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建设 2010年第4期 ID: 138526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 袁 红

  一、教学内容分析
  
  语文新课标对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孙权劝学》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文章简洁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经典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读书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二、学生学情分析
  
  《孙权劝学》语言精练,是学生积累文言文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好例子。八年级学生在经过初一的学习之后,已经初步掌握了查阅工具书和关键字词的能力,但还需进一步加强语言组织能力和理解文本思想内涵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文章的兴趣点,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翻译课文,并通过朗读了解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文中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并获得思想上的启迪,以培养学生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体会人物语言。
  能力目标: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分析文章的创作特色,把握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1 反复诵读课文,把握文意,积累文中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运用文中的成语。2 从人物身上吸取个人成长的养料,获得启示。
  本文短小精悍,情趣、理趣盎然,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既适合于诵读,又适合于品味。学生在已积累的古汉语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理解故事内容并不难,因此可以联系过去学过的<伤仲永>来有侧重地把握,其他方面则根据学生的反应适当加以引导,从而使学生获得多种启迪。
  按照“朗读一译读一演读一悟读”的方式,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还文言文课堂书声琅琅的本来面目,使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难点:揣摩文中人物对话,感受三人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
  疑点:作者为了突出“劝学”,对材料进行了剪辑处理。因为学生对吕蒙这个^物不太了解,所以可能会产生以下疑点:吕蒙为什么会让鲁肃刮目相看?吕蒙在历史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物?
  教师在授课时要对一些历史资料进行必要的补充,同时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通过扩写、补写、续写等方式,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这样,既拓宽视野、开启思维、积累素材,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良的勤学传统,受到教益,又使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与形象表现能力得到发展。
  
  五、教学方法
  
  1 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提出疑难,小组间讨论解决,或全班共同解决。
  2 小组表演,一来想象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 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六、课时安排和课前准备
  
  一课时。教师制作幻灯片;学生熟读课文,了解大意:收集劝学的故事及与学习相关的诗文名句;课外提前阅读(三国演义><三国志>。
  
  七、学习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幻灯片,提前放映古筝曲,创设情境)
  师:这几天有个难题让我吃不好睡不好,大家能帮我想想办法么?
  师:什么事呢?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工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生帮忙)
  师: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二)检查预习。了解作家作品
  1 生谈自己的了解。
  2 补充:A司马光B《资治通鉴》(幻灯片打出)
  
  (三)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字音,明确停顿。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读通课文。
  强调字音:卿(qīng) 涉(shè) 孰(shú) 遂(suì)邪(yé)
  3 试读投影出示的无标点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训练学生的断句、停顿能力。
  4 指名朗读,要求学生声情并茂、摇头晃脑、拿腔拿调地读,读出古韵古味。(配以古筝曲)
  5 学生声情并茂、摇头晃脑地齐读课文。
  
  (四)译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1 学生四人_小组,结合注释,进行圈点,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自己的问题在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师生共同扫除阅读障碍。
  2 掌握重点词句(幻灯片打出):
  (1)注意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卿今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②蒙乃始就学(于是,就)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事物)
  ④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
  (2)理解下列词句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④刮目相待
  ⑤吴下阿蒙
  ……
  3 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提问:谁能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投影: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三幅画面J
  教师提示:抓住“孙权劝学一吕蒙就学一鲁肃赞学”的情节,力求语言流畅生动。
  
  (五)演读课文。品味个性化语言
  1 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 学生扮演孙权、吕蒙、鲁肃,模仿三人的地位、身份、口吻、情态、语气等进行小组试演,推荐优秀者。
  3 选出四名优秀表演者(旁白者、孙权、吕蒙、鲁肃),在全班表演。
  4 学生演读后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个性化的语言。
  交流示例: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陈述学习的必要性,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有关心、厚望。可谓语重心长。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
  前一句是反问句,“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和责备。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表现了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这番劝说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的变化使鲁肃吃惊,他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教师引导。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教师可就重点词句的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5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六)悟读课文,拓展延伸
  1 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本课后的收获,如古汉语知识、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等,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引导学生学会及时总结的学习方法。
  2 联系课文,延伸拓展:昔日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看。说到这里我们不禁想到以前学的一篇文章<伤仲永>,读完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可以引导学生从仲永、吕蒙的变化的角度,也可以从仲永之父、孙权“劝学”的角度进行比较思考,培养学生学会多角度地看待问题。)
  3 你还知道哪些劝学的故事或者有关学习的诗词名句、名人名言?
  
  (七)反思与强化
  多种形式设计,可依据学生实际,加以选择。
  1 课文作者为了突出“孙权劝学”。对材料进行了剪辑处理,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大家可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进行扩写、补写、续写,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
  提示:“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话省略了许多未说的内容;“蒙乃始就学”,如何学?“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吕蒙究竟谈了些什么让鲁肃大惊?
  推荐阅读《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2 联系学过的《伤仲永》一文,方仲永与吕蒙相比,恰恰相反,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请同学们大胆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的一段故事呢?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
  (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3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体校的部分学生,刻苦训练,一心想在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上拿冠军,可提起语数外等文化课来,就没有兴趣,请用你的语言艺术规劝他,让他也学起来。借鉴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300字以上的文字。
  (联系文本,又高于文本,即对所学知识予以巩固,又可以训练学生得体的语言表达能力。)
  附: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
  ↓
  论议————结友《惊赞)刮目相待
  
  八、设计反思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一直是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而通过教,使学生学会或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达到不教的目的,更是教师一贯追求的目标。本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及重心就是希望通过引导,使学生有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文言文。设计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重点语句,分析感悟人物形象,体会课文生动传神的语言,以读(朗读一译读一演读一悟读)贯穿始终,辅以多种形式的活动和练习,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感悟和理解能力。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