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3期 ID: 353555

[ 韩建飞 文选 ]   

写作是一棵自然生长的树

◇ 韩建飞

  刊登在《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2期上的王栋生老师的写作课例《你的生活是大地——我的一堂作文课》别开生面,看了颇受启发。这里的“大地”显然可以理解为写作的基础、立足点等,也可以解读为写作内容,是自然,是生活在自然中的人、人与人组成的社会等。他在课例中的自然引导以及他一再提到的那棵树让我觉得写作其实就是一棵自然生长的树。
  首先,它是一棵主动感知自然阴晴冷暖的树,有对细微变化的敏感,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吐芽、长叶、落叶等。王老师从“急匆匆的脚步和那一张张漠然的面孔”中读出了重压之下学生观察兴趣的淡化、知觉的钝化、思维的退化和情感的单调化。他们不注意路上的风景,不注意朝夕相处的一草一木,甚至不关心身边的人;他们关心的是自己的分数,在乎的是自己的利害。这是令每一个有识之师忧心的现象!一直不能忘怀海伦·凯勒的叹息:“在光明的世界中,视觉这一天赋才能,竟只被作为一种便利,而不是一种丰富生活的手段,这是多么可惜啊!”对照她永远张开的心灵的眼睛,发自内心的美好的生命感悟,我们这些耳聪目明的健全人难道不值得反思吗?事实上,我们才是美好生活的“盲人”!王老师的课从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出发,看似散漫,实则由贴近生活的线牵引向内深入心灵,向外探询自然、社会和历史,着力培养写作主体的观察、想象和思考的兴趣。写作原本就应从兴趣出发,主动去感知自然、社会和人生,王老师的做法看来也是一种出于无奈的有效探索,我们从“教学反思”中读出了这一点。
  其次,它是一棵自然生长的树,按照自身的规律来展示自身的美,美出活力,美出个性,美出自我,杨柳有杨柳的柔婉,桃李有桃李的妩媚,松柏则有其岁寒而后凋的秉性……而决不是被修剪过的整齐划一的行道树、景观树。日常的作文教学,尤其是应试作文教学往往注重写作技巧,实际上真正的技巧讲得并不多,讲得多的是“套路”,比如“小文人语篇”式的写作,语言花哨,感情泛滥,虽早受诟病,却在应试中屡试不爽,直引得一帮逐分之徒趋之若鹜。写作的唯一驱力就是高分,而不再是内在的表达需要。真情实感是没有了,更为严重的是形成了写作就是拼凑、嫁接的观念,学会了同一材料千套万套的方法,造成了作文千篇一律的奇观。日常生活是单调的,但一旦与青春生命相遇,就有活力迸发,而不至于变得庸常。王老师的课试图从每个学生的生活出发,或者说试图引导学生突破日常生活的共性表层,深入色彩迥异的个性内在,最大可能地让写作主体去表现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进行一种自然的个性的生活化写作。
  树的生长过程就是写作的过程。展示形状的枝干是结构,缀满枝头的树叶是语言,流淌在枝叶间的汁液是丰富的情感内容。鲜活的情感内容随着思维的发散而展开,尽情地舒展生命诗意的枝叶。整个过程气韵流动,生机盎然。当然限于篇幅,王老师未能展示其指导下的写作成果(与以往相比,新课程更关注写作前中后的整个过程),但我们从师生的对话中已可约略窥知学生习作的面貌。
  祝愿王老师的学生在他的浇灌下能茁壮成长,也祈愿更多的学生扎根大地,在新课程的熏陶下枝繁叶茂,长成参天大树,最终成为栋梁之材。
  (浙江省慈溪市观城中学 315300)

写作是一棵自然生长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