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名师:蔡 明
青年教师:闵振宇 韩建萍 徐艳霞
蔡 明:生态课堂是一种以学生的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课堂;生态课堂的关注点是学生,而不只是教材;生态课堂的学习与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导引者……生态课堂作为一种理想的课堂样态,得到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认可。近些年江苏省张家港市许多中小学自发进行了生态课堂的实践尝试,许多学科的骨干教师也相继申报或参与了省、市级生态课堂课题研究,生态课堂强大的生命力渐渐显露出来。为了使生态语文课堂的探索不断向纵深推进,名师工作室的几位老师相聚在一起,围绕生态语文课堂的特质这一主题,分别从不同侧面,结合阅读或写作等实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相信,这样的交流会对我们的语文教育带来一定的启发。
生本文本的生态语文课堂
闵振宇
生态语文课堂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具有生态功能的系统。在课堂中,知识、情感态度、道德、技能等的传递和发展过程可以认为是一种信息流动过程,它等同于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的流动和转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独特发展需求的个体。我们追求的课堂是关注人性、突出发展、充满活力的,是生生不息、动态生长、可持续发展的,是呼唤快乐自然健康的生态课堂,而快乐自然健康是属于学生的,所以语文生态课堂建构的基础维度之一自然是生本。
生态语文课堂是点亮生命的课堂,每个学生都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个性,都是完整的生命主体。新课标特别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学习既是认知发展的过程,又是情感体验的过程,语文教学既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也要关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悟。“以人为本”的人文性决定了生本作为基本维度的地位。
合理、充分、多样的学生的实践活动,是生态课堂教学生命之所在。而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完成的教学,才会让学生真正活动起来,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打破课堂中死气沉沉的气氛,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生态语文课堂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实践性也决定了生本这一基本维度的地位。
生态语文课堂追求民主、和谐,民主与和谐形式的体现之一就是对话交流。学生从自我出发,去感受和体验课文,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与文本、学生、教师的多层次“对话交流”中,“读出作者”“读出自己”,自主意识被唤醒,阅读个性被张扬,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被激发,从而实现个性的发展。不能以学生为本,“对话”何从谈起。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中处在主人的地位,也决定了生本作为建构生态语文课堂的维度。合作,包括学生个体与个体的合作、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合作、学生和老师的合作以及学生和其他媒介的合作等。通过合作探究,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提高,学语文、用语文的智慧潜能得以发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提升。
综观当下生态语文课堂的构建,探索日渐丰富,有的重视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关系,促进主体间的协同成长;有的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情境,重组教室学习环境;有的珍视学生独特体验,动态生成教学内容;有的着力建立课堂与生活、课堂与社会、课堂与学科的联系;有的营造协商式的课堂交际氛围,追求自主合作探究;有的创新作业模式,自由选择作业……但无论是哪种探索,无不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号:生本是生态语文课堂建构的基本维度。
然而,生态语文课堂区别于其他学科课堂的另一个重要维度,就是文本。如果对它的分析诠释不是“生态化”的,那么我们所追求的生态语文课堂也就是不完整的。
生态语文课堂的交互作用如何实现,如何对话,对话什么,情境创设以何为基础,知识建构的依托是什么?答案之一是文本。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常识:地球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文学艺术是地球上人类这一独特生物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文本是一个在一定的环境中创生发育成长着的有机开放的功能系统。文本在生态语文课堂中注定享有一定的“序”和“位”。文本本身具有丰富的生态文明内涵,具有生态本质,并应当成为引领课堂教学的生态化设计的依据。
文本维度应该成为生态语文课堂建构的重要基础。首先,生态语文教学价值观的变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语文课堂上的生态危机,绿化“寂静的春天”,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课堂的生态危机,进而解决学生思维和精神上的生态危机。解决语文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用科学的方法合理调适不同个性、不同基础的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充分理解和吸纳,使语文学科真正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和精神追求,而不是在追求生态教学表征的小技巧小设计上耗费过多的精力。这意味着文本内在的生态内涵应该成为学生精神生态建设的重要源泉,而这必须通过生态化的打造课堂挖掘文本内在的生态美才能实现。
其次,生态语文课堂的提出是学界对教育行为进行反思、超越的结果,是语文教师力图摆脱语文课堂教学发展性危机,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理性自觉。因此,生态语文课堂在本质上是一种新的发展观。作为发展观的生态语文课堂的创建,既应该基于良好的师生互动、和谐的对话氛围形成的课堂生态系统,也基于这个开放的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信息——文本。教师必须从文本内在生态性这个维度出发,填平学生面临的物质诱惑与精神荒原之间的鸿沟,建构丰满自主的精神家园。
求真求善的生态语文课堂
韩建萍
教育的本质在于求真求善,生态语文课堂首先应该着眼于这一点。那么,如何去落实呢?
