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120分时间:150分钟)
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4分)
(1)心往神chí____________ (2)翘首以待____________
(3)言简意gō____________ (4)万籁俱寂____________
2.根据课文默写。(10分)
(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同田居》)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同山下》)
(3)黑云压城城欲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小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以下(7)-(9题任选两题作答
(7)同为送别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王勃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8)《桃花源记》中与《大道之行》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有异曲同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表明困难中仍然蕴藏有希望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文段中加点的词。(3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苦:___________________(2)拂:___________________(3)曾: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给农村带来许多新科技、新信息,让农民朋友们受益匪浅。
B.“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学校组织的这次捐款赈灾活动,我们应踊跃参加,不应袖手旁观。
C.这么多大树的根在大地里面触类旁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的食粮供养。
D.家中的相册里,总有一些年代久远、发黄褪色的老照片。这些照片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5.给下面的短文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8个字)。(2分)
新华网四川映秀5月12日电(记者孙承斌、李亚杰、肖林)青山寂静倾听深切思念,岷江奔腾激扬奋进力量。5月12日下午,当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这个举世震惊的危难时刻过去整整一年之际,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活动在震中汶川县映秀镇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纪念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向在地震灾害中不幸罹难的同胞们、向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而英勇献身的烈士们表达深切思念,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奋力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
6.请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4分)
据报道:2008年9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呼吁:应该停止评选“三好学生”,因为这样会“过早给孩子贴上好学生与坏学生的标签”。一下子,“评三好”这个近年内数次被提及的话题,再次成为学校、老师和家长热议的焦点,或赞成,或反对。且都各有道理。
(1)根据你的了解和思考,说说你对此的看法,并说明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你所在的学校派你作为小记者,带着对此项活动的困惑到外地学习采访,说说你准备到什么样的学校采访、主要采访对象及话题。(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骆驼祥子》的内容,回答问题。(4分)
某校同学在阅读《骆驼祥子》时,对祥子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该怎么说?
反方:祥子不值得同情,他狭隘、自私,经不住生活的打击,轻易就认命,等待他的当然只有穷途末路。
正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感悟(40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8-9题。(4分)
倦夜
杜 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注】此诗为广德二年(764)写于成都。当时“安史之乱”刚刚平息,西北吐蕃又骚扰中原,并于广德元年(763)十月,直捣长安,逼得唐代宗一度逃往陕州避难。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爱国情怀?(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10分)
负笈从师
任末‘工年十四,负笈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篙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诚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任末:人名。②笈:书籍。③庵:茅草小屋。④麻蒿: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
