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3期 ID: 353566

[ 李耕拓 文选 ]   

都德是龚古尔学院院士吗

◇ 李耕拓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有《最后一课》。对课文的作者“都德”,任志鸿主编的“志鸿优化系列丛书”之《同步测控优化设计·语文·七年级下册》学苑出版社,2007年12月第8版),在《最后一课》“基础梳理”之三“文学常识”之“1 作者介绍”中说:
  都德(1840-1897),全名阿尔封斯·都德,19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龚古尔学院院士。……
  “都德”是“龚古尔学院院士”?值得商榷。在网络上,也有很多都德是“龚古尔学院院士”的介绍。
  那么,何为“龚古尔学院”?龚古尔学院是根据法国小说家埃德蒙·德·龚古尔的倡议,于1902年正式成立的。在19世纪,埃德蒙·德·龚古尔(1822-1896)和茹尔·德·龚古尔(1830-1870),是法国一对奇怪的兄弟作家(自然主义小说家),以合作创作小说闻名于世,且对社会史和艺术评论都有较大的贡献。他们出身于贵族家庭,相差8岁。他们的母亲去世前,曾叮嘱两人一定要相互依靠。母亲去世后,他们于1849年定居巴黎,从此他们放弃了一切个人空间,毕生形影不离,始终生活在一起,连结婚都不予考虑。他们举止行为相似,爱好相同。又因为不用担心收入问题,他们前期一起研究法国18世纪的历史;从1860年起合写了《勒内·莫伯兰》《马奈特·萨洛蒙》《龚古尔兄弟日记》作品。但弟弟茹尔自幼体弱,在1870年就早逝了。为了纪念他,埃德蒙在1874年7月立下遗嘱,决定将全部遗产作为文学基金,成立龚古尔学院(或译“学会”),请10位知名的作家出任院士(评委)组成评选委员会,每年评选出一本当年出版的最佳小说,颁发文学奖,这就是龚古尔奖。1902年,龚古尔学院成立,1903年1月11日获得批准。1903年2月26日,龚古尔学院举行第一次会议,决定设立5000法郎的奖金,奖励当年出版的最佳长篇小说、最佳短篇小说集、最佳想象性散文作品,并于当年12月21日首次颁奖。后来奖金改为区区50法郎,仅仅是一种荣誉,但获奖者的作品保证畅销,所以这个奖项非常受关注。已有100多年历史的龚古尔奖始终是法国最受瞩目最权威的年度文学大奖,因其对文学新思潮和新创作方法的鼓励,成为法国文学一个重要的风向标,其重要性超过官方的法兰西学院的小说大奖,甚至有人认为它是世界上仅次于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奖。
  据说,最初埃德蒙准备请福楼拜、左拉、都德等10位知名文人及生平好友出任院士。但因为埃德蒙去世较晚(1896年),在此前后已有一些作家离世,因而院士人选有了很大变动。如都德在埃德蒙去世后第二年(1897)也去世了,就没赶上出任,因此,说都德是“龚古尔学院院士”,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即使选上了,任期也很短。但都德的儿子、作家阿莱·都德(又译为“都德,L.”或“莱昂·都德”等),作为埃德蒙的朋友,被选为龚古尔学院院士。
  那么,《同步测控优化设计·语文·七年级下》等为什么说都德是“龚古尔学院院士”呢?这很可能与同《语文》课本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原来曾在“有关资料”之一的“作者简介”中,将对“都德”的介绍误为介绍都德的儿子阿莱·都德有关:
  都德(1867-1942),法国作家,龚古尔学院院士。与著名排犹主义者和民族沙文主义者德吕蒙友善,在德雷福斯案件中站在极右的一方。他自己也拥护民族沙文主义……
  这一介绍与写作《最后一课》的“都德”相差很大,如生卒年份根本就对不上号,人物的活动和作品也挂不上钩。所以,教参介绍的不是《最后一课》的作者,而是另外一个人。据教参说明,这篇介绍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撰写者是陈占元先生(1908-2000)。他是北京大学西语系的资深教授、著名的翻译家。在网络上,笔者查得陈占元先生撰写的另外一则与教参上介绍“都德”几乎完全相同的资料,但开头加了一些说明和一句话,明确地指出此“都德”与《最后一课》作者是父子关系:“都德,L.Léon Daudet(1867~1942)法国作家。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的儿子。”后来笔者又从网络上发现《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对阿莱·都德的介绍:“法国作家。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的儿子。龚古尔学院院士。”两相对照,教参的引用竟然遗漏了“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的儿子”这一非常重要的信息。
  “阿尔丰斯·都德(Alphonse Daudet)”,就是我们通常所熟悉的创作了《最后一课》的“都德”。《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对他的介绍,字数是介绍阿莱·都德的两倍多,却并未提到他是“龚古尔学院院士”。阿尔丰斯·都德与他的儿子阿莱·都德,是法国文坛上的一对父子作家。我们一般说的“都德”,讲的是姓而不是名字,看来要区分父子两人,还得加上名字。教参“以子代父”,除了遗漏重要信息这一原因,恐怕还与“同姓”惹祸有关。外国人的姓名很多与我国汉族人的姓名大不相同,除文字的区别之外,姓名的组成、排列顺序都不一样等。现代法国人的姓名同英美人的姓名一样,名在前,姓在后,子承父姓,妻从夫姓。一般由二节或三节组成,最后一节为姓,前面的一、二节为个人名。书写时常把前面的名字缩写为一个字头,但姓不能缩写,如G.W.Thomson,D.C.Sullivan等。如果是一对父子,只说他们的姓,就很难区分,一不小心就搞错了。由于以上原因,教参的编者无意中张冠李戴,用“儿子”代替了“老子”。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一“有关资料”尽管从教参中删除了,但至今还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网站上挂着,使不良影响尚未消除。在网络上,就发现了一些以原来的《教师教学用书》为蓝本,仍然将“阿莱·都德”误为“阿尔丰斯·都德”的介绍。所以,现在应该是把“龚古尔学院院士”的帽子,从父亲阿尔丰斯·都德的头上取下,还到儿子阿莱·都德头上的时候了。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经济开发区通海路中学 414000)

都德是龚古尔学院院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