以真示人,真情流露。
《享受生活》是我比较喜欢的一篇文章。所以两个教时的课上我和学生读得很动情,讨论得很热烈。我们达成了如下共识:一场高烧让年仅一岁半的海伦失去了宝贵的视觉和听力,但她经受住了这种折磨,而且最终取得常人也难以获得的成功。这是何等的令人震撼啊!如果她屈服于那不公的命运,那么她将会成为一个可怜而又愚昧无知的寄生者。然而她并没有向命运低头!海伦用她不平凡的一生为我们书写出什么叫“坚强”。这对于我们这些健康的正常人就没有启示吗?
记得海伦曾经提过一个这样的问题:假如你的眼睛明天就要失明,看不见,那么你今天……我让学生去真情体验,课上布置让他们晚上蒙上眼睛睡觉,第二天早上尝试着过一下盲人的生活,安排自己刷牙、洗脸、吃早饭。或许是有了真正的生活体验,来了感觉,所以学生交上来的作品可谓是妙文迭出。
世界失去了所有的颜色,唯独黑色幸存了下来。而这被黑色吞噬的世界,正一点一点将我内心的恐惧毫无保留地激发出来。我小心翼翼地挪动着脚步,双手也情不自禁地向前方摸索着,终于摸到了墙。扶着墙立着,脑海中努力拼凑着屋内的每一个景象。一瞬间,听觉的灵敏度仿佛扩大了几千乃至几万倍,身旁一切渺小的声音都涌进了耳朵,我觉得我听到了整个世界!一小步一小步踱着,顺着墙往前,原本看得见时几秒就能走到的厨房,现在仿佛与我隔了一个世纪般遥远……眼前,只是单调的黑。我努力地回想着花儿的红,大雪的白,叶子的绿,天空的蓝……
一抹刺眼的光射进了我的眼睛,一切又恢复了正常,但我依旧笼罩在失去光的痛苦之中。我对盲人的同情加深了许多,我想充当他们的眼睛,为他们指路,让他们感受到阳光的味道,体验有光的缤纷世界。或许,盲人心中的世界,是一幅用想象构成的无色蓝图。它没有过多华丽的色调,朴素、单调得能令一个正常人厌倦,可它却能直接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就算黑暗又怎样,就当做我的世界是夜晚长久驻足,可不管怎样,心中的太阳依然会升起。
稚嫩的文字传递出了一份真实的感情,让我真实地面对他们的思想。我想他们是真切地感觉到了海伦·凯勒的坚强和伟大。或许这将成为他们新的座右铭,人生也从此开始新的起点。
语文教学不能只是知识的教学,更不能只是题目、分数的教学,语文教学永远要关注美好品质的培养,做不到这一点,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堂,更不可能是理想的生态课堂。我们教材中的很多文学作品都以抑恶扬善为主题。其中泰格特的《窗》就是一部典型的作品。文章通过对同病房的两位重病人相互之间所持态度的描写,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善与恶。人的心理是个复杂的过程,就远窗病人来说:他起初和室友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于是经常以谈天度过乏味的卧榻时光,且每天上午和下午,他免费享受着室友为他勾勒的窗外美景。后来,私欲蒙住了他的双眼,他想亲眼目睹窗外的美景,竟漠然地看着室友挣扎在死亡线上而无动于衷,最后促成了室友的死亡。综观他的变化,这种心理变化的轨迹是很值得揣摩的。一扇小小的窗户,成为我们窥视灵魂、认识人性的场所。谁美?谁丑?褒谁?贬谁?这些都是一读就明的,如果只让学生停留在这一浅层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在执教这一课时,我利用远窗病人“享受—困扰—无情—讶异”这条心理变化轨迹请学生来完成对人性美丑的剖析,并充分利用小说戛然而止的结尾,要求学生展开无穷的想象。
面对窗外那堵光秃秃的墙,他的头脑里一片空白。公园呢?湖水呢?网球场呢?孩子呢?情侣呢?……天哪!他颓丧地倒在了枕上,眼睛盯着天花板,一动不动。往日室友那生动的每日一课又回荡在了耳边。想着想着,他不禁泪流满面。晚上,他又开始彻夜难眠了。结果他的病情一下子开始加重了。一连三天,他都躺在床上纹丝不动。医生们对于他的这一突然变化很诧异。第四天,病房里又添了一个新人……
