漫游”,孤独地四处飘游。
  师:水仙孤独吗?
  生:不孤独,诗中写道那是“密密麻麻,连成一大片”的水仙,是“望不到尽头的”,是“千万朵”的水仙,很热闹,而且很欢快,她“在欢快的舞姿里频频点头”。
  师:水仙的忽然出现给诗人带来什么感觉?
  生:欣喜和安慰。
  师:诗人是怎么表达的?
  生:“有如此欢快的事物作伴,诗人怎能不感到欣喜”,还有最后一个诗节写道“经常地……给寂寞中的我带来安慰”。   师:诗人寂寞、孤独,而这片水仙恰好安慰了诗人寂寞、孤独的灵魂,使他的心情发生了变化。除了刚才同学们说的“云、水仙、漫游”这些意象外,还有哪些意象需要我们注意?
  (学生低声朗读并思考。)
  生:第三诗节的第一句:“波浪在旁边喧腾,但水仙远远胜过波浪四溅的欢乐。”我们知道波浪四溅是很欢快的,但这里说水仙的欢乐远远胜过它,可以看出密密麻麻的水仙在诗人眼中是很欢快的景象,反衬出诗人的孤独感。
  师:分析得很细致。不过对这两句诗,我还有这样的理解——水仙不孤独,不仅是有如此多的同伴,而且还有波浪为伴,就像是一首欢快的协奏曲。水仙的怒放已经转变为诗人的心花怒放了。
  师:同学们刚才一起认真品读和赏析了诗歌意象,有很多精彩的发言和独到的见解,现在请同学们再来朗读诗歌,注意观察这些意象之间的联系。
  生:形成对比,诗人“我”和“水仙”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师:请结合诗句具体说说。
  生:诗人是独自—人,而水仙却有干朵万朵:诗人是漫游的,而水仙是‘‘定居’’在湖边、树阴下的:诗人是寂寞的,而水仙则是翩翩起舞的。
  师:这是两个反差极大的世界——“我的世界”和“水仙的世界”。强烈的对比又让我们读出什么了?
  (学生思考讨论。)
  生:这种对比使诗人的孤独感越发强烈,也体现出诗人想摆脱内心的孤独。
  师:前面我们说过,追寻理想过程中的孤独和寂寞,是漫游的人最难以忍受的事情。
  诗人想摆脱之际,忽然看到这么多起舞翩翩的水仙,不由得受其感染感到欣喜。不过,诗人为什么说他最初看见水仙时,“却并未领悟,这景象给我带来了怎样的财富”?请同学仔细阅读诗歌,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齐读诗歌并思考。)
  生:当时“我”只是受到水仙的欢快和热闹的感染,于是也有欣喜的感觉,然而并未真正体会到千朵万朵的水仙与“我”的独自漫游有什么样的关系,直至时间过去很久了,我再次感到茫然寂寞的时候,就又想起那一大片水仙,心灵得到安慰。
  师:那也就是说,诗人的寂寞并没有因为水仙的出现而完全消失,仅仅是暂时得到慰藉,过后诗人再次心神恍惚,陷入沉思,就会想起这些曾点亮他的眼睛的水仙,就会立刻变得欢愉起来。水仙表面看起来好像的确与独自漫游的诗人没有什么关系,可是它却给孤独、寂寞的诗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那就是说离开水仙的世界,诗人继续漫游的过程中还会感到孤独、寂寞和空虚,不同的是什么?
  生:诗人会想起水仙,水仙已经印在诗人的内心,给诗人带来安慰和欢愉,独自漫游的诗人终于找到了伴侣,伴水仙同乐共舞。
  师:为什么诗人会充满孤独感,他有着怎样的经历呢7如果我们想进一步理解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还需要怎么做’
  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师:前面同学们已经提到这种方法了,那就是知人论世。诗歌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诗人的创作意旨经常隐藏在诗句表面意义之下。要想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除了认真分析作品外,还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知人论世是鉴赏作品的最基本的方法,要理解作品,对作家及其创作情况作一些了解是必要的。
  (多媒体展示,补充介绍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
  师:华兹华斯是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8岁丧母,13岁丧父,寄宿学校,长期与兄弟姐妹们分开生活,所以他个性孤僻而敏感。不过,他却幸运地在家乡附近的湖区的自然风光中得到了补偿。他对大自然有着非常虔诚的爱,把大自然看成自己的精神家园。年轻时候的他怀着对自由、民主的向往,参加了法国大革命。但法国革命的失败使他的希望破灭,为此,他的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后来,也就是1795年,他移居到英国北部湖区。在妹妹多萝西的悉心照料下,他的情绪渐渐恢复。不过直到去世,他都再没离开过那里。这首诗就写于诗人的心情平静之后不久,在看到那片水仙花两年之后才写下的。
  师:知人论世后,我们再来品读这首诗,我想会有更多的发现,对诗歌情感的领会也会更深刻。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歌。
  (学生朗读。)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比之前面更准确地表现了诗歌的情感,读出了诗人的情感变化。你说说看,你是怎么把握的?
