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不得从哪一年开始订阅《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书柜现存是从1993年开始的。除了丢失几期,15年来她一直是我的最爱和珍藏。从1996年第6期开始在《中学语文教学》发表文章,至今十二三年一共露脸十二三次。有大块文章,也有简讯报道。特别难忘和高兴的是同时有照片刊登的那几次。1999年4月中旬,借着“语文教改大讨论”的机会,我去北京劳动大厦参加全国中语座谈会,有幸认识张蕾老师,并且一见如故,交谈甚欢。以后由张蕾介绍,认识了陈金明先生和史有为女士,还有编辑部的其他老师。再以后,我们的交往甚多,友情弥笃。张蕾一直很抬举我地说,江苏的好多名教师和大手笔,都是由我介绍认识的。这次张蕾主编约我为杂志的30华诞写篇文章,于是为了完成嘱托,有缘重读自己珍藏的历年杂志,一年一年地翻,一期一期地看,原先零星散乱的印象凝聚为一句话:一本杂志和一个语文时代。
语文理论,引领一个时代
一本杂志,一个时代。感谢《中学语文教学》在教育理论上引领了一个语文时代。
从创办至上世纪90年代,因为主办单位之一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原因和优势,在我们心中,《中学语文教学》一直是一本中央级官方杂志,在同类刊物中处于执牛耳的地位,她的作者队伍中名家大牌及相应的高质量文章一向引人注目。同时,一些重要文献和权威信息也往往能在第一时间率先刊发,引领语文教坛,凝聚语文人心。比如,1994年第9期推出《祝贺吕叔湘先生九十华诞》专栏,第12期又刊出张志公先生大作《语文教学要同现代化建设接轨》,还有关于“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研讨会”的长篇综述,让广大语文教师亲炙先生教诲,及时沐浴一代大师语文思想的照耀,是其他同类刊物望尘莫及的。
再比如1994年第8期,刊出《全国普通中学今秋实行调整后的语文教学计划》,1996年第6期刊载《关于高中新大纲和新教材·人教社中语室负责人答本刊记者问》,同时发表来自人教社的消息《1996年秋季用书高中语文课本略有变动》。1997年第6期,及时刊发人教社中语室撰写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建设现状述评》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实验本)第一册说明》。发表这种最新最权威的文献资料,既让读者受益,也有利于刊物身价的提高。
我喜欢《中学语文教学》很重要的原因是能从刊物汲取思想的营养。1999年《中学语文教学》开辟了“卷首寄语”,尽管只有封二的一个版面,但均为名家名作或一线教师的精品,文章含金量较高,能让人认真品读,久久眷恋。本人的得意小文《语文的诗意》正是刊载于本年度第11期的封二。后来,我出版语文教学专著,即以此为书名。2000年封二为“世纪寄语”,撰稿者都是当代语文界的名家:刘国正、陈钟梁、饶杰腾、洪镇涛、蔡澄清、吴心田、洪宗礼、吴昌顺、周正逵、史绍典、曹洪顺,超一流的作者阵容,为我们提供了至纯至浓的思想和精神大餐。
当然,吸引我阅读珍藏的更有历年那些名牌栏目的“大块头”佳作。20世纪90年代前期开设,一直延续到2002年的老牌专栏“教学理论与实践”,2002年在全国性语文大讨论以后开出了三年的重点栏目“问题之鉴”,20世纪90年代初领衔栏目“教学通论”“特别关注”,2003年新开辟至今仍然保留的“说文论语”,都是富于理论色彩能给人思想滋养的广大语文教师的精神家园。
2008年《中学语文教学》又在“理论·观点”板块开设“专家视线”专栏,并在卷首设“卷首语”。一年中,童庆炳、刘正伟、王富仁、周国平、王蒙、毕淑敏、舒乙、王宏甲、蒋子龙等国内顶尖的作家、教授,纷纷提供专稿大作。在为读者奉上思想大餐的同时,也为杂志打造着一流的金牌栏目。三十而立,我们为《中学语文教学》在办刊的道路上又攀新高而欣慰和庆贺。
语文英雄,创造一个时代
《中学语文教学》创办的这30年,适逢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转型,中学语文教育斗转星移、风起云涌,名师辈出,星光灿烂。中学语文一线教师中,于漪、钱梦龙、魏书生、洪宗礼、蔡澄清、顾德希、宁鸿彬、陈钟樑等中年名师,借《中学语文教学》等一方宝地,登上时代舞台,领一时风骚,并终成荦荦大观。程红兵、黄玉峰、陈军、程翔、张玉新、曹勇军、肖家芸、李镇西、蔡明、黄厚江、赵谦翔、郑晓龙、严华银、李震等青年才俊崭露头角,一个个名字在全国被广为关注,并且名声日隆。翻开旧时的《中学语文教学》杂志,在这些人的文章上,往往留有我的圈画笔墨。