医生们更诧异地发现,他的病情竟又突然地好转了。细心的小护士对大家报告了一个惊人的秘密:那位病人每天上午九点钟的时候都会准时地要她帮忙扶起仰坐,这时候他就为他的新室友描述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
佛说:心中有佛,眼里就有佛。一个道德卑劣的人不会找到亦美亦善的境界。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春天,那么他的眼中只能是一片荒漠。我从学生的文章中找到了他们的心灵春天。我想这是我教学《窗》这篇小说最成功的地方,因为善良的孩子们用一个至仁、至善、至美的心灵拉回了一个在道德边缘挣扎的人。孩子们的心中、眼里都有佛。
诗意灵动的生态语文课堂
徐艳霞
生态语文课堂是精神花园里的一缕清风,一抹霞光,诗意与灵动是人们无法背离的精神之绿,自然之泉。
生态的语文课堂要充满诗意,必然要求教师要有诗意的情怀。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手里只有教参,眼里只有考卷,心里只有分数,那就是语文教育最大的悲哀。语文课的任务是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老师借给孩子们的那双“慧眼”,永远承载的是老师眼里的风景,甚至可能还是已经程式化了的教参风景。要想让课堂生长出郁郁葱葱的思想,缤纷绚丽的诗行,老师必须要有博览诗书的爱好,诗意高雅的情怀。教师的思想厚实了,学生的精神才能轻灵。
一次外出听课,执教老师讲《与朱元思书》一课。一开始,老师运用多媒体播放了课文的诵读。朗读者音韵铿锵、深沉蕴藉的诵读风格把我深深地吸引了。我投入到课文的意境中。这篇课文字字珠玉,笔笔慧心,听者不觉神游物外,境入空明,我很期待老师接下来会做些什么。接下来,老师就开始指导学生诵读了。他罗列了五条诵读应该注意的技巧,却不问为什么读这篇课文时要这样处理。在赏析时,他又罗列了画面美、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泛泛之言,程式化分析,没有深入挖掘作者隐入山水之外的诗意与情怀,思想与心境。我的心里不觉大为失望。
归来后,忍不住重读这篇课文,含英咀华间,心旷神驰。“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着一“净”字,顿觉眼明心空。为什么呢?山水固然是“净”,难道作者的心不“净”吗?若无一颗澄净的心,怎么会观赏到澄净的景呢?“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意”二字,大可咀嚼。“任意”,绝不是急急奔赴目标,而是随缘任运,随心所欲。什么样的人,才可以有这样的境界?什么样的经历与过往,才会让他获得这样的超脱与感悟呢?“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天下独绝”,这种说法仅见于吴均一人,经得起推敲吗?有人说过“富阳桐庐山水甲天下”吗?可为什么这里的风景在吴均的眼里如此美丽,而去过这里的其他人却没有这样的感悟?
仅仅从课文的第一小节中就可以品字析文,生出这么多的追问,而这些追问的背后,隐含的却是中国的山水文化,中国的文人情节,儒与释,禅与道,入与出,既纷繁纠结,又不动声色。而这些,均在课本之外,教参之外,课堂之外。诚然,我们不能要求初三的学生有那么深的思想,那么厚的底蕴,可是,我们的老师呢?我当时很想知道,老师爱这篇文章吗?如果爱,他会情不自禁地让自己的真情流露,可是他没有。当然,我的想法还没有放到课堂上去实践,也许实践了的效果还不如那位老师;也或者如柳宗元所言,“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高雅也许注定寂寞吧。可是正因为学生对文本提不出任何一个有深度的问题,我们才越是要问责自身,是不是我们平时带给他们诗意的、深度的思考太少了,才让他们没有养成挖掘文本的习惯呢?又或者,他们有自己年龄段的独特思维方式,那么,何不把他们眼中的富春江呈现给我们看呢?这也算是他们对山水的独到解读和个性创作啊!