  生:从一开始独自漫游的孤独寂寞到忽然望见水仙的惊讶和欣喜,直至过了很久以后,水仙还时常安慰”我”寂寞的灵魂,给“我”带来欢愉。
  师:条理非常清楚。现在大家能否概括—下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或者是诗人在这里所要表达的创作意旨?
  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水仙的热爱,而水仙则是自然的象征,所以诗歌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师:对诗歌感情的理解很深刻。
  生:水仙安慰了诗人孤独而寂寞的心灵,所以我觉得,在诗人看来,自然就是他的心灵家园、精神支柱。
  师:我觉得你就是诗人的知音,说到诗人的心坎上了。水仙能够让诗人心灵得以暂时休息,暂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以便让他蓄积力量,继续上路,去追求自己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生:诗人很依赖自然。没有自然相伴,他的情绪就很难恢复,很难平静下来。
  师:我提个建议,把”依赖”改成“依恋”,看是否更符合诗人的心境。
  生:更准确。
  师:刚才我们通过朗读诗歌,捕捉、解读了诗歌意象,又对诗中采用的对比手法加以分析,再借助知人论世的方法,准确而深刻地把握并理解了诗歌情感,走进了诗人内心世界,感受了诗人的生命律动。对自然的热爱、依恋是这首诗的主旨,这让我们联想到中国古代的一位诗人,他同样热爱大自然,也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自然山水诗,大家想想,是谁啊?
  生:应该是陶渊明吧。
  师:回答正确,我们学过他写的哪些诗啊?
  (师生一齐背诵陶渊明的《饮酒》五,多媒体出示诗歌。)
  师:华兹华斯被称为“西方的陶潜”,两人经常被相提并论。有评论家认为华兹华斯与陶渊明在这两首诗中的自然之情,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一种爱心,两样情怀”,你认为这句话怎么理解?
  生:“一种爱心”是指他们都热爱大自然,“两样情怀”应该是说他们两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情还是有所不同的。
  师:那我们就通过这两首诗来比较—下两位诗人有着怎样不同的自然情怀。先来解读—下陶渊明的<饮酒>诗。
  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悠然自得的思想感情。
  师:能否结合诗歌具体分析一下?
  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诗人居住在尘世间,却能不受外界干扰。
  师:怎么做到不受干扰?
  生:“心远地自偏”,只要心灵远离世俗名利,就可以做到这一点。
  师: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在镇江金山寺问当地一位高僧:“长江中船只来来往往,这么繁华,一天到底要过多少条船啊?”高僧说:“只有两条。”乾隆问:“怎么会只有两条呢?”高僧说:“一条为名,一条为利,整个长江中来往的无非就是这两条船。”天下熙熙皆为利往,除了利,世人最看中的就是名了,多少人辛苦奔波,为的只是名与利。淡泊了名利,不就可 以做到“心远地自偏”了吗?所以住在哪里重要吗?
  生.不重要了,关键在于自身。
  师.也就是说,人的精神是可以自我净化的。那在华兹华斯的这首诗中,这种净化力量也是源于自身吗?
  生:不是。是水仙的世界改变和安慰了诗人的心灵,这种净化力量来自自然。
  师:概括得真好。再看看两首诗中,同样是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出来的情绪有差别吗?
  生:陶诗中的喜悦之情是淡淡的,很含蓄。华诗中的情感则比较强烈和直接,不断出现“欣喜,欢快,起舞翩翩”这样极富感情色彩的语词。
  师:继续比较阅读,在华诗中我们看到了两个世界——“我的世界”和“水仙的世界”,那么陶诗中呢?
  生:两者是融为一体的。
  生:天人合一。
  师:你们的解读非常到位。陶诗中的“我”就是那傲然独立的菊花,就是那自由自在的飞鸟,物我化一。华诗中“我”和”水仙”是泾渭分明的。我们再来欣赏一首华兹华斯的诗歌(我的心蹦蹦直跳》。
  (多媒体展示:每当我看见天穹中一条彩虹在闪耀,/我的心儿就蹦蹦直跳。/初生时是这样,/长成人也这样,/老了也该这样,/否则,我不如死掉。/孩子是成人的父亲,/我祝愿我生命的旅程/都贯穿了自然的虔诚。)
  师:从这首诗中我们更加直接地看到了华兹华斯对自然有着怎样的情怀?
