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客观选择题
一位中学语文教学界的权威人士讲:“命制主观题我一个晚上可以编一份试卷,命制客观题我有时为一道四选一选择题的一个迷惑性选项而考虑一个晚上。”真正好的选择题可谓凤毛麟角,甄别选拔功能很强的中考试卷也是如此。就拿2007年福建省泉州市中考的一道选择题来说吧:
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只填字母即可)。
备选词语:a.争芳斗艳b.灿若星辰c.驰名中外d.多姿多彩
泉州——这座名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东西双塔、崇武古城、洛阳石桥,名胜古迹;元宵闹花灯、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明月,民俗风情;梨园、高甲、南音,艺苑奇葩;安溪茶叶、德化瓷器、惠安石雕,地方特产。
结合这个句子,我们细细品味供选的四个词语的意思,发现这些词语在句子里至少部分可以通用。也就是说这个选择题出题不够严密,标准答案失去了标准,命题者的初衷未能达到。可见,客观性选择题的命题难度很大,命题者不仅需要经验的积累,而且需要天分和灵感。
客观选择类试题面广量大,涉及知识点多,在测试语文知识时,确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它具有较高的信度,而且考试成本低,阅卷易,记分快,准确度高。于是,在实行课改之前,这种题型大肆泛滥。随着语文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各界对客观选择题的批评很多,人们都对它进行口诛笔伐,细说它的种种弊端。笔者认为,客观选择题确实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有效性稍差,鼓励了题海战术,助长了某种侥幸心理,更重要的是它使学生养成了一种不恰当的学习方式——以“再认”而不是“回忆”的方法来储存知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考试如果采用选择题,学生就会倾向于用“再认”的方式编码,而不论是母语学习还是外语学习,“回忆”比“再认”重要得多。现在我们强调古诗文积累,就是要让学生反复学习记忆,烂熟于心,达到“回忆”的程度,这样才有效率,否则功夫下了一半,成了夹生饭,没有达到实际掌握的程度,就难以熟练运用。学生写作文时缺少积累,对于一些名言警句无法做到信手拈来,追根溯源,其实就是对名言警句没有达到“回忆”的程度。客观选择题则根本没有这种训练效果,试想,只要在现成的四项里选一项即可,不需要默写,这在记忆存储的仓库里能积累多少?
二、关于主观性试题
主观性试题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综合运用的比较有效的评价方法,然而,有效的条件是高水平的评分人。如果评分人不具慧眼,就会有许多“范进”蒙冤。即使是高水平的评分人,也有失察的时候。在实际的评卷中,常出现开始较严、越判越松的现象。教师普遍认为,作文评分误差率最高,其实不见得如此。主观题的偶然性会影响到考生临场的发挥,遇到顺手的题目,不吐不快而一气呵成;遇到缺乏自身体验的题目,搜肠刮肚仍难得佳句,考生可能由于缺乏体验而使真实的能力得不到充分表现。
现代文阅读中的主观开放题,是各地中考大量出现的新题型。它的好处是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作多种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从实际看确实也能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但这类题型有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很难拟定恰当的“参考答案”,因此阅卷时教师很难把握。尽管命题专家殚精竭虑,设计得面面俱到、四平八稳,但一到实际考试,学生的答案必定五花八门。问题在于,“参考答案”一旦到了阅卷场合,就会自动升格为“标准答案”,因为阅卷时间紧、任务重,没有一定标准很难把握评分,无穷无尽的讨论又会占用太多时间,于是大部分教师会用“标准答案”去套,结果无论学生如何回答,总不可能回答得与“标准”一致,五分题,答得好的不过三四分,答得差的也有一二分。学生似乎永远在“犯错”,实际的分数总是在三分上下徘徊,缺少了区分度,试题的信度、效度也就无法保证。
那么,这类试题的“导向”又怎么样呢?正因为学生永远找不到答题的“要诀”,有人就干脆放弃。但更多的教师甚至部分家长认为,学生题目做得不够多,要像数理化熟悉公式、定理一样,必先熟能生巧,“题目不做是不行的”,“要有答题的感觉”。于是各类“仿真”“模拟”试卷乘虚而入,占用了学生大量的阅读时间。“阅读语段—操作试题—订正修改”,机械重复训练,语文课成了习题课,学生苦不堪言。如果说客观试题做多了还能获得一点知识或者信息的话(因为那里的答案相对固定),那么主观试题则不同,不同的命题专家拟定的“参考答案”可能不一样,同一位专家同一个题目的答案上午拟的和下午拟的,措辞句式也可能不一样,任凭怎样训练,学生的答案永远也不会和“参考答案”完全一致。因此有的学生抱怨,做数学题心里有底,如果学得好,考试肯定考得好,而语文却不一样,总觉得心中无底,害怕一下笔就犯错,真不知该怎么办。被动地为答题而进行的阅读本身乐趣不大,而且又得不到高分,学生只能“自卫性地减少学习时间”。
三、关于“泛语文试题”
笔者在研析近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时,发现每年都有很多地区的试卷中出现一些“有语文之名,而无语文之实”的试题。这类试题只是借用汉语言文字的符号,而考查的却是语文以外的知识或能力,因此称之为“泛语文试题”。现略举数例如下:
1.正如文中所言,每一位母亲自她“决定做一个母亲”起,都自觉不自觉地脱下那件羽衣,并小心地珍藏起心中的那份美好。其实,让母亲重新穿上那件美丽的羽衣,也是每个做儿女的共同心愿。请以“妈妈,我已经长大了”为开头,写几句话,表达你的心愿。(2009年中考·临沂卷现代文阅读《母亲的羽衣》第16题)
2.自主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宝贵财富。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为未来的交通发展提两点设想。(2009年中考·牡丹江卷现代文阅读《高速铁路新时代》第18题)
3.为了深圳未来的发展,请你另外提出两条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建议。(2010年中考·深圳卷现代文阅读《地球首个生态城市》第12题)
4.2011年3月22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大地震摧毁了日本福岛部分核反应堆,导致核辐射,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也引发了人们是否继续开发利用核能的争议。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2011年中考·山东临沂卷现代文阅读《放射性同位素——核辐射的主角》第20题)
5.当今社会,商家请名人做广告已成时尚。请结合甲、乙二文相关内容,简要谈谈“名人效应”的利或弊。(2010年中考·辽宁朝阳卷文言文阅读,甲《马说》乙《战国策·人有卖骏马者》第10题)
6.读完材料后,请结合自己的感悟和人生体验谈谈:人的文明素质应该包含哪些内容?(不引用示例,任意答出4点即可)文明素质内容示例:有文化、有理想,讲卫生、讲信用、热爱生活……(2010年中考·贵阳卷综合学习水平考查第27题,材料略)
从题目与文本(材料)的关系来看,它们都是无限开放性的试题,考生无需阅读选文(材料),只要对题作答,且能够“言之成理”即可算对。这类试题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严重游离了语文学科评价的重心。遵循“新课标”阅读评价要求,中考语文学科的考查应该“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对文学作品还应“着重考查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对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要重点考查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的能力,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等建议,并以此作为命题的依据和考查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突出语文学科特点,保证中考甄别选拔功能的发挥。
第二,背离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也许有人会说,这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科渗透能力。其实不然。因为语文重在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语文不应该也不可能肩负起学生综合素养的重任;语文只能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不应该也不可以喧宾夺主取而代之。
第三,违背了中考语文学科考查的宗旨。众所周知,中考不同于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检测和阶段性考查,它是初中学段的终结性考试,旨在准确测量学生在这个学段的语文学科知识水平及运用能力,为高中阶段教育选拔人才。因此,中考语文学科的命题只能在语文的专业范围内进行,如上例举的跨界式命题都会降低中考的信度、效度及公平度,不利于对优秀语文人才的选拔,也不利于对学生语文知识水平和运用能力的评价。
第四,脱离了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力所及。譬如,“未来交通发展”“生态城市建设”“开发利用核能”等等,都是初中学生相对陌生的领域,考生作答时只能靠猜测与想象,这样不仅不能准确地测量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反而助长了学生说空话、大话、套话的不良风气。
第五,给语文教学带来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不可否认,在现阶段中考、高考对教学的影响力还是相当大的。考试命题的指向往往决定着学科教学的走向。眼下不少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社会活动实践课、影视娱乐表演课,这与中考命题的误导不无关系。
因此,建议语文专家在今后的中考命题中,要尽量避免再出现此类跨界式的无限开放性试题。对那些考查情感体验、感受建议等类型的试题,要运用语言表达方式来加以限制(如例1,可以改成:请以“妈妈,我已经长大了”为开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几句话,表达你的心愿),将考查的重心落在“语言文字”的范畴。
语文考试的命题其实是目前语文教学改革中的“瓶颈”。笔者认为解决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是语文考试及教学改革中的当务之急,必须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