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0年第4期 ID: 138540

[ 高全军 文选 ]   

触摸民国儿童的记忆

◇ 高全军

  提起民国这一嬗变时期,大多数人耳熟能详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除此之外便要谈起彼时百家争鸣的思想纷争。让人容易忽视但又足以令人称奇的是,在这段“众神喧哗”的历史间隙,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纂和出版也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景观。
  在《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评介》及《民国时期小学语文课文选粹》两书中,这一景观得到最集中的展现。两本书分别对民国时期近百套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了评介和展示,从成千上万的民国时期课文中遴选出近六百篇佳品。同时,我们注意到,王云五、蔡元培、陆费逵、范源廉、叶绍钧、丰子恺……一串响当当的出版家、教育家的名号都近乎“不可思议”地与这些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者”角色联系到了一起。这种似乎让今人觉得怪诡的现象,不由得让人想起一段逸史:
  蔡元培任民国教育总长时,范源廉任次长,他们办教育的方法相对立。范说:“小学没有办好,怎么能有好中学?中学没有办好,怎么能有好的大学?所以我们的第一步,当先把小学整顿,”蔡元培说:“没有好大学,中学师资哪里来?没有好中学,小学师资哪里来?所以我们第一步,当先把大学整顿。”(《常言道》)
  这一段仿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对问,似乎让人莫衷一是。但是从后来的实际情况来看,蔡元培并没有忽视小学,不但没有忽视,还亲自编写校订小学语文教科书。从《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评介》来看,《新时代国语教科书》《基本教科书国语(初小用)》的校订者都是蔡元培,由此足以看出蔡元培对当时作为整个学制之基础的小学的重视。
  笔者很早就知道,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珍藏有全国最齐全的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但一般人少有机会能见到,更不用说从各个方面去了解它们的内容,认识它们的价值。似乎正是出此考虑,《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评介》的编者将这些发黄的几乎要掉渣的文卷请出了图书馆,以清晰的简体横排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
  我们相信,每一个看到此书的人,第一感觉便是愕然:没想到短短半个世纪间竟然出版了品种如此繁多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不同的编写思想、不同的编排形式、不同的助读系统;从国文到国语,从初小到高小,从全国用到分地区用……简直让人觉得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事情已经被前辈们做到极致了。当然,这种“百花齐放”似乎也提醒我们去关注和期待教科书编写的无限可能。
  而当翻阅《民国时期小学语文课文选粹》,看到一篇篇充满稚气的课文时,我们的感觉也许会变得复杂而深沉许多。不用说记叙文、说明文、实用文、诗歌的传统分类,就说歌剧、谜语等都进入了教科书,不能不感叹民国教育前辈对小学的用心。这些充满童趣、天真烂漫的小学课文,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熟稔而遥远的童年。但,这些文本凝聚的是我们先人的童年记忆,是那些我们看不到的民国儿童的生命跃动。我们由此触摸到了先人思想成长之初的面貌,借此,我们似与先人站在了一起。
  我们应感谢这次传统教育史料的普及,它至少让我们从这些“稀罕”的文本中感知到了民国教育的脉络。正如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在为这两本书所作的序中所言:“这次把它挖掘出来,是一次对语文教育历史的抢救,也是一次文化的抢救。”
  
  《民国时期小学语文课文选粹》书摘:
  
  怎么不生长
  树秧种在地上,慢慢地长起来了,小傻子看到了,就去种一粒冰糖,过了几天去看,冰糖没了;再拿一只小虾埋在土里,过几天去看。小虾烂了;再拿一个鸡蛋埋土里,过几天看,鸡蛋坏了……小傻子觉着很奇怪,咦。我种的东西,怎么都不长呢?
  (《新编初小国语读本》第四册第十六课,吕伯编辑,朱文叔校定,上海中华书局1937年版)
  
  致某校足球会书
  某校足球会诸君公鉴:
  经启者,会自组织以来,只有两月,素乏练习,无从观感。久仰贵会热心体育,成绩卓著,原定于本星期六午后三时,拟约贵会诸君,在公共体育场比赛足球,俾得取法大雅,并以联络感情;想诸君亦必乐于赞同也。如荷俯允,请先示复为盼。
  此上,即颂健安。
  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足球会谨启。
  (《新教育教科书国文读本>第一册第九课。任熔等编辑,中华书局民国十年至十一年版)
  
  一个有趣的会
  课后,我们一级,开了一个自治会成立大会……每一个同学要发言的时候,一定要得到主席的许可……在疑案讨论到分歧的时候,那真有趣极了,譬如,接连有了两个以上的主张,主席就逐一付表决……在这一次会议上,我得到了许多经验,我觉得集会是要练习的。
  (《高小国语读本》第二册第十一课,赵景深、李小峰编著,青光书局民国二十二年版)
  
  飞鸟和笼鸟
  狂风急雨。打得我好苦。毁掉了我檐下的破窝,淋湿了我美丽的羽毛。我扑折了翅膀儿,睁破了眼珠,也找不到一个栖身的场所。窗里一只笼鸟,依靠着金漆的阑干。斜着眼只对我看。我不知道他是忧愁,还是欢喜。明天一早,风雨停了;和暖的阳光,照着鲜嫩的绿草。我和我的同心朋友,双双飞得正好;忽然看见那笼里的兄弟,正扑着双翅在那里昏昏的飞绕,要想撞破那牢笼,好出来重做一个自由的飞鸟。他见了我们,忽然不飞了,对着我们不住的悲啼,他好像是说:“我要出了牢笼啊,不管他天西地东,也不管他狂风暴雨,我定要鼓着翅膀,飞他一个海阔天空,直飞到精疲力竭,水尽山穷,我就请那狂风啊,把我的羽毛肌骨,一丝一丝的都吹散在那自由的空气当中。”
  (《复兴国语课本(高小)》第四册第十一课,民国四十六年版)

触摸民国儿童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