披览历年杂志,让我特别兴奋和感谢的还有《中学语文教学》对青年教师的大力扶持和培养。
1995年第10期,“青语园地”栏目横空出世。《泰山脚下的盛会·记全国青年语文教师联谊会成立暨中华“圣陶杯”论文大赛颁奖大会》和相关文章,占了该期杂志版面的三分之一强。同时还在封二封三刊发图片报道。《中学语文教学》对全国青语会以及全国青年语文教师如此热情大度,爱护有加,实在是功在当世,泽被后人。
1996年的“青年园地”龙腾虎跃,熠熠生辉。1997年第7期的“青语专刊”,更是少长咸集、群贤毕至,热闹非凡。有程翔的《全国青语会工作回顾》。有刘国正、于漪等6位前辈的“世纪寄语”。有李镇西等3人的第四届“圣陶杯”获奖佳作。正是《民主·科学·个性》一文,让我开始了对李镇西的“追星”和真诚交往。还有封三封四《全国青语会12位优秀教学能手简介》,图文并茂,令人过目不忘。第10期刊发全国“青语会”第2届年会简讯,会上四位公开课一等奖获得者的照片光彩照人。1998年第4期在封底登载“山东省青语会活动剪影”,吴心田和弟子程翔、李庆平等英姿勃发。第8期的“江苏省青语会”专栏里,刊有严华银等七人的文章,封底配发相关照片。凝望本人和洪宗礼、窦履坤等前辈师长以及李震等同龄友人参加成都全国中语会的照片,我好生感慨。第11期又有安徽省“青语会”专辑。第12期又刊出《21世纪青年语文教师发展战略座谈会》发言摘要,封底有照片一组十枚。1999年有“河南省青语会”专栏。
转至2001年,杂志又别开生面,在“青语园地”辟二级栏目“成长之路”,用三个版面刊登一位青年教师介绍自己成长经历的长篇大作,并在封二整版发表照片,成为本年度刊物的一大亮点。令人惊叹也应该载入史册的是深受全国中学语文教师注目的名牌栏目“成长之路”,连开五年,登场嘉宾达55位之多,如此大手笔热捧新生代语文名师,实在让人肃然起敬。
转眼时至2007年,《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新老交替,从第7期起张蕾出任主编,栏目上的一个变化是“名师工作室”登场,在继承一贯重视青年培养的办刊道路上,《中学语文教学》又迈出了新的一步。更有惊人大手笔的是,2008年开出的“成长·发展”的一级栏目,辖领“名师工作室”“世纪回眸”“成长之路”三个子栏目,全是人物天地,满眼新老名家。一年中,于漪、洪宗礼、章熊、顾黄初、蔡澄清、欧阳代娜、钱梦龙、吴心田、苏立康前辈专家,程红兵、陈军等中年名师,还有各地的年轻新秀,老中青三代同堂、满门生辉。挖掘老年大师宝贵的绝代财富,展示中年专家各具个性的丰富精彩,扶持青年新秀木秀于林的茁壮成长。这是何等壮观的场面,何等精彩的一代啊!让更多的人成为名师,让名师影响更多的人,也许正是编者的良苦用心。一个刊物的品位,就在于把一个时代智者的声音放大。《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属于这样的刊物。
有人说,和平时代,什么是英雄?对一种精神的坚守,对一种使命的执著,这样的人就是英雄。以于漪为代表的老一代名师是这样的英雄,正在发展成熟的“新生代”名师也是这样的英雄。然而,在我们向英雄致敬的同时,也应该向发现和培育了这些英雄的如《中学语文教学》一样的刊物致敬。
语文实践,感动一个时代
理论是伟大的,实践之树常青。《中学语文教学》受人欢迎的另一个原因,是能够及时总结报道草根经验,广泛提供原汁原味的大众智慧。
对取得成功经验的有影响力的实验课题进行全面深度的报道,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也让一线老师获益良多。如1999年,《中学语文教学》先后对吉林省“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课题,山东烟台语文“双轨”教学课题作重头报道。前者不惜版面20个之多。2001年第11期用10多个版面介绍山东烟台“高中语文创造学习工程”课题。关注和扶持甚至直接组织参与重大教改课题,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1999年《中学语文教学》开始了两级栏目的编辑体系。如在“阅读教学”一级栏目下设“教学短论”“教材研读”“课例研讨”“课堂剪影”。2003年栏目变化较大,但“阅读教学”“复习测试评价”等实用性强的老牌栏目得以保留。2004年新创“课堂聚焦”和“备课平台”。