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3年第10期 ID: 358657

[ 冯渊 文选 ]   

探究题的命制局限及创新思路

◇ 冯渊

  一、问题:探究题命题思路和命题形式的局限
  探究类试题在语文学科能力测试中居于能力层级的最高点,单题赋分较高(一般在8分左右),在语文能力检测中占据重要位置。然而,目前有些探究题命题存在诸多局限,亟待突破。例如,有的探究题设问比较宽泛,难以检测学生的真实水平,测试的信度和效度都有待提高。先看下面几道题。
  1.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夸父追日”的故事:“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树林)。”有人认为,文中殉难的登山者有如追日不得的夸父,是当代社会中的悲剧英雄。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看法。(不少于200字)(2012年北京卷19题)
  2.克罗齐一生经历了大地震、社会动荡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大有成就。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2012年辽宁卷12题)
  3.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2013年湖北卷19题)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传统节日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文化遗产”?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保护与传承传统节日的看法。(2013年重庆卷7题)
  5.在吴良镛看来,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应包括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2013年辽宁卷12题)
  以上试题的设问基本都是“联系现实”“谈谈看法”。由于指向不明确,学生回答时可能会泛泛而谈,或者脱离原来的阅读文本,变成对某一话题自由表达看法,误将阅读题转换成写作题。
  有的探究题关注文章的写法,从文章的叙事角度、语言风格入手命题,应该说是最大限度贴近了文本;但是这类试题,或者近似于“分析理解”,或者只是“鉴赏”的另一种表达,并不存在探究空间,不能体现阅读者明显的参与意识和评判眼光。如2012年福建卷15题: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说明。
  目前相对符合要求、比较完善的试题如2013年新
  课标Ⅱ卷的11(4)题: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这里涉及对文本结构和叙事角度的评判。从参考答案来看,也充分考虑到了回答角度的丰富性,如“峡谷”和“骑手”在小说中的地位、形象塑造的目的、艺术表现的需要、主旨内涵的表达等。
  再如2012年四川卷试题: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但是这种问法也容易形成套路,最早的当出自2008年江苏卷15题: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探究题的命制已有五六年历史,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思路和命题模式,从检测效果看不是很理想,因此,有必要对这类试题的命题思路和命题形式进行探讨。本文拟借助PISA测试对阅读能力的层级划分原理,以我国传统语文教材中的类似习题为范例,针对探究题目前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新的命题思路。
  二、借鉴:PISA阅读题和传统文言读本“讨论题”的特点
  (一)PISA“反思和评价”题的命题特点:有能力层级差别
  PISA对阅读素养的测试从“获取信息”“解释信息”“反思和评价信息”三个能力点来设计试题。其中“反思和评价信息”与我们的“评价鉴赏”“探究”基本类似,值得借鉴的是,PISA按照难易程度,将这些能力点分成若干层级,提出了具体的命题要求,并提供了详细的评分量表。
  PISA阅读标准认为,获取信息、解释信息、评价和反思信息的内容和形式等,并不存在高下之别,不过在这三大类的内部,存在层级差别。1a.非常简单:能进行低水平的推论,如在没有说明的情况下,能在两个句子之间确定因果联系。1b.简单:在文本信息和常见的日常知识之间找到简单的联系。2.比较简单:利用个人经验和看法,在文本或外部知识之间进行比较或联系。3.中等复杂:联系、比较和解释,或要求评价文本的某个特点,或要求对熟悉的、与日常知识有关的文本得出精细的理解,或要求用文本之外的不常见知识解释文本。4.复杂:对文本提出假设或进行批判性评价;准确理解内容或形式上不熟悉的长文本或复杂文本。5.陌生文本:批判性地评价不熟悉的文本,并建立假设,利用专门的知识,包容与阅读预期相反的概念。6.最高级别:面对新信息时能够克服先入为主的看法,即使这些新信息是与预期相反的;能识别较微妙的信息,同时能够利用超出文本的深刻理解,用批判性的观点来看问题。(详见陆璟《PISA如何测评阅读能力》,《中国教育报》2011年3月17日第六版)
  下面以PISA2009样题为例简要分析。
  马康道镇
  马康道镇的居民被这么多奇妙的新发明弄得头晕目眩了,但他们却不知道这些惊奇源自何处。他们彻夜不眠,看着由发电站供电的灯泡发出的黯淡灯光。火车通车后的第二班车为特里斯特运来了这套发电设备,居民花了一段时间和精力,才算适应了机器没完没了的“咚咚”声。但最引起公愤的是,富商夏斯比在一间售票窗为狮头状的戏院所放映的电影。其中一个角色在一部影片中死去且被埋葬了,他的不幸遭遇使观众伤心落泪;但在下一部影片中,他竟然又扮成阿拉伯人再次出现。每人花两分钱来分担演员不幸遭遇的观众,实在无法容忍这种古怪的骗局,便破坏戏院的座椅。镇长应夏斯比的请求向观众解释,他宣布,电影只是一种幻想的机器,根本不值得观众这样投入感情。听了这个扫兴的解释后,很多人觉得自己成为被一些新奇华丽的吉普赛生意玩弄的牺牲品,便决定不再去看电影。他们认为本身已经有太多麻烦,哪里还能为虚构人物所演出的不幸遭遇而掉眼泪呢。
  文章选取自一本小说。在这段节录中,马康道这个虚构小镇,刚刚引入了铁路和电力,以及第一家电影院。现根据这一段来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电影中哪些情节使马康道镇居民感到愤怒?
