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学 2009年第3期 ID: 353549

[ 魏本亚 文选 ]   

“于漪们”“那一代”的语文教改探索

◇ 魏本亚

  借用时尚朋友们的话语称于漪等前辈语文教育大家为“于漪们”和“那一代”。所谓“于漪们”是指上个世纪80年代享誉国内的语文教育大家,包括于漪、钱梦龙、洪宗礼、魏书生、欧阳代娜、张孝纯、宁鸿彬、洪镇涛、朱绍禹、刘国正、顾黄初等大家;所谓“那一代”是指成名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仍在影响中国语文教育的大家。众所周知,时代变革造就了“于漪们”“那一代”,“于漪们”“那一代”又用自己的创造推动了三十年的中国语文教育变革。在语文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回顾“于漪们”“那一代”的教改探索历程,清思其历史意义,反思其当代启示,也许对今天的语文课程改革、对“这一代”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成长将有着积极意义。
  
  一、时代造就了“于漪们”“那一代”
  
  在中国当代三十年语文教育发展史上,有几个重要的时期令人回味。第一个阶段(1978—1988),是创造的语文教学范式的时期;第二个阶段(1988—2001),是语文教改冷思考时期;第三个阶段(2001—今),是语文新课程改革时期。而在这几个重要时期,语文大家们不辱使命,肩负了时代的重任。回顾“于漪们”“那一代”生活的时代,对我们认识语文大家将会有积极的帮助。
  1.面对“禁锢”的语文,“于漪们”“那一代”如何选择?
  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长达10年的“文革”浩劫。但是10年“文革”留给我们的“思想枷锁”依然禁锢着语文教育:“十七年”的语文教育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是“臭老九”“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阶级斗争为纲”是当时社会的中心工作,“知识越多越反动”是当时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在政治压倒一切的时代,“两个凡是”是判断是非的标准。1977年8月8日,邓小平指出:“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1}1977年9月,邓小平再次指出:“‘两个估计’是不符合实际的。怎么把几百万、上千万知识分子一棍子打死了呢?我们现在的人才,大部分还不是十七年培养出来的?”{2} 1977年底,邓小平主持恢复了高考招生制度。1978年4月22日,邓小平指出:“列宁多次强调:工人一分钟也不会忘记自己需要知识的力量。没有知识,工人就无法自卫;有了知识,工人就有了力量。这个真理在今天更加显出它的重要性。”{3}1978年5月11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拉开了帷幕。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教师是工人阶级一部分。中央的决定打碎了长期禁锢教师的枷锁,教师终于可以轻装上阵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
  恢复高考制度极大地改变了中国青少年的精神状态,激发了亿万青少年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广大教师有了用武之地,中国的教育焕发了活力。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现代化需要人才,教育要为现代化培养人才,这就是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知识就是力量”成了全社会的信念。“于漪们”“那一代”在这种形势下,毅然挑起了时代的重任,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就成了每一位教师的信念,让学生学习真正的语文就成了“于漪们”“那一代”的自觉追求,按照语文规律实施语文教育就是“于漪们”“那一代”的必然选择。
  2.面对“三无”语文,“于漪们”“那一代”如何选择?
  所谓“三无”的语文,是指无语文教学大纲、无语文教材、无语文课程。十年“文革”浩劫,文化遭到了破坏,教育遭到了破坏,语文教育遭到了破坏。
  大家知道,经过1959—1962年的“文道”之争,1963年语文教育工作者制定了较为科学的语文教学大纲,可以说这是一份较好的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大纲。但是当人们准备实施这个大纲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停课闹革命”,革命成了语文教育的主题。背诵“红宝书”,写大字报,开批斗会,就成了语文教育的全部。翻阅当代语文教育史,我们会发现1963—1976年出现了语文大纲断档。197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了全国的学者专家开始制定语文教学大纲,谋划着中国的语文教育变革。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但是1977、1978年的语文教育,人们很难找到有用的语文教材。文革前的语文教材被烧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被烧了,人们可读的只有革命的书籍。没有语文教材,如何实施语文教学?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率先行动,为中小学生奉献了高质量的语文教材,这些教材凝聚了刘国正、顾黄初、于漪、钱梦龙、欧阳代娜等学者的智慧与心血。
  语文课程是实施语文教育的主战场,语文教师借助教材开展学习语文活动,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但是当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语文课,于漪老师回忆当年只有“政文”课,自己与学生一起学习“革命样板戏”。我是一位“文革”亲历者,自小学二年级以后就没有真正学习过语文,老师与学生一起读“老三篇”、一起写大字报。没有目标、没有教学内容、没有评价,语文课程就是政治的附庸。摆脱政治的束缚,回归语文课程,就成了“于漪们”“那一代”必须作出的选择。
  3.面对“低效的”语文课程,“于漪们”“那一代”如何选择?
  “十年文革”带给教育的灾难太深重了,带给语文教育的灾难太深重了。当时教育部有过一个调查,文革中许多大学生的水平相当于中等职业学校的水平,高中生的水平相当于初中一年级的水平。语文教育满目疮痍,百废待兴。
  1978年3月26日,吕叔湘先生指出:“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是个老问题,也是当下不容忽视的一个严重问题。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十年的时间,2700个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4}吕叔湘先生既描述了当时语文教育的现状,也切中时弊,道出了当时语文教育的危机。
  面对千疮百孔的语文教育,如何改变“少慢差费”的局面,实现语文教育的有效、高效,就成了“于漪们”“那一代”不得不作出的选择。
  