值得一提的是,二级栏目“精彩定格”首次采用“栏目主持人”制度,请理论素养好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名师担任栏目编辑。翻开2006年第1期的《中学语文教学》,春风扑面,耳目一新。一级栏目为“思考”“实践”“评测”“视窗”,用时新的两字标题,四大板块统领16个栏目,理论实践各执半壁江山。而且,在相关栏目中“初中阅读”“高中阅读”和“中考广角”“高考聚焦”的字眼赫然在目。把初高中的内容分开编排,使实用性针对性更强。这种做法尽管以后没有延续,但我觉得还是值得提倡的。另外,从2006年第4期起,刊物由64页增至80页,露在外面几十年的钉子被有棱角的“书脊”取代,标志着《中学语文教学》长大长高和更加成熟,更加招人喜爱了。
为了更好地服务中学语文教育,几十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在栏目设置上煞费苦心,千方百计贴近教学和一线教师,努力为读者烹制精美佳肴。这一点在2008年得到了很好的体现。6个一级栏目中,理论性和实用性依然平分秋色。“实践·反思”“备课·设计”“评价·测试”似乎是广大教师人人都会关心都会感兴趣的共性话题。
宝贵的实践,神圣的教学行为,往往能影响大众甚至感动一个时代。几十年中,我既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读者,也是她的作者。作为读者,可以说,《中学语文教学》是培养我的恩师,让我感念终身。作为作者,《中学语文教学》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创作快乐和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动。多年来,我写得比较多的是语文教学方面的文章。我希望用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唤醒几十年来铁屋子一般沉闷的中学语文教育,感谢《中学语文教学》让我多多少少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我的《感谢语文》在2001年第2期发表之后,很快收到了辽宁王中原老师的来信:“2001年最末一天拜读大作《感谢语文》有醍醐灌顶之感。幸甚,《中学语文教学》让我在年末最后一天读此妙文……”真让我受宠若惊。我在《写在语文课堂》一文中指出,语文课本是最好的练习册,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许多语文作业都可以直接做在语文书上了。山东省淘县陈集镇二中的张文魁老师还真是个认真细心的人。他给我提供了经典的例证:
久闻您的大名,在语文教学刊物上经常看到您关于语文教学方面的论著,您在语文教学研究上很有成就,在2002年11期《中学语文教学》上看到你的大作《写在语文课堂》十分赞同。
当前,关于语文教学的讨论文章实在多得很,您这篇文章谈得最中肯、实用,既批评了应试教学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最大的弊端、灾难,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条正确的路子。您谈到“翻看学生的语文书,发现大多数同学书上都是干干静静,无一点墨迹。看来,读书方法的指导和训练十分必要”,的确如此,我曾作过一次调查,抽了一个班级语文程度上、中、下三位学生的语文课本,同是《白杨礼赞》一课,上等生在书头上记了136个字,圈点12处;中等生写53个字;下等生竟无一标记。我又翻出一位老教师学生时期(1957年)学过的文学课本,也是这一课,眉批、评语写了765字,标出65处,有不少句子、词语先用铅笔标出,又用红蓝铅笔、后用钢笔标出,据这位老教师说,他当年是全校7个班的语文尖子,至今,仍能十分流利地背诵出这篇课文,真是如您所说,“语文课本上最干净的同学,肯定不是会学、好学的同学”。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王中原、张文魁老师是我的知心人,《中学语文教学》更是给了我一生感动的知己知遇。无以回报,谨以此文献给《中学语文教学》的30华诞。祝她永远年轻!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教育督导室 21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