  ……
  问题5:你同意马康道镇居民最后对电影价值的评价吗?试比较你自己和他们对电影的看法,回答这个问题。
  问题1属于“进行低水平的推论”,“能在两个句子之间确定因果联系”,即推断人物行为的原因。这是PISA“反思和评价”能力的最低层级,推断“马康道镇居民感到愤怒的原因”,学生指出“电影的虚构性”或更加明确地指出演员“死而复生”即可。
  问题5则要复杂得多,要求反思文章的内容,根据个人的知识和经验,比较人物的看法与自己看法的不同,属于PISA“反思和评价”能力的第5或第6层级。
  比较自己和马康道镇居民对电影价值的看法,必须抓住他们对“现实主义”的看法或对电影的感情投入程度,答案要与“马康道镇的居民在电影中寻找现实”的意念吻合。下面是详细的备选答案。
  我同意,世上已经有太多解决不了的苦恼。/同意他们的看法。为什么人要为电影而苦恼呢?因此我读理科,因为它讲求事实,而非幻想。/我喜欢看电影,因为它使我关注别人的问题,而不是自己的问题。/我同意。电影只是虚构的。但能够看到真人生动的表演。
  我不同意。人们知道看电影时,银幕上放映的不是真实的。/我不像马康道镇的居民,我会在看戏时痛哭,但离开电影院后,我会把它们忘记。/我不同意他们的做法,因为电影是一种娱乐,不必看得太认真;但马康道镇的居民知识水平不高,所以我明白他们的感受。
  探究的目的是批判性地评价文本,包容与阅读预期相反的概念(如本题中马康道镇居民对电影价值的看法)。同时能够利用超出文本的深刻理解,用批判性的观点来看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阐释理由,同时能理解对方的感受)。
  (二)传统文言读本中试题设计的特点:“专门知识”和“微妙信息”
  我国传统语文教材在设置这类习题时,也有一些宝贵的资源可以借鉴。吕叔湘先生1943年编有《笔记文选读》,同一时期,吕先生和叶圣陶、朱自清还合编了颇有影响的《开明文言读本》,八十年代,吕先生和张中行编有《文言读本选编》。吕叔湘等诸先生各自术业有专攻,编选教材并非主业,但是以上三本书对语文教材的编写提供了不少经验,影响颇大。三本书体例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文”“作者及篇题”“音义”(注解)之后,专设了一个“讨论”栏目,与今日教材“课后练习”有点像,但前者更具体细致。
  本文以《笔记文选读》中的“讨论题”为例,原因是选文的宗旨——“所选的”是和“实际人生直接打交道的文字”,以及文章所附讨论题——“引发读者的经历见闻和所读文字相印证”,这两点与PISA对阅读素养的定义——以开发知识、潜能和参与社会生活为目的,对阅读材料理解、运用和反思的能力——基本是一致的。姑从《笔记文选读》中选择数例,讨论分析。
  题1.选自《世说新语·管宁割席》的讨论题有:若是你种菜时看见地上有金银,你将如何?读书时有乐队过门,你将如何?