  二、“于漪们”“那一代”造就了历史
  
  如果说时代造就“于漪们”“那一代”,是他们的幸运;那么“于漪们”“那一代”创造了语文教育历史,就是一个奇迹。“于漪们”“那一代”究竟创造了哪些语文历史呢?
  1.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语文观
  语文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但是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却是异常的艰难。在80年代初期许多教师关注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于漪老师就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树立育人的远大目标,必须树立能力为本的观念。语文教师要永远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把他们当成真正的学习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能思善想,具有主观能动作用的人,而不是“容器”。教师要把从教出发的立足点转换到从学出发,要目中有人。钱梦龙老师具体提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有了正确的学生观,你就会在教学中采取恰当的措施,鼓励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再辅以教学方法的改进,你就能充分发挥教师“因势利导”的作用,学生也就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这对学生“发展”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魏书生老师指出: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分,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分,由自在的人变成自为的人。宁鸿彬老师指出:只有摆脱“唯书”“唯上”的思想桎梏,抛弃封闭学生思想的条条框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畅所欲言,放开学生手脚,才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辉。当然我们还可以排列许多语文教育大家关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论述,这些弥足珍贵的论述是“于漪们”的实践智慧。清思30年的语文教育,我们发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条红线始终在引导着语文教学改革。
  2.创造了本土化的语文教学模式
  美国的学者乔伊斯指出:“教学模式就是学习模式。在帮助学生获得信息、思想、技能、价值、思维方式及表达方式时,我们也在教他们怎样学习。事实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来能够提高学生更容易、更有效地进行学习的能力,因为他们不仅获得了知识技能,也掌握了学习过程。”{5}“于漪们”“那一代”集几十年实践经验于一体创造了本土化的语文教学模式。钱梦龙的“三主四式”,所谓“三主”是指“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所谓“四式”是指“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三主”是一种哲学的阐释,“四式”是实践的提升,其逻辑终点是让学生学会“发现真理”。蔡澄清的“点拨教学法”,“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启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通过听说读写的实践与练习,以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目的。”其程序为“(1)吃透两头,摸清障碍;(2)认清方向,选准突破口;(3)相机诱导,适时点拨;(4)讨论交流,理解消化;(5)双向反馈,总结提高;(6)迁移训练,举一反三。”{6}当然,“于漪们”“那一代”创造的教学模式还有很多,诸如黎见明的“导读教学”,颜振遥的“自学辅导教学”,于漪的“情感教学”,欧阳代娜的“语文能力过关教学”等等,可见的就有几十种。这些教学模式植根于中国母语教学土壤中,故而有着广泛的实践价值。
  3.建构了较为科学的语文教育体系
  经过三十年的努力,语文教育已经具有了较为科学的体系。在三十年的探索过程中,无数的语文人贡献了自己的教育智慧。语文教育学理论层面,叶苍岑、朱绍禹、顾黄初、张鸿苓等人孜孜以求,建构了较为科学的语文教育学体系。语文教材层面,洪宗礼、欧阳代娜等人不断探索,奉献了有鲜明个性的教材体系。语文课程层面,刘国正、章熊、顾振彪等人高瞻远瞩,编制了一份份教学大纲。而在语文教育的各个分支,“于漪们”“那一代”的研究成果更是令人振奋,王力、吕叔湘等人的“中学语法教学新体系”,曾祥芹等人的“文章学”,韩雪屏等人的“阅读学”与“语文心理学”,王尚文的“语感论”……这些学术研究成果都在影响着中国的语文实践。可以说,语文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教材体系、评价体系已初具规模,这是“于漪们”“那一代”辛勤汗水的结晶。
  
