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孙慕天随笔《孤鹜落霞》,忽然想起柳宗元的《江雪》。仿佛作者就是那个渔翁,特立独行,凌寒傲雪,超尘绝俗,悠然自得。作者在自序中写道:“往事历历,正值写作这本小书之时,心中—直萦绕着‘孤鹜落霞’的名句,越来越感到意味无穷。灿烂的夕照中,一只孤独的鸟儿在悠然地高高飞翔,不知何处是它的归宿,伴随它的唯有辉煌的晚霞,而这漫步天际的璀璨光华,是太阳在一天中奉献给晴空的美丽绝伦的最后馈赠。这使我忽然联想到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序言中的一句话:‘密纳发的猫头鹰要等黄昏到来,才会起飞。’这只智慧之鸟就是哲人,作为哲人,必有独到之见,超常之思,特异之行,因而为世所不容自在情理之中,所以比之‘孤骛’当无不可,至少哲理的天空中总不会是群鸦鼓噪吧。”
孙慕天是一位科学哲学工作者,他对科学史的熟知非常人可比,他对近现代科学技术的深入了解,更令^惊叹。
《孤鹜落霞》共收入60篇短文。这本随笔不同于那些追忆往事的随笔,它不是关于风花雪月或柴米油盐的絮叨,它记录了一位哲人孤独中的思想狂欢,篇篇透着哲人的理性、哲人的睿智、哲人的大爱。雨果说:“有一种清高的孤独,似乎对于巨人和天才是必不可少的。”读《孤鹜落霞》知雨果此言不谬!
在作者的笔下。科学和哲学是一体的,是彼此不断互相印证的,如《天道不全》篇从化学、物理学、数学三个方面,用真正的科学实验和推理验证了物质的不守恒性、不完美性。其中写道:“物理学所显示的宇宙图景恰恰是不平衡、不对称、不和谐、不完满的。原来,这个花团锦簇、五彩缤纷、森罗万象、生机勃勃的世界,正是来自物质自身的自发破缺。一句话,是缺陷创造了世界,没有缺陷就不会有发展,也就没有这世界的一切。”除了自然科学上的验证,作者又举了社会科学方面的例证,写道:“后工业化时代的人,终于从美学意义上领悟了这个宇宙的至理,产生了‘缺陷美’的理念——在不平衡中求美,在不和谐中求美,在不稳定中求美。”他又举了交响诗《大海》、油画《三个舞蹈者》的例子,它们“突破平衡,突破稳定,突破安适,让生命活跃起来,让生活沸腾起来,让感情燃烧起来,让创造力的源泉到处都充分地涌流出来——这是沐浴着新世纪曙光的人类的伟大新觉醒”。
面对社会问题,作者充分展示了一个哲人的睿智和理性。《“杀半”与“救遗”》篇,用了多个例证告诉人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感情所蒙蔽。理性思考时时处处都很重要。联想到今天的许多社会现象,很多人在感激扬汤止沸的作秀,忽视釜底抽薪的根治,难道全社会不该深刻反思吗?
作者自认为是个边缘人,并在书中专列一篇《边缘与中心》,论述了边缘与中心的关系、边缘与中心的相互转化,其中讲道:“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人类的一部文明史,就是异端不断向正统挑战的历史(也即边缘向中心挑战的历史)。”作为一个学者,作者自甘孤独寂寞,并在孤独中坚持信念,执著前行,真正达到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
此书可以和钱锺书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相媲美。如若不信,试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