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0年第4期 ID: 138564

[ 牛锡亭 文选 ]   

语文中考命题形式与特点分析

◇ 牛锡亭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初中毕业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已经摆脱了传统固有的模式,尤其是在试题设计上,出新出彩的题型不断出现且趋于成熟。从基本情况来看,试题具有知识与能力并重,阅读与写作整合,课内与课外“链接”,语文素养与人文精神兼顾,语文课程与地方文化资源融合,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等明显特征。题型上力求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灵活性与综合性。下面就近年来青岛市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形式与基本特点做些简要分析,以探究新形势下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的基本走向。
  
  一、读图题注重引导学生密切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
  
  读图题是近年来以新的视角、新的途径呈现出的一种新题型。试题立意深刻,内涵丰富,能引发人们的思考,启迪人们的思想,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如:
  读图(见图1),请根据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从下面图中筛选并概括出一条最主要的信息(10字以内)
  通过这幅图我们可以看出,试题所传递出的信息是:地球所承载的人口压力在逐年加大,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在不断缩减,人与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理当引起我们对人生、社会与自然的深刻反思。
  从考查点来看,这道题着重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试题还通过考试的导向,引导学生密切关注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迅猛增长而带来的社会问题,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地球与环境的压力问题。把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摆在突出位置,意在唤起学生关注自我,保护自然,爱护地球的意识,进而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人所面对的首先是人生、社会与自然。有的语文教材也是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板块来编排的。考试中有关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考查内容的不断增加也在情理之中。
  
  二、简答题重视学科知识的整合,意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
  
  语文学科的多重功能,决定了语文必须打破学科界限,实施跨学科学习,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实践证明,语文与政治、历史,甚至与物理、数学等都可实现学科之间的整合。我们可以从政治中学习语言的严密与深邃,从历史中学习语言的描述,从物理中学习语言的精确,还可以从数学中学习语言的逻辑,等等,学科整合是一种必然。另外,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每个人的社会阅历不同,对人生、社会、自然的认识与看法也不同。这种不同决定了对文本的认识的不同,对问题解答的不唯一性。这种考查多角度解读、多元化思维方式的题型,在近年学业水平试题中屡屡出现。如:
  《陈涉世家》一文中写道:“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当斩”假如,天不雨,道亦通,不误期,是否还套发生大泽乡农民起义?
  这是一道典型的学科整合的开放性试题,突出了语文与历史知识的整合。“大泽乡农民起义”的内容在语文教材、历史教材中均有涉及,并且属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两者的整合体现出跨学科知识的考查。从多角度阅读来看,学生可以运用多元化思维理解材料、解答问题。答案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但必须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可以答为:“会发生大泽乡农民起义,因为秦王朝的统治十分残暴,人民无法忍受,起义是必然的。”也可以答为:“不会发生大泽乡农民起义,因为天没下雨,道路畅通,没有误期,没有杀头之忧,所以暂时不会发生起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都可以成立。这道试题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切入,实施跨学科学习,遵从了语言学科的规律与特点,对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整合学科知识并灵活运用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阅读题重视知识的学习,更关注知识的灵活运用
  
  语文能力构建的表征是灵活运用,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内视、发现、理解已有经验的过程,而已有经验也在不断地解读着语文,经验越丰富,就越能够从不同的视角和深度进入语文并运用语文。由这点来看,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向更高的层次与更广阔的领域拓展与延伸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建构,无不建立在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
  传统阅读试题侧重的是知识的考查,往往通过标准化试题来呈现。而新形势下的阅读考试是知识与能力并重,强调的是运用,一般情况下是以主观性试题的形式呈现。如:
  《雪夜》一文中,尽管没有正面写“歹徒”,但在文中却三次提到这个人物请结合特定的语境,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运用掌握的描写人物的手法,尝试着给文中的“歹徒”做一个恰当的肖像描写,(30字以内)
  这道试题考查的是知识的运用,强调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尝试着给文中的“歹徒”做一个肖像描写。这样的要求既考查知识也考查运用,既考查过程也考查结果,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结果有机整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目前这种注重能力的主观性试题已成为学业水平考试的主流。
  
  四、概括题注重搜集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做出正确判断
  
  搜集、筛选信息。处理、整合信息并从阅读材料中区分观点,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通过自己的主观思考对材料做出恰切的判断与正确的认识,从中认识世界、发展思维是阅读的重点之一。下面这道概括性试题就是考查处理、整合信息,做出正确判断,得出恰当结论的典型试题:
  速读下面三则消息,将三者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一条最主要的信息;(40字以内)然后,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谈谈由这则信息所引发的思考
  (60字以内)
  消息一:中华网1月16日电 日本首相暗示他将要求修改日本战后宪法,以便让日本自卫队正式改名为军队小泉是在接受英国《泰晤士报》采访时说这番话的他说:“在日本宪法下,我们被禁止把自卫队称作军队,但是在外国人眼中,他们是军队……宪法中的好几点不太符合常理。”
  消息二:新华社东京2月4日电 日本防卫研究所发表的《东亚战略概观》认为,日本为了自卫,可以采用“先发制人”的手段,对敌国的导弹基地进行攻击。
  消息三:新华网巴格达2月8日电日本陆上自卫队首批主力部队当地时间8日上午分乘25辆军车跨越科威特和伊拉克边界进入伊拉克。这是自二战后日本自卫队首次被派到海外参加战斗
  这道题考查的是对文本材料的概括能力。概括就是运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完美的内容。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审读题干,明确题干中所蕴涵的考点信息。其次要读懂阅读材料,理解文段内在的信息。然后处理、筛选信息,最后是将筛选出的信息整合概括为一条最主要的信息。这道题的难点在于发现三则材料之间的联系并加以概括,以及根据阅读材料联系历史和现实,进行思考, 做出正确判断,进而了解国际风云的变化,认清日本的真正面目,以史为鉴,牢记历史的教训,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苏,培养热爱和平的感情。试题将三则消息有机整合在一起设题,自然贴切,毫无雕琢之痕迹,可谓水到渠成,颇有新意。
  
  五、开放性试题拓展语文资源,注重实践性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倡导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同时,语文课程还具有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特点,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青岛是一座美丽的沿海开放城市,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自然课程资源,各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都是语文学习和命题的资源。基于这种思考,我们设计了下面这道试题:
  为提升青岛市的城市品位,繁荣地方经济,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近年来,青岛市推出了一系列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诸如青岛国际啤酒节、海洋节、市北萝卜会、四方糖球会、胶州大秧歌节、城阳蛤蜊节、崂山樱桃节、即墨祭海节、平度葡萄节、胶南茶叶节……
  请选取自己最熟悉的一个节庆活动(不限于上述节庆活动),作简要介绍。(要求:写出节庆活动的地点,主要内容和特色,语言要流畅,80字以内)
  这道题具有鲜明的青岛地域特色,试题涉及的这些节庆活动与学生的人生经验密切联系,符合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考查学生地方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家乡的发展和文化建设,并以家乡的发展变化为自豪。解答试题要注意先后顺序,先写活动地点,再写活动内容,后写活动特点,最后要限制在“80字以内”,用简洁精练的语言把要点组织起来。并要有文采,要在准确用词,锤炼语言,巧用修辞或描写上狠下工夫,最终达到生动形象的效果。
  总的说来,在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作为评价体系中的“重头戏”——考试,目前已打破旧的模式,建构了新的形式与机制——更为重视考查学生的知识、已有的经验与灵活运用的能力,这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终生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语文中考命题形式与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