  生.自然是高于自己的,对自然充满了虔诚。
  师:诗人是怀着怎样的心理来看自然的?
  生:是用一种朝圣的心理。
  生:是诗人的信仰。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那陶渊明对待自然呢,从他的诗中,你能否找到答案?
  生:平和的,平等的。
  师:看来真是“一种爱心,两样情怀”。为什么诗人的情怀如此不同呢?我们先来探究—下中西方两位诗人诗中的意象“菊”和“水仙”独特的文化内涵。
  生:菊花是清高、高洁的象征。陶渊明身上就有这样的气节。
  师:“菊,花之隐逸者也。”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给自足,好不悠闲。水仙花在西方有何文化内涵呢?
  生:美丽圣洁。
  生:高雅。
  师:在西方流传着一个关于水仙的美丽传说。它源于一个古希腊神话:青年纳西索斯相貌出众,英俊非凡。他的母亲被告知纳西索斯寿命不长,除非他永远看不到自己的样子。然而,由于纳西索斯拒绝了女神厄科的爱情,致使女神憔悴消殒,引来了众神的报复,使他爱上了自己在清泉中的倒影。由于他忍不住伏身去抓水中自己的影子,结果被淹死了,化身为水仙花,从此水仙也就成了自恋的代名词。这种自恋之情在华诗中有没有?
  生:第一诗节中—二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很清高,现实社会中没有让他留恋和感觉美好的东西,只好一个人漫游于天地之间。
  师:除了意象内涵不同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他们的文化背景不同。陶渊明是吃米饭长大的,华兹华斯则是吃面包长大的,能一样吗?(生笑)他们的文化养成是不一样的。前面同学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了,正如他所说,中国有非常悠远而独特的“天人合一”的观念,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老庄,陶渊明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何为“天人合一”啊?
  生:就是物我相融,没有界限。
  师:结合陶诗来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其中有很出彩的词语,大家来鉴赏一番。
  生:“悠然”用得好,一切都是很自然的。
  生:“见”字也用得妙,很自然地抬头看见。
  师:很赞同刚才两位同学的看法。“悠然”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即“天人合一”。在中国古人的意识里,没有绝对的自然,也没有绝对作为主体的人,而是泯灭物我的界限,主体和客体融而为一。诗人就是自然中的一员,与菊花、飞鸟是平等的,没有主客之分。
  师:西方则主要是“天人相分”的传统。华兹华斯深受卢梭“自然人‘思想的影响,认为自然界中有一种力量能使人类的心灵受感染,这种力量存在于大自然的万物之中。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是真、善、美的体现,能对人起到感召与教化作用,使人的身心得到愉悦。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分析诗歌的过程中,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在诗人灰色的心态与亮丽的景物的对比中,诗人虽曾一度感到“欣喜”,但只是暂时地解脱。从根本上说诗人还是诗人,水仙还是水仙。当诗人从水仙那里得到瞬间的快乐以及某种哲理的启示以后,依然是“人自孤寂花自摇曳”,并没有达到中国诗人那样物我两忘的境界。
  师: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两者确实存在差异。但是我们不可能得出谁好谁不好的结论,每个民族、每个地域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文化只存在差异,不存在优劣。
  师:通过刚才的比较探究,同学们对诗歌的理解应该更加透彻了,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
  (生齐读。)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掌握这几种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在诗歌中我们也再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自然的无穷魅力,还初步了解到中西方自然诗的异同,回去之后请大家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本诗进行比较,因为他也是“自然的崇拜者”。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多朗读诗歌,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切的理解,而且也决不会觉得人生是枯燥的。下课。
  
  陈成龙点评:
  
  在听张海容老师执教<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之前,我已经看过她的教学设计,张老师给这首诗的教学所定的目标是:“掌握鉴赏诗歌的几种方法,把握主要意象的含义,理解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探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个性。”
  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张老师所定的这些教学目标基本上都实现了,而且这节课给人很精致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在一些课堂上是难以获得的。
