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诵读方式,从先秦开始,通过私塾、官学等教育系统,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一百年以前,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朗诵,朗诵是后来从西方和日本传入的。从一百年以前上溯到三千多年前,所有的中国读书人,都是吟诵的。吟诵经典文献,吟诵诗词文赋,吟诵一切汉文作品。吟诵着创作,吟诵着欣赏,吟诵着学习和记忆。吟诵就是汉诗文的活态和原貌。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自己的私塾老师寿镜吾先生有这样一段回忆:
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这里所谓的“朗读”,为什么要加曲线符号呢?因为那就是吟诵。吟诵的很多性质,在这一段描写中都得到了说明:
第一,吟诵是传统的诵读方式,是通过教育体系(私塾和官学)代代相传的。
第二,吟诵是学习方式,也是自娱的方式,对修身养性,大有助益。
第三,吟诵中的吟咏是有曲调的。
第四,吟诵的时候,吟诵者是摇头摆身,怡然自得的。
鲁迅还有这样一首诗: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这首诗的后两句,描写了作者创作诗歌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吟”。诗是“吟”成的,而后才要找纸笔录出来。再往上追溯,有李白“吟诗作赋北窗里”,杜甫“新诗改罢自长吟”,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白居易“终日歌吟如狂叟”。总而言之,吟诵是古代文人创作诗词文赋的方式。也就是说,当李白们写诗的时候,他们心中流淌的是吟诵的声音。一直到鲁迅们,也仍然是如此。而如乐府、词、曲这类歌诗,在其音乐失传之后,也是可以吟诵的。可以说,吟诵就是古代汉语文作品的主要的表达方式、诵读方式、传承方式。
吟诵是吟咏和诵读的合称。吟咏和诵读都是按照汉语的特点和汉文作品的创作规律来进行的。两者的区别在于,吟咏有曲调,诵读没有曲调。朗诵和吟诵相比,带有更多的西方文化因素,而且和汉语、汉文的特点不完全契合。吟诵才是汉语文的原生态形式。
中华民族除了汉族以外,还有很多少数民族也吟诵汉诗文,比如满族、回族、朝鲜族、壮族、布依族、白族、纳西族等,这些民族的汉诗文吟诵,有的是直接使用汉语的,有的是使用汉语转读音的,有的是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汉诗文通过吟诵的方式进入了这些民族的文化之中。在我国的台湾地区,吟诵的教育是从幼儿园就开始的。在东亚、东南亚汉文化圈里,日本、朝鲜、韩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都有吟诵汉诗文的传统,而且这个传统—直在传承。在日本,现今各种吟诗社的社员达5D0万人,他们吟诵的主要是汉诗文。他们每年都有多个代表团访华。而欧美国家,很早就知道中国诗歌是吟诵的,并把这视为中国文化的魅力之一。所以说,吟诵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国文化对世界发生影响的一个重要途径。
吟诵,尽管从90年前赵元任写论文以来,有朱自清、叶圣陶、朱光潜、杨荫浏、南怀瑾等许多大教育家、大学者进行研究和呼吁,但是毕竟为数尚少,没有受到西方理论的浸染,可以以中国文化的本来面目进行传承和推广,所以能比较好地起到教化人心、凝聚民族、重塑文化的作用。通过吟诵,可以使今天的中国人学到真正的中国文化,并潜移默化地起到教化心灵的作用,荡涤乖戾之气,养成君子之风。我们不是为了吟诵而吟诵,我们把吟诵事业看成中国文化重建和复兴事业的一个部分,而且是很切实的一个部分。
吟诵还是一种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是祖先们几千年的总结和发明,特别适合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最需要的就是背诵,那不是几个公式就可以举一反三的事情。我们都知道唱歌比朗诵要容易记住歌词,所以吟诵有帮助记忆的功用。然而,这还不是它的主要作用。吟诵更大的作用在于激发自觉的学习和个性的理解。吟诵不仅有旋律、节奏、结构,而且有声音之高下、强弱、长短、清浊,这一切都是用来表达理解的。现在的老师,讲一首诗,要两节课,写两黑板。古代的老师们,教一首诗很简单,就是吟诵三遍。我采访过的很多老先生都说,几十年过去了,那些老师在黑板上写的东西几乎全忘了,而老师教的吟诵调,却永远记得,甚至老师的表情、动作、姿态,都能清清楚楚地想起来——原来,老师把自己的理解融进吟诵中一股脑地教给了学生。然后,学生自然又要加进自己的理解,觉得老师理解得不对的地方,自己也会修正,慢慢形成自己的吟诵调。——这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所以,吟诵就是教学的过程。
