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3153

[ 苏仕江 文选 ]   

男儿热血洒疆

◇ 苏仕江

  言为心声。每一篇文章的背后都隐含着作者独特的心境,或悠闲,或深情,或这观。它们在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感情会让读者感同身受。
  本栏目特邀主持:江苏省赣榆县实验中学 张 玲
  
  七年级《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比愈加凸显出词人报国无门的悲愤和英雄迟暮的凄凉,本词写尽了现实的残酷和词人心境的悲苦。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辛弃疾寄给陈亮(字同甫)的一首词。
  陈亮是一位爱国志士。一生坚持抗金的主张,他是辛弃疾政治上、学术上的好友。宋淳熙十五年。陈亮与辛弃疾曾经在江西鹅湖商量恢复大计,但是后来他们的计划落空了。这首词可能是这次约会前后的作品。本词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忠勇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宏大抱负。
  
  英雄壮心——慷慨激昂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词一开始,从醉中落笔。此时词人罢职闲居,但目睹国事则忧心如焚,胸中块垒,唯有以酒浇之。醉酒之时,词人还拨亮灯火,深情地端详着心爱的宝剑。不知过了多久,仿佛听见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昨夜残酒未消,分不清是梦里还是梦外。各军营里召唤战士出征杀敌的号角响成一片,士气高涨,军心振奋。上句是看,下句是闻。接下来三句写兵士们的宴饮、娱乐生活和阅兵场面。“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晋书》载:“王顗有牛名八百里,常莹其蹄角,王济与王顗赌射得胜,命左右探牛心作炙。”八百里范围内军营里的兵士分吃烤牛肉,以鼓舞出征将士的士气。为了激励人心,军乐演奏着边塞的乐曲。“秋”字,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营造了肃杀的气氛。战鼓铮铮。整装待发。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战马像的卢一样飞快,拉弓射箭的响声如同惊雷。将军点兵出征,率领铁骑飞驰敌阵,弓弦雷鸣,万箭齐发,场景壮阔而激烈。“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完成了皇帝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大业,也赢得一生功绩,千古扬名!词人是爱国将领,如能一战获胜,收复中原,既可以了却君王统一国家的心愿,又可以使自己名垂青史!之所以题为“壮词”,要表达的或许就是这一雄心壮志吧!
  辛弃疾写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赋闲,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驰骋疆场和统一祖国的大业。豪爽刚烈的气节、矢志报国的热情让人为之感慨。辛弃疾,文人中的异数,梦想与现实冲撞出的传奇。他胸怀大志,一生追逐英雄梦,但报国无门。他一路走来,时而仰天长啸,时而抚剑哀鸣。他将一腔忠愤化作长歌短赋,那一行行激昂的文字,是他的凌云壮志;那一曲曲雄壮的悲歌,是他奋斗不屈的精神记录。他的词气势磅礴,慷慨悲壮。读稼轩词,热血沸腾,荡气回肠。
  
  壮志未酬——抒写悲愤
  
  可是,上述的壮举和博得的功名原来是南柯一梦。词人醒来依然是手握宝剑,空对残烛,不但未能实现平生壮志,而且年岁已高,头发花白。“可怜白发生”表明词人心情极为沉重。壮志难酬的悲愤、英雄迟暮的凄凉弥漫在字里行间。这一句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这一句与首句相呼应,都是叙写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报国有志志不伸的悲愤。当然这样的感伤我们在苏轼的词中也能看到:“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沉郁顿挫地表达了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词人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格调雄浑,境界宏大。
  词人一生抗金收复失地、热血洒疆场,连梦中也不忘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英雄穷途末路、壮志未酬的悲情,
  
  课文背后的故事:
  
  辛弃疾是宋人中存词最多的一位,现存的词就有六百多首。他的词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均属一流,在当时乃至后世都有深远的影响。他的词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即爱国词、农村词、闲放词和爱情词。四类词中爱国词所占的比例最大。是辛词的主调,也代表着他的最高成就,“爱国词人”的称号由此而来。其次为农村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他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喧闹,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抒写了夏夜村野风光的幽美,反映了作者看到丰收的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全词笔调灵活生动。情景交融,恬静自然,是古典词作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少有的佳作,也表现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