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3年第10期 ID: 358644

[ 余文森 文选 ]   

论语文之“真”

◇ 余文森

  讨论语文之真要从讨论“真”开始。概念界定是研究的必要前提。关于概念的界定,有必要强调两点:第一,要基于概念的本意,任何概念都有其本质内涵,它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人类共识,概念界定要以此为出发点;第二,要有自己的新意,研究者如果对概念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看法和感悟,研究就难有突破和创新。对“真”这个概念的界定也要从这两个维度出发,既要从公共的角度界定“真”的一般内涵,又要从个体的角度去挖掘、揭示和阐述“真”的其他意蕴,这是将语文之真的讨论不断引向深入的逻辑前提。本文试图从“真”的概念界定入手,谈谈对语文之真的一点看法。
  一、哲学意义上的真
  哲学意义上的真对应假,真假属于认识论范畴,所反映的是存在与意识、客观与主观的关系。存在决定意识、主观来自客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当我们的主观认识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这种认识就是真的,否则就是假的。著名诗人胡风认为,作品是主客观的相互拥抱。从语文角度讲,文本是作家内心深处对于客观世界认识的一种投影与反映,是自然、社会、人生等外部世界在作者心中留下的印痕。这里首先涉及的是作家的主观世界与外在的客观世界、作品内容与历史事实的关系,对客观世界与历史事实的尊重是任何一个负责任的作家的基本品性。作家的创作一定有其主观性、独特性、艺术性的一面,其中也不乏想象、夸张、虚构的成分,但其源头一定来自生活、来自历史、来自事实。好的文章绝不会对着黑暗的时世歌功颂德,也不会在哀鸿遍野之际写些莺歌燕舞来粉饰太平,不会在时代与历史中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就像鲁迅所说的,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不能“举娼妇为英雄,举英雄为娼妇”。文本必须基于事实、尊重历史,不可人为编造事件或歪曲历史,否则,我们一代代在隐瞒和欺骗中长大,最后一旦获悉真相,那种反作用可能是覆灭性的。对于语文来说,这是第一个维度的真——认识之真,它所反映的是主客观、作家作品与客观实际的一致关系。第二个维度的真——理解之真,它所反映的则是读者与作家作品的一致关系。作为解释学的核心概念,理解的意图和任务在于把握文本的意义、作者的思想,它是一种对主观性东西的把握,如果说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世界,那么理解的对象则是精神客体(文本作品)。哲学家波普尔曾经把世界一分为三,他认为除了第一世界(客观物理世界)和第二世界(主观精神世界)以外,还有一个独立的第三世界(客观知识世界),即思想的客观内容的世界,尤其是科学思想、诗的思想以及艺术作品的世界。显然,文本作品属于第三世界,对于读者而言,它同样是客观存在的,对它的理解也存在对与错的问题,这是真假问题的特殊表现。“承认文本的客观性,承认文本对阅读的前提性的意义,这是阅读教学之所以必要、之所以可能的条件。”[1]解释论之真要求对文本的理解必须基于文本、尊重文本,不断地接近文本的本义、真义。
  当然,我们不仅要从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来理解真,还要从现象和本质的关系来理解真。这就涉及另外一对关系:事实与真实。事实对应的是现象和具体事件,其性质是形而下的,可以依靠感官来判断所谓真假;真实对应的是本质和事件整体,其性质是形而上的,必须依靠思想和良知来拷问所谓真假。南怀瑾先生告诫我们:“光读正面的历史是不够的,还要看小说。所谓历史,常常人名、地名、时间都是真的,内容不太靠得住;而小说,是人名、地点、时间都是假的,但那个故事却往往是真的。”语文的真、文学的真更多地体现在对事物本质的整体性的把握上,这样的定位才会为文学创作特别是想象和虚构提供无限的空间和可能,更重要的是,它描述的世界比所谓“真相”可能更接近真实。[2]这是文学之真的特有内涵和意蕴。
  二、文化意义上的真
  从文化意义上讲,真指的是科学精神(追求真理的精神),它对应于人文精神(包括善和美等)。科学精神内涵丰富,就语文及其教学而言,应该特别强调客观、准确、逻辑、理性四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真语文要求我们在文本解读和教学中积极去关注、挖掘、提炼、揭示、强化,凸显文本中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科学精神首先是客观精神,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反对夸张、虚假。任何作品都应该言之有物,言之有据,绝不可以无病呻吟,更不可以杜撰、捏造。科学精神要求要有准确意识,要在准字上下功夫。“推敲”的典故非常恰当地说明了“准确”的文学意义,孙绍振先生曾经通过评析“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来强调比喻的妙处就在于“准确”。文学的表达要生动、形象、传神,但这一切都是为了达到“准确”。
  科学是讲究逻辑的,自由的思想唯一的限制是内在的逻辑,没有逻辑的思想是胡思乱想。逻辑性要求作品要言之有序。从外在的角度说,序是事物的结构形式,指事物或系统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它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体现,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轨迹和线路图。从内在角度讲,序指人的思维的完整性、条理性、严密性,以及推论的合理性、证伪的科学性。很多人注重文学的形象思维,而忽视其逻辑思维。试看《神雕侠侣》(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中的一个片段:(公孙止凶暴伤害裘千尺后)小龙女……向着公孙止喝道:“公孙先生,她是你元配夫人,为何你待她如此?你既有夫人,何以又想娶我?便算我嫁了你,你日后对我,岂不也如对她一般?”[3]三句斥问,每一问以上一句为逻辑推理的前提,环环相扣,步步紧逼。无怪乎产生下面的表达效果:公孙止张口结舌,无言以对。这就是逻辑的力量。