10.解释下列加点字意思。(4分)
(1)负笈从师____________(2)削荆为笔____________
(3)门徒悦其勤学____________(4)虽存____________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以衾拥覆
常以净衣易之
B威依林木之下
常以净衣易之
C.足肤皲裂而不知
夜则映星月而读
D.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
12.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夫人好学,虽死犹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任末年十四,负笈从师,不惧险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这篇短文给你什么启示,请简要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而的说明文,完成14-17题。(8分)
滴水为什么能穿石
①滴水穿石是一句有名的成语。意思是说:水不停地滴下来,能把下面的石头滴穿。在山寨和一些古老的庙宇、民居,须待时日,非短时间内可以形成的。但是,关于滴水穿石的缘由说法,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百花齐放。
②磨损说。这是古老而又原始的说法。水从高处滴下来,其冲击的力量是不可小看的。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铁杵如此,顽石也一样,一磨一滴,其科学道理是相似的。水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持之以恒,完全可以做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来。古人曰:“水非石之钻,渐靡使之然也。”这里的“靡”,即磨损的意思。
③空泡说。水滴从空中落下来,受到内聚力、分子吸引力、摩擦力和空气动力等多种力量的综合作用,形状会发生许多变化,最后成为倒扣的碗形。水滴着地时,犹如一只倒扣的“小碗”趴在地上,“小碗”内的空气就成了一个空泡,空泡被挤压破碎,产生很大的爆发力,使石块受到巨大冲击。用每秒1500张图像的高速摄影可以清晰地看到水滴着地时的情景,由于水滴中心附近的局部流速相当高,流速高的地方压力变低,这里也会产生空泡。与此同时。水滴中还存在局部的高压区。由于那里压力大,使得空泡无法存在而爆裂。其高压有时可高达10万个大气压。在这种超高压的作用下,水滴石穿也就不足为怪了。
④溶解说。由于空气中含有0.03%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易溶于水而生成碳酸,所以水滴实际上是具有弱酸性的碳酸溶液。当这种水滴落到石灰石、大理石这一类石块上时,碳酸就会与石块中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可溶性碳酸氢钙。使石块局部缓慢溶解并流失。在石灰岩地质地貌地带,有许多景色绮丽的溶洞,就是由流水雕琢出来的。可溶性碳酸氢钙在受热或压力骤然变小时,又会发生分解,生成碳酸钙并重新沉积下来,形成钟乳石、石笋和石柱,使溶洞的景色锦上添花。
⑤酸雨说。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燃烧时会产生许多硫氧化合物(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它们在大气中飘逸,成为水蒸气凝聚的中心,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形成酸雨(包括酸雪、酸雾、酸露等所有酸性降雨形式)降落下来。酸雨的酸性很强,pH值小于5.6,所以有很强的腐蚀性,别说石块,就是钢铁也要“咬”得千疮百孔。而今,由于工业、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化石燃料燃烧得越来越多,为酸雨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原料。酸雨已成为蔓延于世界的一大环境祸害。在酸雨的腐蚀作用下,再坚硬的顽石也得“低头”,乖乖地任其剥落侵蚀了。
14.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照“空泡说”,“滴水穿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④和⑤段画线句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从“滴水穿石”这一自然现象中,你能有什么启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1题。(8分)
花开的声音
去看桃花的那天,我的心情很坏。满以为进入一个花团锦簇的“市”外桃源会给我的心灵一丝安慰,然而这里的桃花比我想象中的盛景暗淡了许多,直到我爬上山顶,内心依旧难以逃脱那种忧伤的侵袭。看着山下泛着淡白的桃花和远处灰蒙蒙的天空。我似乎有一种倍受欺骗的感觉。
至少那位美丽的小女孩出现以前我的心情一直如此。
那小女孩是什么时候到山顶的,我没有在意。直到那女孩甜甜的声音出现在我的耳畔,我才对她有了感觉。
“妈妈,到哪儿了?”她的声音美丽动听,就像鸟鸣那样清脆悦耳。
“孩子,你走到山顶啦!你现在站在高高的山顶上。”妈妈的声音轻柔而充满爱抚。
那小女孩听了妈妈的话,兴奋得跳起来拍着手。
我这才发现她双目失明,我的心不禁有种被针扎的感觉。
多么可爱的小女孩!她穿着一件粉红粉红的连衣裙,头上扎着两条羊角小辫,随着她兴奋的欢呼,那小辫子在肩上一起一落,就像春风里两只美丽的小燕子跳跃于花间。她的脸也是粉红的,这使她更像一株亭亭玉立的桃花了。我出神地盯着这位可爱的女孩,心中不觉慨叹起命运来——也许命运之神本身就是残缺的吧,再美丽的东西都会留下永恒的缺陷。
“妈妈,这里有好多好多的桃树,有大片大片的桃花,是吗?”那小女孩高兴地问妈妈。从她兴奋的话语中,我似乎感觉到了她心中那片美丽的桃林。
“是的,孩子。”妈妈轻抚着孩子的头。
“啊!让我听听——哟,好多的花在开哟!妈妈,你听,到处都是花开的声音!这声音好美,好关,它轻轻的,柔柔的……”那小女孩真像一位陶醉在梦境中的诗人。
看见她沉浸在这美好的诗意中,我不禁泪水涟涟了。我真想告诉她——这山顶根本没有成片的桃树,也没有繁茂的桃花。但是,我没有勇气也不愿去打破她心中那方完美的世界!
