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语文教学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在语文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警醒,其中对语文德育的轻视或忽视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如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出版的反映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著述,几乎惊人相似地都缺失了“语文德育”这一内容。在语文课程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不敢甚至反感谈及德育,以致把学生的极端自私当成有个性,把学生追求高消费看做时代精神,把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嘲弄或曲解当成思维创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总目标”中都强调了“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本文联系《标准》探讨语文德育的有关问题,以期语文德育得到应有的重视。
根据《标准》制定的指导思想和语文课程理念,我们认为,语文德育指的就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标准》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求语文教学围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来设计目标。这里的态度既指对某一学习内容的态度,也指对人生的态度,价值观指的是青少年对人生的价值观。人生态度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人生态度,勇敢地面对生活、融入社会,并积极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消极的人生态度。不敢直面也不能正确对待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种种问题,而是采取躲避或者过激的方式来对待人生。当前,由于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独生子女增多等社会现象,客观上导致了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不能珍视生命、热爱生活方面。许多学生小小年纪就厌恶生活、厌恶学习,甚至厌恶包括爸爸妈妈在内的亲人,因此,青少年学生自杀的现象屡屡发生。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他们心理素质有问题,而应该更多地从道德的角度去看。语文课程反映出的美丽多彩的人生世界和自然世界,是培养、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的最好媒介。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中,就有专门的以“热爱生活、珍惜生命”为主题的选文单元,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价值观的形成是社会发展的结果,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各种媒体的迅猛发展,儿童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对人类、自然及社会产生兴趣和疑问,在小学高年级有了部分的、片段的和直观的价值判断,出现了价值观的萌芽。到初中阶段,学生已能将外部的价值期待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或判断标准,逐步确立个体的价值观。因此,语文新课程改革突出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中小学生的价值观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儿童发展特点的。中小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的价值取向。(1)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实际就是“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还是索取,是我为人人还是人人为我”的问题。当前青少年学生在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上,越来越注重自我。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什么意义上从自我中解脱出来。”语文教学就要培养学生勇于奉献、“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义价值取向。(2)学生对理想的价值取向。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着实现可能的信念。理想和幻想、空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建立在自己的决心和信念之上,是通过努力可以变为现实的。一个人要有远大的理想,更要有为社会甚至为整个人类奉献的理想。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最高理想。青少年学生要自觉地把自己的理想和共产主义理想联系起来,不能形成“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理想。(3)学生对幸福的价值取向。随着物质条件越来越优越,学生对幸福的理解也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偏差。在部分中小学生中,出现了追求物质享受的攀比风:比吃、比穿、比家里的摆设,甚至比谁的爸爸官大、谁的爸爸有钱……语文教育要让学生明白:在劳动中获得幸福、在助人中获得幸福、在事业(学业)成就中获得幸福、在友谊和关爱中获得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教师应该发挥榜样的作用来激发和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榜样首先来自学生身边,尤其是语文教师自己;其次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塑造的大量的有“榜样”意义的人物形象,如白求恩、袁隆平《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周副主席”“周团长”(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等等。语文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语文活动促进学生的道德情操的发展,如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通过辩论、演讲、演小品等活动让学生在理智和情感上辨别是非对错,等等。
语文教学是语文德育的载体。离开了教学的教育是干瘪、空洞的说教,是强人所难的灌输,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德育有以下特点。(1)以语言为本,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依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语文德育背弃了这一点,语文课成了政治课,而现在的语文课似乎又有被另一种形式“偷梁换柱”的危险,即大量的CAI课件、表演充斥语文课堂,语文课成了电影、美术、音乐、动画课,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不到落实。“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语文教学已不是语文教学,语文德育当然更无从谈起。因此我们的语文德育必须强调因文析理,由理养德。(2)语文德育是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过程。现在的语文教育受西方人本主义的影响,过分强调“学生中心论”“学生主体论”,使得老师不能教、不会教,也不敢教。其实,老师的榜样力量和及时、适当的渲染、点拨、导引、纠正是影响学生品德的重要方面和必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德育的过程就是师生心理沟通的过程、情感交流的过程、灵魂碰撞的过程。(3)语文德育是紧紧和语文美育联系在一起的,《标准》特别注重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新教材也大大增加了文学作品的分量(多达60%。在语文教育中,许多老师注意了“不因德害美”,但却易犯“唯美而缺德…‘唯异而求德”的毛病。于是,在玛蒂尔德身上看不到虚荣的人性弱点,取而代之的是守信用、能吃苦的光环,愚公不再是被歌颂的英雄,而是遭嘲弄的老朽……康德曾说“美是德的象征”,不以“德”作为内容的“美”是不存在的。因此在我们的语文美育中,要通过背景的介绍、人物的分析、语言的推敲、美丑的对比等审美方法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通过语文实践进行语文德育应注意以下几点。(1)洞察实践内容。从大语文教育的角度说,语文教育实践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其中必定良莠并存、优劣同在。特别是当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信息以不同的形式影响着学生,从网络文学到课桌文学、地摊文学,不一而足,作为指导者的语文教师和作为实践者的学生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明辨是非,才能让德育的效果事半功倍。(2)了解实践主体。指导者要洞察实践主体的德育变化,适时抑扬褒贬,及时调整批纠。作为实践主体的学生也要洞察、反省自己,做到“日三省乎己”。语文教师了解学生的德育情况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如调查法、观察法、书面材料分析法等。(3)丰富实践形式。语文实践可以在课内进行,也可以在课外进行:可以师生合作,也可以学生合作;可以集体,也可以个人…··总之,语文实践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通过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进行语文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