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适于朗读的文学体裁,朗读也是学习、欣赏诗歌的重要途径。和朗读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一样,要朗读好诗歌必须先透彻地理解诗歌的内容,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情动于中,声发于外”,感动自己,感染他人,否则就是有口无心的小和尚念经或者是让人起鸡皮疙瘩的无病呻吟。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纸船》选入语文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这是一首儿童诗,以孩子的口吻讲述了一个美丽的梦想。全诗共8句,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层次:
1~6句为第一个层次,写孩子的愿望,内部可以再划分出两个层次:1~3句是第一层,写孩子渴望与异地的人们相识,“每天”“一个个”“大黑字”这些词语表达出了孩子内心的强烈渴望和执著:4~6句为第二层,写孩子的两个希望。孩子希望与还未相识的人们分享自己的秀利花,花儿要到黎明才开放,可是孩子希望它们能在夜里就被带到岸上,而且要“平平安安地”。孩子是要把自己的美好祝福不折不扣地送给对方,还要给对方制造出一觉醒来看到花儿开放的惊喜场面。通过这些描写,孩子的纯真和稚气跃然纸上。孩子又从水里看到天上,想象奇特而美妙,云朵也变成了鼓着风帆的小船,激发了孩子的童心,孩子期待着有自己的同龄人来和自己比赛。7~8句为第二个层次,写孩子的美好梦境。
理解了内容,在朗读时我们还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使平面的文字在脑海中映现出立体的画面:一个少年在溪水边投放着纸船,纸船上有大黑字,有美丽的秀利花。少年仰望着天空的白云,想象着白云变成小船来和自己的纸船比赛。少年在美丽的梦幻中安眠。配合这幅画面的便是我们的声音表现。
首先,我们应当把握住诗歌的字里行间弥漫着的温暖而明亮的感情基调,这种感情真挚纯美,它不是激昂奔放的,而是一个孩子的娓娓道来,因此语调不能低沉也不能高亢,语速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都取中等为女子。
其次,散文诗兼有诗和散文的特点,虽然没有整齐的句式和严格的声韵要求,但是诗的韵律是内在的,朗读时主要通过节奏表现出来。《纸船》由外文翻译而来,它的语言风格正如冰心等译者的语言风格一样,自然朴素、率真明朗,比较口语化。大致说来,可以采用以下的节奏划分:
我每天/把纸船/一个个/放在急流的溪中。/
我用大黑字/写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在纸船上。/
我希望/住在异地的人/会得到这纸船,/知道我是谁。/
我把园中长的秀利花/栽在我的小船上,/希望这些黎明开的花/能在夜里/被平平安安地带到岸上。/
我投我的纸船/到水里,/仰望天空,/看见小朵的云/正张着满鼓着风的白帆。/
我不知道/天上有我的什么游伴把这些船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
夜/来了,我的脸/埋在手臂里,/梦见/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地/浮泛前去。/
睡仙/坐在船里,/带着/满载着梦的篮子。/
符号说明:节奏也可以叫节拍,以/隔开,朗读时声断意连,停顿很短,也可以用拖长前一字音作为过渡。第6句后的双斜线表示这里的停顿加长,因为前6句是一个层次,而且句式上可以形成排比,朗读时要相对紧凑,下一句内容变化,主语也不同了,较长的停顿可以做出提示。下加着重号的字作为重音处理,表现的方式是声音的提高、加强和语速的放慢。一般来说,一句话里重音不能太多,最好只有一个重音,第4句里“黎明”和“夜里”是对比性重音。加下划线的宇表示宜用拖音来读,“浮——泛——前——去——”正应和着纸船越漂越远的画面。第6句的“△”相当于休止符,表示在这个字的阳平调上扬后收住,接着“比赛”二字以顿音方式重读,表现出一种童趣。
朗读时语调的高低轻重、快慢缓急不是割裂的,也不是绝对的,对这些技巧的灵活运用有赖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也有赖于长期的实践练习,化技巧为能力。冰心的同题散文诗《纸船》被选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可以拿来与泰戈尔的《纸船>作比较阅读,也可以作比较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