小女孩的妈妈是爱她的孩子的。她轻轻地搂着自己的女儿说:“是的,孩子。这里好多好多的桃花正在开放,还有许多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
小女孩的微笑更加灿烂了。
我的心情一下子喜悦了起来,当我再看这满山稀疏的桃花时,我发现它一下子变得鲜艳多姿了。
18.作者的感情波动是本文的行文线索,作者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你认为这样行文有什么好处?(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再美丽的东西都会留下永恒的缺陷”饱含哲理,你能举一个例子谈谈你的看法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本来山坡上桃花稀疏,而妈妈却说:“是的,孩子。这里好多好多的桃花正在开放,还有许多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你怎样评价母亲的这种欺骗行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啊!让我听听——哟,好多的花在开哟!妈妈,你听,到处都是花开的声音!这声音好美,好美,它轻轻的,柔柔的……”这是小女孩的呢喃,也是小诗人的诗语,犹如来自天堂的声音。请发挥想象,试描写一下小姑娘在梦境中陶醉的神态。(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2—25题。(10分)
凭吊陈胜王
二月河
①中国的整部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农民造反的历史,但若细论,真正成功了的农民领袖。独独的单一的,只有一个朱元璋。只有一个,连“寥若晨星”也算不上,“屈指可数”也不必屈。李自成是进了北京,差一点就“坐天下”。一个多月吧,稀里哗啦垮了下来;还有一个洪秀全,也是“差不多”的了,败得比李自成慢一点,也还是败了。
②输了就是贼,这没有说的,闯王叫“流寇”,太平天国叫“长毛贼”。这事也是有个例外,那就是千古道义英雄——陈胜,败了死了,史上称王,司马迁写《史记》,将他列入“世家”,是照“王”的规格列述撰评的。
③他的王陵高高地矗在周口芒砀山怀中。石头山里沟壑纵横,中间他的墓封土高耸,有点像从地下冒出的笔头指着天穹。他要在天上写点什么呢?不晓得。
④我管芒砀山叫“汉域”,因为就我的见识所及,哪块地方的汉墓和汉代遗迹都没有这里这般集中这样完整,如此的汉风神韵。陈胜不能算“汉”朝人,他生活在秦朝末年,他是秦帝国一个大大的叛逆。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他是楚国亡国劫后余生的一粒火种,烧灭了秦,自己也燃尽了。这个强大得让我们今人无法思议的帝国被这粒火种烧成一片废墟。废墟上又重生出“汉”——既是王朝,也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主要构成民族的称谓。从这个意义上说,陈胜的陵墓设在汉域里那是天意吧!
⑤就陈胜而言,出身是地地道道的“贫农”,给人当长工的赤贫。但我心里尚有一份狐疑:他应该是从楚国亡命流徙避祸的家庭里出来的,“陈胜,字涉”——司马公明明白白这么写,真的是蜗居山野的耕夫家庭,累世为人奴役的最底层人,有姓名,还会有字?没有仔细考证过这个学问:当时这个阶层有没有这个习惯?再说,在地头上歇息,他会突然冒出一句“苟富贵,勿相忘”的话,这是有点知识才会说的。人家反驳“要是种地,哪来的富贵”,他更是出语惊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就算是经过了文言修饰,就这个言语去琢磨,他似乎家庭背景不简单。
⑥秦帝国亡就亡在太相信武力,太过分地迷信手中的政权。它在灭亡六国的同时,残酷的兼并战争也撒下了极度仇恨的种子,当时就有口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陈胜的故乡不知是否楚域,但陈胜揭竿,口号就是“大楚兴,陈胜王”,这其中似有着很强的思维联系:他受过这种教育,虽然未必有文凭,但他有这个知识,逼得没办法造反时就用上了。朋友吴广,有点像是他的“政委”,《史记》里说他“素得人望”似是透露了这个搭档关系。他们两个一结合,“一样是死,为国而死吧”!——这个口号没有丁点私意,堂皇光明揭竿起义,就这份心胸,水平很高的。
⑦陈胜起义了,天下随从,到处都是他的旗号。有人说他的失败是因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我觉得也许有一点,但又不全是。心胸志气我以为他是够了,但他器量小了些。他当王,自然宫室娇娃尾从如云,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昔年和他一块种地的穷朋友来看他,不过夸了几句“好大的房子呀!”“真气派呀!”“啧啧……”之类的话,本来一笑置之资助几个小钱打发回去也就是了,他却把人家给杀了!这就很恶劣,他自己“富贵”但“忘”了当时的话。这也许是身边那些马屁虫的撩拨,但他是王,是杀人主体。
⑧再就是,他的警卫部队似乎也不行,打了败仗,怎么没人跟着保护他?这也许是他过于刚毅,不晓得体恤战士的原因。实践证明,陈胜的“领导能力”是很有问题的,结果他被司机——庄贾给杀了,看这名字有点像做生意的,他把陈胜送了无常,车夫因此名气传于百代,陈胜是窝囊死了。
⑨陈胜的墓在芒砀山,笔尖一样永远指着天,他想写什么真的不知道。
22.作者主要写陈胜,为什么开始时却先写了朱元璋、李白成、洪秀全这三个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作者通过凭吊陈胜王,对历史上的陈胜作出了怎样的大胆质疑?(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本文作者认为陈胜有哪些问题?(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简要谈谈你阅读本文后的感想。(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50分)
题目:_____________改变了我的生活
要求:(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2)选择你最熟悉、体悟最深、最能出新的素材来写,要有真情实感;(3)除诗歌、戏剧外,文章体裁不限;(4)不少于600字。
(命题人:江苏省涟水县郑梁梅中学 孙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