  课改至今已七八年了,许多老师也把课改的一些理念挂在口头上,但如果走进他们的课堂听他们的课,总有一种贴标签的感觉,先进理念总是很难融入教学中。为什么?原因就是执教者没有在先进的理念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上下太多的工夫,教学设计和执行教学设计比较粗糙。相比之下,张老师在教学中很注意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很讲究课堂教学艺术,特别是教学细节的艺术。张老师的教学艺术在这节课上至少可以从三个地方看出来:
  一、卖关子,读得比唱得好听。教诗歌,如果教师朗读水平较高,自然少不了范读,通过老师的范读拨动学生的心弦,唤起他们的共鸣,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在理解中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张老师在这节课中也范读,但她不直说“我把这首诗朗读一遍”,而是说“给大家唱—首歌”,当学生与听课老师都以为她真的要唱歌时,她却饱含深情地朗读起了课文。学生感到“上当”,但却乐在其中。张老师的范读像细雨润禾苗,有一种渗透力,使学生受到很大的感染。
  二、方法由学生总结,突显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诗歌,自然要给学生讲授鉴赏诗歌的方法。有些老师往往开 门见山,把鉴赏诗歌的方法一—摆列出来,然后用诗歌来验证。这样做,很容易出现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教师所传授的方法是教师自身的学习方法,而非学生所需的学习方法。第二种情形是,即使这种方法是适合学生的,但教师的硬塞却倒了学生的胃口。因此,学生的学习方法最好还是由学生自己来总结,教师应“导而勿牵”。张老师就是这样做的。她在简单的复习中启发学生:“其实我们已经学了很多的诗歌,也积累了一些鉴赏诗歌的经验。”“能否谈谈自己在鉴赏诗歌方面的一些经验和方法?”由此引导学生来谈诗歌鉴赏方面的方法:”从诗歌的创作背景入手”“关注诗歌的意象”。这两种方法是课堂生成的,但也是教师预设中想到的。预设与生成的一致性反映出教师对教材、对学生钻研得透,把握得准。教师立即抓住学生的课堂生成,顺势诱导,指导学生用这两种方法鉴赏诗歌。由于教学内容来自课堂生成,既使教学有了针对性,使课堂充满了灵性,也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从当时学生总结两种方法和后来用这两种方法鉴赏这首诗的过程来看,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三、注意设计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进行个性化的鉴赏。孙绍振教授曾批评现在的一些语文教师不善于指导学生鉴赏,只是把肤浅的赞叹当成分析。在张老师的这堂课上,我们没有看到这种现象,我们看到的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对诗歌的品味、感悟、揣摩、思考。这一点在学生对“云”“水仙”两个意象的感悟上体现得特别充分。就以学生对“水仙”意象的认识来说吧,有多位学生先后谈了自己的理解,从他们的发言可以看出,他们对“水仙”意象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且融入了自己的独特感受,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某种修辞手法加某种感情的贴标签式的分析。由于教师诱导得法,学生理解准确、细致且富有个性,使听课者有置身于学术讨论现场的感觉。
  这节课也有可斟酌之处:
  一、容量上满了一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朗读,有鉴赏方法的总结、指导,在鉴赏方法的总结、指导中又联系到了另两首诗(《我遥望……》《乡愁》),还介绍了作者的生平和(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的创作背景。这节课还有拓展延伸,将课文与陶渊明的<饮酒>做比较阅读,进而引导学生理解华诗中的两个世界:“我的世界”和“水仙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是泾渭分明的,而陶诗中是
  “天人合一”。为了强化这一不同点,教师又引了华兹华斯的<我的心蹦蹦直跳>。当然,这些内容都是围绕着<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这首诗展开的,而且教师教这一部分时也很有艺术性,但不能不说,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实太多了。其余目不说,单单就华诗与陶渊明诗的比较,涉及两种哲学思想,要有效理解它们,难度就很大,就要花许多时间。教学密度太大了,学生无暇消化,必然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认为这节课应该对教学内容做些删减,比如减去将课文与陶渊明诗做比较这一环节,将它移到下一课。
  二、学生对华诗的朗读训练还有待于增强。诗歌的语言内涵丰富,魅力无穷,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朗读去想象、领悟,把握诗歌的感情。可以说,在诗歌教学中,无论怎么强调朗读的作用都不为过。应该说张老师也很重视诗歌的朗读,刚开始即做了范读,也让学生个别读。但学生读的情况并不理想,学生对诗还不甚熟悉,并未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在学生对华诗进行鉴赏之后,理解深刻了,把握准确了,此时,可以让学生再朗读。但可惜的是,张老师可能为了体现课改的探究精神,可能出于对一节课方方面面的考虑,于是安排了拓展延伸的环节,而削减了学生朗读的时间。我认为,如果这节课能将拓展延伸环节移到下一课,腾出时间让学生再朗读课文、美读课文,让学生在有感情的、熟练的、准确的朗读中结束这堂课,这堂课的效果会更好。

《我独自漫游,犹如一朵云》教学实录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