经常有人问我,你讲的那么深却不考,何必呢?你说得那么头头是道,为什么你考试的分数还没有人家高呢?我便默然不语,悲从中来。我想说,如果教一个月就要看分数,我当然不行;可是如果教三年再看我教的学生,我一定行。我的苗没有施加增长素,他们的收成要等到秋后啊!我常常呐喊:生态诗意的课堂,是不能施加过多肥料追求更快的效率的。
“诗意”不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词,它是脱离在效率与利益之外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当然,它也是我们教育者的一种追求与向往。我们所向往的语文课堂,不能以背诵取代思索,不能以理性扼杀感性,不能用知识替换情感。语文里有血肉丰满的人性,浩瀚邈远的历史,厚重丰富的文化。语文教给学生的是知识,更是智慧。工业品可以一夜之间遍布大街小巷,艺术品却需要长期酝酿,独到构思,精雕细琢,反复打磨,因为艺术品是有灵魂有生命的啊!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未来有无限可能,我们要让这无限可能成为无数种美丽现实,而不是统一模式,相同结局。
如果我们的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能够毫不吝惜地从自己的练习时间里分出一块,来引领学生去看看桃花如何笑红了春风,桂花如何染醉了秋雨,荷叶如何托举着一个民族的情操与情结,梅花又更新了诗歌的哪些形式与内涵;如果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自身都能向风花雪月问人间冷暖,向经史子集读过去未来;那么,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我们的学生必会成长为精神世界里大写的人,以富有诗意与灵动的境界行走在苍茫大地上!
蔡 明:语文生态课堂是生态课堂的一个部分。生态课堂从关怀学生的生命状态出发,语文生态课堂同样如此,而且应该做得更出色。
三位老师的交流很富有个性特点,大大丰富了我们对语文生态课堂的研究。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能扣住语文生态课堂的本质特点,都能从关注生命状态的角度来探究。生本和文本虽然关注的是两个维度,但首先是以学生为本;求真求善也是从两个维度出发的,关注的是对学生生命状态的思考;诗意和灵动的探究既是人文的更是人性的,把语文与生态两者完全融为一体,充分体现了语文生态课堂的本质属性。
这里我要补充的是,从概念上来说,生态语文课堂是“语文”和“生态”融合的课堂。因为是“语文”的,所以必须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因为是“生态”的,所以必须坚持“自然”“常态”“生成”“和谐”“均衡”“民主”等课堂学习原则。换个说法,一堂生态语文课应该是常态自然的课,是多数语文老师能够学习借鉴的课,而不是多少人包装多少智慧凝聚的高不可攀的课。一堂生态语文课应该是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自主、合作、交流下自然而然生成的课,而不是由按照教师的课件或教案不折不扣执行与完满实施的课。一堂生态语文课既是老师非常得意的课也是学生表现非常精彩的课,语文学科的听说读写等知识得到有机落实,语文学科的人文魅力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学生学在其中,快乐在其中,成长在其中。
生态语文课堂需要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然后引领和发动孩子们一起诗意地走进文本,在各种对话中,在各种训练中,享受语文的诗意。
生态语文课堂是一个新话题,需要做的文章还很多,希望三位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继续总结,共同提高。
人物简介
蔡 明 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名教师,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苏州大学特聘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出版著作《蔡明讲语文》《跟特级教师蔡明学作文》《话题作文大视野》十余部。应邀在全国各地讲课和作报告近百场。主持多项课题研究并获得省、市级一、二等奖。兼任多家报刊栏目编辑或特约主持人。多次应邀担任国家级、省级各种课堂教学大赛、作文比赛评委。
闵振宇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教师,苏州市首届“教坛新苗”、张家港市“新长征突击手”,曾获张家港市首届新课程课堂大赛一等奖。发表论文十余篇并获奖。
韩建萍 张家港市梁丰初级中学教导主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教学业绩突出,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曾获张家港市“新长征突击手”“学科带头人”、苏州市初中语文青年教师三项基本功竞赛一等奖、苏州市“教坛新秀”双十佳、江苏省“青年教师标兵”等十多项市级以上荣誉称号。
徐艳霞 江苏省张家港外国语学校教师,已有近20篇教学论文、随笔、散文、诗歌在国家级、省、市级报刊上发表或获奖。指导学生发表获奖作品7篇。多次参加市公开课展示活动。2006年被评为张家港市“教坛新秀”,2007年被评为张家港市“新长征突击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