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3年第10期 ID: 358661

[ 于琴 文选 ]   

可褒可贬话“奇葩”

◇ 于琴

  “奇葩”本是风雅之词,素为文人墨客所青睐。然而近两年来,“奇葩”这个文雅的书面用语不仅纡尊降贵,作为口头语“开”遍了市井里弄,而且还带有了批判和讽刺的味道,大减芬芳。“奇葩”一词现在同时具有了褒贬两种感情色彩,而其贬义则成了当下的时髦用法。
  一、“奇葩”的基本含义
  “奇葩”,即珍奇的花朵,通常用来形容稀有珍贵的事物。《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奇葩”的释义为“奇特而美丽的花朵”,《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大词典》《古今汉语词典》等工具书都把“奇葩”解释为“珍奇的花”。综观上述词典释义,“奇葩”一词含有罕见的、特殊的、非常美丽的、出众的等褒义感情色彩,用法举例如下:
  (1)奇葩逸丽,淑质艳光。(西汉·司马相如《美人赋》)
  (2)细思算,奇葩艳卉,惟是深红浅白而已。(北宋·柳永《玉女摇仙佩》)
  (3)长老携着那怪,步赏花园,看不尽的奇葩异卉。(明·吴承恩《西游记》)
  (4)那些奇葩异卉,红红白白,遍满山谷。(清·李百川《绿野仙踪》)
  例(1),汉代司马相如的词赋中把美丽的女子比作“奇葩”,形容其娇美娴静的出众容貌;例(2)中北宋词人柳永也拿人间千娇百媚的多情佳人与“奇葩艳卉”相比;例(3)(4),两部明清小说中的“奇葩”则只表“奇特而美丽的花朵”这一本义。由此不难看出,古代汉语中“奇葩”都是褒义的用法。
  现代汉语中亦然,例如:
  (5)那种黛色无际的崖石,那种一丛丛幽香眩目的奇葩,那种小小洄旋的溪流,合成一个如何不可言说迷人心目的圣境!(沈从文《桃源与沅州》)
  (6)……而公园中的花匠,与爱美的艺菊家也准备给他们费了半年多的苦心与劳力所养成的奇葩异种开“菊展”。(老舍《四世同堂》)
  (7)春兰秋菊呵竟放奇葩,熏风永驻呵吹绿天涯!(郭沫若《蔡文姬》)
  (8)《似水年华》是法国传统小说艺术的最后一颗硕果,最后一朵奇葩,最后一座伟大的里程碑。(罗大冈《试论〈追忆似水年华〉》)
  例(5)(6)(7)中“奇葩”均指珍奇的花朵,用来形容美丽的风景;例(8)中则用“奇葩”来比喻出众的作品。综观上述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奇葩”褒义的用法是它在现代汉语中最主要、最典型的用法。
  二、“奇葩”的新用法
  近两年来,随着中国大众传媒的日益多元化,“奇葩”被现代人赋予了新的词义,指奇特的人或事,表达超出常人理解、世间罕见等意,这些新用法使“奇葩”一词带上了贬义的感情色彩。“奇葩”成为大众流行语之滥觞,则要追溯到2012年徐铮导演的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的热映。影片中徐朗(徐峥饰)由于忍受不了王宝(王宝强饰)出格怪异的言行,对其破口大骂并称其为“奇葩”,“奇葩”遂迅速跻身当红流行语之列。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检索,2012年7月《新华每日电讯》刊登了标题为“王明娟:‘老奇葩’十二年成正果”的文章,盖为最早使用“奇葩”新词义之主流媒体。这里的“奇葩”为新闻主人公王明娟揣测观众看到她再次来比赛时的想法,带有一定自嘲意味。下文试分析“奇葩”新增语义。
  1.形容奇特怪诞的人或事物
  (9)“烂片奇葩”为何越烂越红,国内电影市场正陷入唯票房论怪圈(《深圳特区报》2013年7月8日)
  (10)“抗日奇葩剧”与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人民公安报》2013年4月13日)
  (11)盘点景区“免门票”那些“奇葩”招数(《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4月30日)
  (12)“奇葩”毕业照折射了什么(《解放日报》2013年5月8日)
  例(9)中用“奇葩”形容时下口碑奇差但票房奇高的电影;例(10)则用“奇葩”形容那些剧情荒诞不经,虚构到令人瞠目的国产剧;例(11)中用“奇葩”来形容景区匪夷所思的“免费”陷阱;例(12)中用“奇葩”来形容校方利用电脑技术拼接毕业照的造假行为。
  2.形容人的行为或某些事物违背常理
  (13)“奇葩”道歉信背后的权力语言(《中国经营报》 2013年6月17日)
  (14)“奇葩”免票意在炒作(《人民公安报》2013年7月5日)
  (15)“奇葩”博物馆不要辱没民众智商(《中国文化报》2013年7月17日)
  例(13)中用“奇葩”反讽城管违背当事人意愿炮制道歉信之行为;例(14)中用“奇葩”来形容另类怪诞的免票政策;例(15)中用“奇葩”来形容赝品扎堆的河北冀宝斋博物馆。
  3.形容某些罕见发生的情况
  (16)王明娟:“老奇葩”十二年成正果(《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7月30日)
  (17)“国足”亦是世间一大奇葩(《南方日报》2013年6月19日)
  例(16)中运动员王明娟用“奇葩”自嘲其坚持精神;例(17)中球迷称国足为“世间一大奇葩”,以表达对国足大比分惨败于弱旅泰国队的惊诧和无奈。以上例句都使用了“奇葩”的贬义感情色彩,区区两字,便形神毕肖地展现出被描述对象的外在形象及精神面貌。
  三、“奇葩”词义演变的原因
  1.“奇葩”词义的模糊性
  “词义的模糊性指的是词义的界限有不确定性,它来源于词所指的事物边界不清”,而“边界不清”正是由于词义缺乏一个精确的计量标准和确切的识别标示。在现代汉语中,“奇葩”指奇特而美丽的花朵,常用来比喻非常出众的事物或文学作品,但究竟一件事物“奇”到何种程度,有何显著特征从而足以被称为“奇葩”,并没有标准答案。一件事物“奇”得世间罕见、个性十足,当然可以成为大家称赞、效仿的榜样,但也可以成为让人难以理解、离经叛道的怪胎。“奇葩”词义内在的模糊性是其感情色彩发生演变的基础。
  2.“奇葩”新词义产生的社会心理因素
  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不免会对传统的遣词造句方式产生“审美疲劳”,这样人们便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想方设法标新立异,以寻求新颖的表达方式,求新求异便成为人们使用语言过程中普遍的潜在心理因素。“奇葩”之所以会产生新的词义,与人们追求语言表达新鲜感的潜在心理因素是分不开的。
  3.“奇葩”新词义产生的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大众传媒越来越多元化,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都成为人们获取新鲜资讯、接触新鲜事物的有效渠道。“奇葩”新词义日益深入人心,离不开这些媒体的“通力合作”。“奇葩”的贬义用法早在几年前就在网络上初现端倪,2012年徐铮导演的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的热映,遂使它迅速活跃于人们的生活中,成为街头巷尾最受宠的流行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奇葩”词义目前已具有褒、贬两种感情色彩,其中褒义色彩之用法在正式书面语当中仍属主流,贬义色彩之用法则多在口语交际、网络跟帖等非正式的交流渠道,且近两年来后者在书面语当中有“后来者居上”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