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3年第10期 ID: 358663

[ 佚名 文选 ]   

谁在伤害学生与语文的纯洁感情?

◇ 佚名

  几年前的一个暑假,几个本家兄弟要把他们的子弟送来让我单独辅导。我历来很怀疑“做家教”的效果,然而经不起家长们三番五次的拜托,终于收下了他们的四个孩子。其间孩子的一些异常举动,因为与我一直在追求的一项语文教学目标大相冲突,让我产生了写下这篇随笔的冲动。
  在语文辅导中,我说要给他们读点故事听,一个刚读完三年级的孩子竟然马上抗议:“不喜欢听!”从他听故事时的表现——坐立难安,手足无措,心不在焉,我可以想象得到,他真的一点儿也不喜欢听故事——当然也更不乐意自己去读故事。
  但这却无法用他不喜欢语文来解释。他喜欢做语文题,一做题,他开始两眼发光;他会查阅跟做题有关的资料;语文成绩也不错;他还能背诵很多古诗、名言警句……
  这样一个似乎并不排斥语文的孩子,却那么排斥听故事,也不喜欢看故事书。在让他们读书的时候,我不露声色地细细观察他,他随便拿到一本什么书,都不会从第一页看起,而是随意从书的中间打开,看不过一分钟,就开始将书在手上翻过来捣过去,然后开始走向书架,取下另一本书。短短一节15分钟的阅读课,他差不多会把书架上的所有书换个遍。第二天,他明知一本本书都被他“浏览”过了,依然重复昨天的动作。
  这还不是最让人为之着急的。
  辅导他的第一天,我让他写一篇作文,告诉他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他很高兴,并不费力地写好了文章,写的是《大自然的声音》。第二天,他写的又是《大自然的声音》。直到第三次作文,他写的一篇《小狐狸哭了》被指控为“也是背下来的”,而我又恰好在他的课堂作文簿上翻到了这篇文章。
  第四次作文,我不得已给他“限定”了写一篇半命题作文:《我有一个的妈妈》。另几个孩子告诉我:他流眼泪了!当然不是因为妈妈的原因而流泪,而是半天工夫,他没能憋出一句话。好在,他终于不知在什么时候,自己擦干了眼泪,好容易完成了很可能是第一篇真正属于他的作文。
  从第五次作文开始,我不命题,同样是想写什么写什么,但有个要求,暂时不写童话——因为他背的作文差不多都是童话——要写生活中的真实的东西。
  从我布置作文“内容”与“要求”的那一刻起,他一直背过身子和脸去,双手在墙上乱抠,两个手臂不住地在脸上擦拭。他又哭了。尽管他心里一定很明白,自己被一篇作文吓哭,这在本家老师与比自己还低一年级的同伴面前有多难堪——但他却还是忍不住地哭了。
  我不知道我这几天彻底摧毁了他的作文套路的辅导行为,对于他来说是不是有点近乎残忍——包括接下来我忍无可忍地对他的一番“拷问”:
  你们老师教作文就是让你们背作文,是吗?
  是的。
  你们老师告诉你们,期末考试的时候就是从背下来的作文里选一篇誊上去,是吗?
  是的。
  我似乎可以明白了,一个并不多么反感语文,更没有力量逃离语文的孩子,何以对读书——甚至对听故事——如此不感兴趣,何以被一道“陌生的”作文题急出眼泪!
  翻开这个可怜的孩子的期末成绩单,那上面赫然写着:语文89,数学92,全班第42名。由此想到他所在班级的语文成绩,很可能在全乡、全区乃至全市排第一名。但这个语文成绩并不低的孩子,却在我这里因为读书、因为作文而怅然落泪。
  不知道还有多少个孩子像这个孩子一样,将语文、将读书作文学得如此惊心动魄!语文教育的异化,不敢说就由此误人子弟,但却构成了对学生与语文之间的纯洁感情的伤害,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幸而读书本身并不可怕,幸而作文本身并不可怕。在接下来的这段日子里,虽然我不敢说完全消除了读书与作文留在这个孩子心里的可怕阴影,甚至让他由此转而爱上读书与作文,但至少从第六次作文开始,我已再没看到这个孩子的眼泪,而在他的第五篇文章里,我就已经读到了这样的句子:
  它(猫)有一双小巧玲珑的眼睛,两只小的耳朵,有六根胡子。
  猫是否刚好六根胡子?我倒是没留意过。也许数字有点出入,但这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我感觉到了这个孩子不再“背作文”,而是向真正的写作,向自己的视角接近。
  之前,我和一些人一样,还只是深恶痛绝于学生作文中的胡编乱造,无病呻吟,没想到在有些语文课堂上,在有些学生那里,连“胡编乱造”都已成一种奢想。语文教学的“无能”,竟然到了如此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胡编乱造固然可恶,但“胡编乱造”这几个字却不是轻易就可以抛向学生的。
  在上面提到的四个孩子中,除了一个习惯于背作文的,其余三个已读完二年级的孩子,直到第四次作文,其中一个依然交上来这样一篇《小乌龟找妈妈》:
  有一天,乌龟妈妈怀孕了。过了三四天,一只小乌龟生下来了。小乌龟小小的真可爱。乌龟妈妈过了两天又生下来一只小乌龟。它们真惹人喜爱……
  读到这样的作文,通常,我们会感到很可笑,同时觉得很愤慨。然而笑过后愤慨后,就得重新理一理思路:学生作文中出现这样与事实有出入的句子,是不是就等于学生在胡编乱造?
  因为这里至少会有两个原因。
  第一,孩子还缺乏常识。如果是因此而“捏造事实”,实在并无必要小题大做;如果是出于学生的想象,那就更没有必要笑而且愤慨——因为想象无常识。
  如果因为这样的“无知”而犯的“无心之过”,教师也义愤填膺加以喝止,那就可以理解学生在真正的想象时会有多惶恐。一个时刻在担心是不是想错了的人,他还能想象,还敢想象吗?
  第二,学生明知是胡编,也明知这样的胡编并非自己的想象,而是编造事实,却依然胡编。这当然有问题。但即便是这样,与其把责任往学生身上推,不如由此重新审视一下自己:为什么学生要在好端端如说话一样的作文中胡扯?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让学生作文如说话一样轻松、自然,容忍并欣赏学生说心里话——哪怕它们暂时与一些胡扯、做作的东西比较起来有点幼稚,有点原始,有点简单,甚至根本不能算篇像样的作文——他们还会不会胡扯?
  这就又牵扯到了看待学生作文的眼光问题。
  我一直以为,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看待作文的眼光,决定了学生作文的走向与层级。我们想要看到怎样的作文,学生就会写出怎样的作文。这原本怨不得孩子。现在出了问题,叫孩子胡编也不是,不胡编也不是。这样的作文尴尬,除了叫孩子从心底里憎恶作文,诅咒作文,还能有什么?
  (作者单位:湖南省武冈市安乐中心小学)
  推荐理由:学生怕语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怕作文。背范文被一些教师认为是作文出成绩的好手段,然而这种功利的手段实则是对学生自由想象、真实表达的残忍扼杀。鼓励学生说出心里的真实想法,保护学生的写作意愿,摒弃那些强硬的命令和冰冷的呵斥,才能让学生爱上写作,进而爱上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