科学精神的核心是理性精神。理性对应于感性,从人类学的角度谈,感性和理性是指同时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人身上的两种因素。感性因素是指人的本能、欲望、感觉、情感等,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智、思考、抽象思维等。感性和理性具备的不同特性和功能,决定了两者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不同作用和价值,对人的生长而言,两种因素都不可或缺,这是人性丰富完满的必然要求。从真语文的角度讲,我们要强调理性的作用,致力于培养以理性为核心的语文素养。从教学实际来看,没有理性和逻辑的参与,阅读和教学就难有深度。盲目的动情,以感情代替逻辑,用笑声代替思考,会导致逻辑理性精神的匮乏。如果缺乏了逻辑理性这个内核,语文课程就会失去根基,语文素养也会失去灵魂,那么,语文之真也就不复存在。   三、课程意义上的真
  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其独特的内容、任务、性质和功能,它们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意义上的真指的就是该门课程起着了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实现了预期的目的,它实际上反映的是课程应然与实然的关系。应然指的是本质上、理想中的课程,实然指的是实际上、现实中的课程,两者接近、吻合时,我们就说这是一门真课程。我们平常讲这个人是纯爷们,就是说这个人体现了男人特有的气质、胸襟、担待、精神。真课程的说法类似这个意思。只有当一个语文教师把语文独特的价值、功能、精神都表现出来时,我们才会说,这个教师教的是真语文。那么,真语文最核心的特征或标志究竟是什么?修订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标对此有明确的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为了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读写听说活动必须指向如何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主要不是它们的内容。[4]现在的问题是,语文老师好心好意地做了好多根本不是语文该做的事情,比如讲麦苗跟谷穗的区别、讲大象的身体结构、讲各种自然现象等等,这些不是语文课的教学内容。[5]正如王尚文指出的:“对语言学有研究的教师,就容易把语文课上成语言课;爱好广泛的教师,就倾向于把语文课上成文化课;钟情于文学的教师,就可能把语文上成文学课;注重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师,语文课又上成思想品德教育课……甚至有的教师根本不知道上什么,以至于只能跟在权威、教参或别的教师后面亦步亦趋。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成了不可克服的顽症,非语文、泛语文的倾向愈演愈烈。”[6]总之,课程论意义上的真就是要求教师要把语文上成语文,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其他课。从这个意义上讲,真语文也就是当前一批优秀教师所倡导和实施的本色语文、简约语文等。
  四、教育意义上的真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从个人修养角度讲,真人就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从教育意义上讲,所谓真,就是要求我们以求真的教育去培养真人。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培养的不是真人,或者培养的人不具备真的品质,那么真语文也就荡然无存了。真语文的终极价值就在于培养真人,这是我们讨论、阐释语文之真或真语文的根基和宗旨。
  那么,真人究竟是一种什么人呢?真人究竟具有哪些德行?从这个时代的要求来说,我们认为,真人要具备以下德行:第一,为人诚实,表里如一,言行一致,不伪善。第二,心意自信,不欺心。要自己相信自己,不要自己欺骗自己,丧失了自我。第三,言谈真诚,说实话,不撒谎,不欺人;行为守诺,说到做到,讲信用,不欺诈。第四,做错事要敢于坦白承认,不隐瞒,勇于担待,接受惩罚。[7]显然,真不仅是一种道德,也是一种能力;真不仅是一种认知和见解,也是一种立场和态度;真不仅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人生智慧。但是,“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绝非易事,正如陶行知所言,需要“千教万教,千学万学”方能实现。因此,我们要把培养真人作为教育的永恒主题,自觉地将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
  这里,我们还要特别强调教师本人的示范作用,亦正如陶行知所言:“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培养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这也就是说,只有真教师才能培养出真学生。教师必须具有真的理念、真的品质、真的精神、真的能力,这是我们讨论和落实语文之真、教育之真的根本前提和核心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海林.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上)[J].语文学习,2005(4).
  [2]山民.“事实”与“真实”[N].光明日报,2013-8-20.
  [3]袁春波.金庸:学生绕不开的阅读存在[J].语文建设,2009(11).
  [4]王尚文.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N].中国教育报,2004-7-8.
  [5]王旭明.让语文回到起点:姓语名文[J].语文建设,2013(1).
  [6]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7]曹义孙.诚:实与信[N].光明日报,201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