  三、“于漪们”“那一代”的当代启示
  
  “于漪们”“那一代”是一个群体。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和正在书写着语文教育的历史。但是,当语文新课程改革进入到第八个年头的时候,反思“于漪们”“那一代”思维方式与研究路径,对“这一代”“下一代”语文教育工作者成长将有着现实意义。
  1.正视语文传统,回归语文本体
  所谓传统,就是历史的连续性。中国的大语文经历了2300多年的历史,中国现代语文也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1904年以前的大语文以儒家理论为核心,虽有变革但其本质没变。现代语文的100多年间,我们摒弃过封建时代的语文传统,我们摒弃过解放前的语文传统。但是当我们设计美好蓝图去建设理想的语文大厦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语文“根基”总出问题。而审视“于漪们”“那一代”的经验,我们惊奇地发现他们之所以能够站得更高走得更远,就是因为他们善于汲取传统经验。大家都熟悉的蔡澄清先生的“点拨法”,其兴奋点源自孔子的“启发式”。孔子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蔡澄清的“点”就是抓重点要害,“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二者一脉相承。李吉林进行“情境教育”就发轫于王国维的“情境理论”,李老师在王国维批评理论的启发下创造了“情景课程”。传统之于现在是一条割舍不了的链条,一边连着昨天一边连着今天。简单否定传统另搞一套,结果只能碰壁。我们有2300多年大语文教育传统和100多年现代语文教育传统,这些传统需要我们“这一代”继承发扬光大。
  2.正视现实问题,创新语文实践
  课程改革进行了八年,人们从开始的欣喜到怀疑到冷思考。黄厚江、严华银先生在本刊上一期切中时弊揭示了当下语文教育的许多问题,这种基于实践揭示问题的方法就具有现实意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好事,解决问题更需要教育智慧。吕叔湘先生30年前提出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李吉林老师用三十年的时间求解,创造了“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情景课程。欧阳代娜老师用三十年的时间研究学生语文能力过关的难题,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案。李吉林、欧阳代娜立足于语文教育实践,创造性地解决教育实践问题,这种从实践中提升出来的理论经验就具有原创价值。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的教与学”“语文的文本解读”“语文素养与考试评价”等矛盾日渐凸显出来,这就给我们“这一代”提供了研究的平台,学习“于漪们”“那一代”正视问题、创新实践,我们“这一代”就能够肩负时代使命贡献自己的语文教育智慧。事实上李镇西、程红兵、韩军、窦桂梅们,已经在进行着有意义的实践探索。
  3.正视理论多元,植根本土实际
  在语文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也引进了大量的教育理论,诸如建构主义、后现代、叙述理论、接受美学、阐释学、符号学等等,这些理论曾经令我们激动不已。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理论与实践总是那么的不和谐,引进的理论总是和我们开玩笑。对话教学改变了僵化的课堂结构,但是虚假对话泛对话又令我们心有余悸;读者中心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却带来了信马由缰的“假解放”。现代语文教育历经百年,具有本土化的理论仍然不多。中国孔子的“启发式”要比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早得多,我们却没有开发研究使之成为新的理论;哈佛大学的专家却在苏格拉底“产婆术”基础上开发了“苏格拉底课堂研讨评价法”,影响全球。念及此事,“于漪们”“那一代”总是心有不甘。理论的苍白经常演绎实践的误区,对此,洪宗礼先生痛下决心自掏腰包,邀请国内百余位知名学者、专家研究国内外母语教育课标、教材以及成功经验,就是要用他山之石攻中国语文之玉,进而形成我们自己的母语教育理论。植根本土、脚踏实地,正是“于漪们”“那一代”的研究风格。
  4.正视文化多元,坚持民族立场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人类文化”是指人类共有的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美国好莱坞的大片、日本的动漫、韩国的歌曲、欧洲的艺术正走向百姓生活。在外来文化面前,中国传统文化——以土地为本的人生本位,以家庭为单位的群体本位,以伦理为单位的道德本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语文文化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后现代”面前,“经典”被解构了,语文课本中经典篇目减少了,大众消费文化的内容增多了。本以为这种做法应该是从美国泊来的,可是当我们翻开美国的高中语文教材的时候,我们才明白美国人也在捍卫着他们的文化传统,且一些美国学者还要创造具有美国文化特质的“美国英语”。“于漪们”“那一代”对此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语文的核心是母语教育,母语蕴含着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语文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引导学生认知母语传承民族文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世人皆知的常识,也是语文教育立足之本。
  行文至此,我仍激动不已,无法搁笔。半年来我不断地走近“于漪们”,进行着“名师访谈”工作。每一次访谈,我都深深地被“于漪们”“那一代”感动着。刘国正先生一再嘱咐读懂文本是语文教师的教学之本,欧阳代娜先生一再叮咛知识能力素养是一个有机整体,魏书生先生一再强调语文教育以母语为核心一百年也不会变。其人可亲,其情可感。读懂“于漪们”“那一代”,是我们“这一代”的责任,也是我们“这一代”承前启后、创造语文教育辉煌的基础。
  
  {1}邓小平《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48页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第124、139页
  {4}全国中语会编《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开明出版社,1995,第153页
  {5}[美]乔伊斯等著、荆建华等译《教学模式》,中国轻工出版社,2002.7
  {6}李冲峰《语文教学范式研究》,华龄出版社,2006,第120、121页
  (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116)

“于漪们”“那一代”的语文教改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