  题2.选自《世说新语·未能忘情》的讨论题有:(1)张玄之回答顾和的话有何含蓄之意?顾敷回答的话又含何意?何谓“一语双关”?我们可否凭二人的答语判断他们的优劣?(2)假如顾敷先答,他是否还可以用这句话?
  题3.选自《国史补·兖公答参军》的讨论题有:(1)陆兖公回答的话究是何意?(2)若是你遇见这件事,你如何回答?
  1.应该回避的命题思路——预设强制性答案
  题1要求读者将自己代入原文情境中,仅要求“利用个人经验和看法”,在文本或外部知识之间做一些联系。此题应属于PISA对“反思和评价”能力界定的1a、1b层级,或者第2层级。学生的答案,或者像管宁一样弃之不顾、听而不闻专心读书(此答案未必出于学生本心,但答题者可能会迎合教师要求而提供虚假答案);或者“天真未凿”回答自己的真实状况,像华歆一样,甚至不如华歆,将金银占为己有。根据目前的教学实际猜测,绝大部分学生会选择第一种答案。刘义庆记载这段故事,对管、华二人进行评判,传达出“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意思,并没有教育读者向谁学习。出题者要求读者置身同样的情境中做出合适的反应,却带有道德训诫的意味。本题虽然要求读者谈看法,但指向过于明确,这种预先设置了“强制性答案”的问题,学生很难有什么独特的看法可谈,只能是补充材料证明既成答案。这类试题的命题思路影响深远,本文第一部分罗列的高考探究题多属此类。
  2.探究需要以一定的专门知识作为讨论的背景
  题2的文本有点复杂。为了方便分析,我们简述一下原文大意。顾和的孙子顾敷七岁,外孙张玄之九岁,两个孩子都很聪明,不过顾和认为孙子更胜一筹,外孙张玄之心里就有些不高兴。有一次祖孙三人到庙里,看到圆寂的佛像旁边,有的弟子哭泣,有的不哭。顾和就问他们是怎么回事。外孙张玄之说:“受到佛的宠爱就哭泣;没有受到宠爱就不哭。”孙子顾敷说:“可不是这样,能够忘情所以不哭,不能忘情所以哭泣。”
  讨论题2(1)贴着文本设计问题非常好。前三问不算探究题,但关乎文意的准确体会;第四问“我们可否凭二人的答语判断他们的优劣?”和2(2)“假如顾敷先答,他是否还可以用这句话?”可以看作是PISA对“反思和评价”能力界定的第5层级要求——“批判性地评价不熟悉的文本,并建立假设,利用专门的知识,包容与阅读预期相反的概念”。
  九岁的张玄之说受佛宠爱的弟子对圆寂的佛表示哀悼,反之则不。他的回答完全是借题发挥,表示了对外公不宠爱自己的不满。七岁的顾敷说弟子们的“哭”和“不哭”,非关亲近宠爱,而是能否忘却世俗情感。这里就难了,因为其间隐藏着丰厚的魏晋玄学知识,即“圣人有情论”与“圣人无情论”的争辩。对于普通读者,这是一个很陌生的文本,必须用“专门的知识”——魏晋玄学知识,对原文进行评判。这是探究题的较高境界。仅凭二人答语而不熟悉当时文化背景,可能无法评判他们的优劣;如果了解一些背景知识,当能评判了——这里需要的是“专门知识”而不是不着边际的“自圆其说”和虚浮的“言之成理”。   后面一题“假如顾敷先答,他是否还可以用这句话?”更堪玩味。顾敷解释弟子哭泣与否的原因,一语双关,表面上运用了当时流行的“圣人忘情”说,实际上是针对表兄“狭隘”的“妒忌”灵机一动的“反击”,有教训张玄之的意思——这是一种答案;不过,如果仅以顾敷的聪慧机智和“毒舌”,他先回答时,也有说这句话的可能。两种选择均有可能。
  3.阅读的高境界是体悟语言文字之妙——识得“微妙信息”
  题3文本大意如下:
  刺史陆兖公的家童在遇到参军时不下马晋见,参军生气,用鞭子打得他背上流血。参军觉得自己打了上司的家奴,得罪了上司,于是自请免职。陆兖公对前来请罪的参军说:“奴才见了官人不下马,打也得,不打也得。官人打了,去也得,不去也得。”
  题3问“陆兖公回答的话究是何意?若是你遇见这件事,你如何回答?”。这道题可以看作是PISA对“反思和评价”能力界定的第6层级(最高级)要求——能识别较微妙的信息,同时能够利用超出文本的深刻理解,用批判性的观点来看问题。
  陆兖公是个“洒脱”的人,他不想追究是非,他做人处事的原则大概是凡事不必太认真,于是有了这一番难测的话语。这句话可视作PISA能力层级中所说的“较微妙的信息”。学生必须借助自己的人生经验,可能还需要一些“情商”,才能揣测陆兖公的真实意图,进而利用超出文本的深刻理解,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文本中的人物。陆兖公对参军毒打自己的下属肯定不满,但下属也有责任,他遂不想多追究;参军自请免职是想主动认罪以求得他的原谅,结果,他没有明确原谅参军,是去是留,由参军自便。这是处理棘手事件的一种策略,是官场上的老到精明,但这后面也存着一份宽厚原宥,得饶人处且饶人,又决不做滥好人。让阅历少的学生设想自己置身这样的情境中处理这个问题,难度较大;但毕竟是基于基本人情的选择,试题能据此判断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下。当然,本题重点还是要从语言出发,体会感悟文中对话,借此辨识人物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进而对此进行评价。