有人问:吟和唱有什么区别?区别很多,但归根到底就是一点:唱的目的在曲,吟的目的在词,是因为想充分表达诗中的意思,不得不运用音长、音强、音高各方面的手段。所以,吟诵是严格地依字行腔。
大家明白了吟诵不是唱,也就明白了吟诵不是一个曲调,而是一种方法。吟诵分为基本调和吟诵调。基本调就是对付不同声调的字的方法。吟诵的人,什么都可以吟,只要是汉字就可以吟。依照诗词格律,就会形成不同诗体、文体的基本腔调,这就是基本调,以前又叫“读书调”。用基本调吟诗,同样的格律就会吟得基本上一样。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诗文,这些诗文,他会在一生之中,反复吟诵。这个反复涵泳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反复思考、体会作品的过程。吟诵者会慢慢修改基本调以适合这首特定的诗文,等到终有一天,吟诵者对自己满意了,认为自己找到了此篇诗文的真感觉,他就拥有了一个吟诵调。这个吟诵调,是在基本调的基础上改变而来的,只适合这首诗。吟诵调才是最有价值的。吟诵调像现代歌曲一样,也是一词一曲的。
这些年来,大家于声律之美是很不讲究了,甚至无视它的存在。讲文学,只讲文字内容,分析思想内涵、社会背景、段落划分、艺术特点。语文语文,讲的是我们的母语汉语,怎么能不了解汉语传情达意的方法呢?要知道,汉语的古典文学,最讲究声律,声律乃是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脱离母语的特点诵读母语的作品,就等于脱离了自己的文化在诵读。作品中的文化底蕴被剥离了。我举最简单的诗歌为例,像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从小学到大学,都是讲这首诗的意思是要积极向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么理解就是朗诵的缘故。
古人的诗,是没有标点的,如果那时候有标点的话,就是每个字的后面都要加上一个或者两个破折线古诗是拉长声音来读的。你这样读一读,还是朗诵时的感觉吗?这首诗用的是“尤”韵,汉语拼音写为“ou”,这是个闭口音。三十平声韵,各有情绪色彩。古代的诗话都会告诉你,什么韵飘逸,什么韵萧淡,什么韵豪放,什么韵缠绵。古人不是乱用韵的,为什么?因为拖长声音的吟诵会加强韵母的感觉的。“尤”韵的字:忧、流、留、游、悠、羞、秋、柔、愁、休、囚、幽等,哪一个字是积极向上的?朗读的时候觉不出来,一拉长声音吟诵,这个韵的味道就出来了——这是一首感叹人生易老的愁闷的诗啊:日头西沉了,一天又要过去,生命像流水一样逝去,所以多想留住时间啊。要问我是怎么知道千年之前的诗人的心思的,你听—下吟诵就全明白了。因为一吟诵,什么入声啊、音韵啊、格律啊,全出来了,你一听就知道,这不是一首快乐的诗。简单的诗是这样,复杂的诗更不用说了。
吟诵具有如此巨大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对于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大力推广的必要。而且,吟诵既然传承了几千年,曾经是最流行的流行歌曲、最通行的教育手段,现在在海外也照样传承不衰,那么完全有可能重新回到教育体系,回到中国人的生活中。这也是我们的目标。
然而吟诵目前面临失传的危险。最后一代会吟诵的老先生,年龄一般在80岁以上,而且没有向下传承。为了抢救、传承、推广吟诵,我们团结了一批有识之±,在近几年赴全国各地开展了抢救、采录、整理、研究的工作,并在中央精神文明办、国家语委、教育部语用司的领导和支持下,联络海内外的吟诵界人士,筹建学会,开展了宣传、推广工作。2010年1月24日,经教育部批准,民政部注册,在北京成立了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吟诵分会(中华吟诵学会)。这是一个吟诵文化志愿者群众团体,也是唯一的全国性吟诵组织。我们每一位会员都希望能为吟诵的传承、发展和普及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