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3197

[ 佚名 文选 ]   

八年级(下)期末测试(苏教版)

◇ 佚名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分)
  秀qí_______ 涟yī_______
  凝视_______
  积攒_______
  
  2.根据课文内容默写。(10分)
  (1)临风一唳思何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草色人帘青。
  (3)抽刀断水水更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5)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7)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领风骚数百年。
  (9)爱惜芳心莫轻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去到人间。
  
  3.解释下列文段中的加点字。(3分)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1)被:________________ (2)腰:________________ (3)慕:________________
  
  4.截止2009年5月17日,我国确诊甲型H1N1流感病例共3例,你所在的学校准备开展一系列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活动,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仿照例句“我看……感受到……”的句式,写两个类似的句子。(4分)
  我看青山换绿,感受到生机勃发的力量;我看长河落日,感受到雄奇壮观之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画线的两句话均有语病,请加以修改。(可以添加、删除或更换词语,但不得改变原句所表达的意思)(4分)
  2008年10月8日,“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启动,这次活动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主题,①大力宣扬循环经济法,②努力增强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资源,为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导读。(3分)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请说出《水浒传》中你喜欢的一个英雄人物的名字,并写出其绰号以及与他相关的一个故事情节。
  名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绰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4分)
  题金陵渡
  张 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8.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品析第三句中“斜”字的妙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1分)
  张元传(节选)
  张元性谦谨,有孝行,微涉经史,然精释典。年六岁,其祖以夏中热甚,欲将元就井浴。元固不肯从。祖谓其贪戏,乃以杖击其头曰:“汝何为不肯浴?”元对曰:“衣以盖形,为覆其亵。元不能亵露其体于白日之下。”祖异而舍之。南邻有二杏树,杏熟,多落元园中。诸小儿竞取而食之。元所得者,送还其主。村陌有狗子为人所弃者,元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曰:“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类,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是以收而养之。”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未几,乃有狗母衔一死兔,置元前而去。
  【注释】①谦谨:谦虚谨慎。②微:稍微,稍稍。③释典:释,释迦牟尼的简称,后泛指佛教。释典,佛教的典籍。④亵:指家居所穿的便服。⑤亵:轻慢,亲近而不庄重。
  10.解释下列句中括号点字。(4分)
  (1)元固不肯(从)(  )
  (2)祖(异)而舍之(  )
  (3)(诸)小儿竞取而食之(  )
  (4)遂(许)焉(  )
  11.下列各句中的“以”与“其祖以夏中热甚”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乃以杖击其头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策之不以其道
  D.以其境过清
  
  1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文写了张元小时候的哪三件事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脐血移植》,完成14-17题。(12分)
  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在过去它仅仅意味着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而现在它可以拯救一个濒临死亡的患者。这一切源于婴儿出生后被丢弃的脐带血液中所含的一种细胞,它为千千万万血液患者带来了光明。
  什么是血液病呢?细胞是搭建人体的基石,在血液中也有大量的血细胞。当血细胞出现异常,不能肩负原来的重任时,就会引起各种血液疾病,如白血病、再生 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等。这些疾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杀手。目前骨髓移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在骨髓蜂窝状的基质细胞中,居住着一种原始的细胞,它就是各种血细胞的共同祖先。这种原始的细胞从基质细胞中吸取营养,就像种子躺在肥沃的土地里。它不断地生长、分裂、再生长、再分裂,经过多次分化、增殖,最终变成各种血细胞。同时这种原始的细胞还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以保证它在骨髓中的数量,而不至于都分化成血细胞造成枯竭。这种原始的细胞就像能不断长出树杈的树干,科学家给它起名叫造血干细胞。骨髓移植中移植的就是这种能分化成各种血细胞的造血干细胞。
  当患者骨髓不能制造正常的血细胞时,通过骨髓移植将正常人骨髓中的干细胞移植到病人体内,重建造血功能。但骨髓移植受到很大限制,就像输血时,要根据A、B、O型输入相配的血,骨髓移植要植入组织配型相适的骨髓,以免发生严重的排斥反应。但是要在茫茫人海中找寻合适的骨髓是极其困难的。而且骨髓移植需要的骨髓量大,一个体重50公斤的患者就需要800-1000毫升骨髓。这会给骨髓捐献者带来一定的痛苦。
  科学家发现脐血中含有丰富的造血干细胞。脐血中的干细胞比成人骨髓中的干细胞更原始,有利于重建永久造血功能,而且发生排斥反应的机会少,对组织配型的要求也不那么严格。而且脐血中的干细胞含量非常丰富,比骨髓中的干细胞含量要多一个数量级,一般只需50毫升就能够满足手术的需要。一份脐血就能挽救一个生命。
  1988年1月,中山医科大学孙逸先纪念医院首次时一例重症乙型地中海贫血患者实施脐血移植手术。脐血被一滴滴输入患者静脉。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患者平稳地度过了危险期。经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供者的脐血干细胞已植入患者体内并生长、繁殖,代替了患者原有的造血功能,手术获得了成功。
  近年来,骨髓移植一直是许多患者的唯一希望,它们期待着有人能慷慨地捐献骨髓,来迎接生命的回归。但由于配型困难而使许多患者失去了最后的希望。现在脐血移植为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从理论上来说,凡需骨髓移植的疾病都可由脐血移植来代替。由于脐血移植成功率高,收集方便,在同样的条件下,应首先选择脐血移植来治疗疾病。
  脐血是为胎儿输送养料的运输部队,胎儿在脐血的孕育下健康地成长。当胎儿离开母体后,脐血就被认为是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弃之无用了。在高新技术的支持下,医学科学家将脐血变废为宝,它燃起了更多的生命之火。
  
  14.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根据文章内容的介绍,说说什么叫血液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分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加点的词语“从理论上来说”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都江堰》,完成18-21题。(13分)
  ①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②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融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
  ③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
  ④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⑤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奉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
  ⑥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连葛洲坝都看过了,它还能怎么样?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过灌县县城,它就在近旁,就顺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青城山。
  ⑦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路,只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走。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算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涌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
  ⑧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这里这样强烈地领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聚会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让人忘记它是切切实实的水,可掬可捧的水。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这种比赛又极有规矩,奔着奔着,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为二,直窜出去,两股水分别撞到了一道坚坝,立即乖乖地转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坚坝上撞一下,于是又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也许水流对自己的驯顺有点恼怒了,突然撒起野来,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这样越是显现出一种更壮丽的驯顺。已经咆哮到让人心魄俱夺,也没有一滴水溅错了方位。阴气森森间,延续着一场千年的收伏战。水在这里,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就像一大拨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把最强悍的生命付之于规整,付之于企盼。付之于众目睽睽。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18.第③段从哪几个方面对都江堰和长城作了比较?这样比较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⑧自然段中“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中的“踊跃”一词该如何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描写都江堰的水时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非常优美,请从中选出你认为最美的一句话,并加以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⑤自然段中说:“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请你结合《长城-专题》所学知识谈谈对这句话含义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50分)
  
  请你以“和_________一起走过的日子”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要求:(1)先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如“父母”“老师”“同学”“书”“足球”等;(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3)文章不少于600字。
  
  (命题人:江苏省涟水县郑梁梅中学 王晓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