  三、启示:探究题命题的新思路
  1.探究类试题能力点设计应有层级差别
  探究题可以放在较低的能力层级上,如要求学生“能进行低水平的推论,如在没有说明的情况下,能在两个句子之间确定因果联系”,“在文本信息和常见的日常知识之间找到简单的联系”,“利用个人经验和看法,在文本或外部知识之间进行比较或联系”,等等;也可以设置较高层级的试题,要求学生“准确理解内容或形式上不熟悉的长文本或复杂文本”,“批判性地评价不熟悉的文本,利用专门的知识,包容与阅读预期相反的概念”,“面对新信息时能够克服先入为主的看法,能识别较微妙的信息,同时能够利用超出文本的深刻理解,用批判性的观点来看问题”。目前,“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这类问题,要求不明确,检测能力点过于笼统,可以考虑按照PISA能力层级区分来设置探究题。
  2.探究题答案应指向人生经验和阅读体验
  探究题的答案应指向人生经验和阅读体验,不要带有强制性色彩,更不能仅指向道德训诫。“谈谈你的看法”这类试题一般只需要学生提供类似的经验案例,进行简单的例证和阐释,且多是“认同性解释”,缺乏个性化的批判眼光,缺乏思维的深度和思辨色彩。回答探究题,不能单纯要求学生用个人经验证实某种真理,而应让学生在某种情境中获得更丰富的多层次体验,做出有个性的判断。学生必须将文本与现实生活进行“比较”,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层次,对文本进行阐释。学生还可以针对文本进行“批判性评价”,即对原文主旨补充,或是质疑,无论补充还是质疑,都应该超越文本原来主旨,有所探索,有所发现。
  3.探究题材料要有丰富内涵和微妙信息
  所谓丰富内涵,主要是对材料选择的要求,文本必须有意蕴,耐咀嚼:或者是文学性的具有包蕴意义的内容,能让人产生多重联想,进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或者是具有思辨意义的话题,在思维密度较大的状态下可以借此判别学生阅读水准的高下。
  所谓“微妙信息”,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语言上的微妙(参见本文第二部分传统文言读本讨论题的第3题),这种微妙信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本之外的经验和人生阅历才能准确解读,并在深刻、准确解读的基础上,能对文本进行“居高临下”的批判性评价;第二层是理解原文的话语之妙需要借助一些专门知识——当然是中学语文课程内部的应知应会的知识,才能给出合理的评判(参见本文第二部分传统文言读本讨论题的第2题),这些背景知识也许学生并不陌生,有意识地借助这些背景知识探究当下问题,才是探究题命意所在。
  探究题并未在全国所有省市的高考语文卷上全面呈现,但作为一种新题型,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讨论了探究题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具体的试题案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借鉴PISA测试和我国传统文言读本的一些经典试题范例,提出了探究题命题的新思路,希望能引起命题者和考试研究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李晶晶.国际PISA测评对语文阅读测试命题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0(2).
  [2]冯渊.从认知维度审视中高考语文命题[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3(2).
  [3]吕叔湘.笔记文选读[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