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深挚感人的演讲拨动了听众的情感之弦,让他们于潜移默化中受到精神的洗礼。
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左拉是与莫泊桑同时代的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倡导者。左拉与莫泊桑交往甚密,他在得知莫泊桑英年早逝的消息后,于1893年7月6日在莫泊桑葬礼上发表演说。他用千余字为莫泊桑弹奏了一首葬礼赞曲,更用自己的真情打动了在场的所有听众。
衷情致意,拨动情弦
文章开篇“以法兰西文学的名义”。以“战友、兄长、朋友”的身份,向莫泊桑“致以崇高的敬意”。这显示出二者非常亲密的关系。这一方面是事实——左拉与莫泊桑都有拉丁血统,都属于正派的文学伟人的家族,都属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两人过从甚密;另一方面,作者藉此将自己炽烈的痛惜之情和深切的缅怀之情和盘托出。为演讲的展开奠定强有力的抒情基调,拨动听众的情感之弦。
深情回忆,激起共鸣
作者回忆了初识时候的莫泊桑:“眼睛明亮”即外貌,“含笑”“沉默不语”即神态,“谦恭”“洗耳恭听”即品质,“老半天才斗胆插上片言只语”即动作,“开朗”“坦率”“朝气”即性格特征。“棒小伙子”“健康的气息”即身体状况。
继而,作者回忆了莫泊桑的成名经过及其杰出的文学成就。《羊脂球》是莫泊桑的处女作,它“满含柔情、讥讽和勇气”“完美无缺”,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作品”,它让莫泊桑“跻身于大师的行列”。紧接着,作者以“高产,稳产”“源源而出”“无限的丰富多彩”来描摹莫泊桑创作的数量之多;以“炉火纯青”“令我惊叹”“无不精湛绝妙,令人叹为观止”来形容其艺术水平之高;用“小小的喜剧”“完整的戏剧”“生活的窗口”等比喻来表明莫泊桑的作品揭开了生活的矛盾,收到了使人“笑或是哭”的效果。
如此一个富有才气的年轻作家,却不幸永远离开了我们!在这里,演讲者把富有生命朝气的过去和已成历史永恒的现在两相对照,愈发衬托出对逝者的深切痛惜,也激起了读者对英年早逝的莫泊桑的惋惜之情。
纵情评议,共沐荣辉
作者把莫泊桑的作品比作“清澈的美的源泉”,而读者对它的欣赏仿佛是“在清泉中开怀畅饮”。“我爱莫泊桑”,是因为他属于“正派的文学伟人的家族”,这是褒;同时认为复杂派、玄妙派和晦涩派是“堕落”,是“离经叛道”,这是贬。在强烈的褒贬对比中,文章展开了对莫泊桑作品的评价。左拉以“面包”为喻,说明人们需要的是“面包”,因为它是既有营养,又永不会厌腻的日常必吃的东西,表明以莫泊桑为代表的“纯朴派和明晰派”的作品具有永恒的生命力,这也正是莫泊桑“更牢固、最坚实的光荣”原因之所在。
左拉通过对比,肯定莫泊桑在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那些“规模庞大的系列作品”,能够流传后世的不过是“寥寥几页”,而莫泊桑一篇三百行的小说,却成为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的读本,它是“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其寓言或故事则交口相传。
左拉用抒情诗一般的语句,赋予莫泊桑和他的文学创作极高的评价。演讲中使用了许多强有力的、无可置疑的语气,这些语气和炽烈的情感一起,汇成一道闪亮的光彩,萦绕在会场周围。听众沐浴在莫泊桑的荣辉里,潜移默化地受到精神的洗礼。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正是因为左拉对莫泊桑英年早逝感到无限悲痛,才促使他用千余字,以极流畅、热烈的旋律,为法国的“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弹奏了一首感人肺腑的葬礼礼赞曲!
课文背后的故事:
1879年,以左拉为首的六位作家在梅塘别墅聚会时,左拉提议各人写一篇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中短篇小说。不久,左拉写了《磨坊之役》,于斯曼写了《背上背包》,莫泊桑写了《羊脂球》,其余三人也各交一篇。这六篇小说于1880年交给沙邦节书店出版,题为《梅塘之夜》。莫泊桑的《羊脂球》立即受到文学批评家和读者的赞赏,被推为六篇之中最好的一篇。
《羊脂球》描绘了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有一辆法国马车在离开敌战区时,被一名普鲁士军官扣留。军官一定要车上一个绰号叫“羊脂球”的妓女陪他过夜,否则马车就不能通过。羊脂球出于爱国心断然拒绝,可是和她同车的有身份的乘客为了各自私利,逼她为了大家牺牲自己,羊脂球出于无奈而作了让步。可当第二天早上马车出发时,那些昨天还苦苦哀求的乘客们却突然换了一副嘴脸,个个疏远她,不屑再与她讲话。莫泊桑的这则故事以羊脂球的悲惨遭遇反衬了那些丑恶肮脏的灵魂,他们虚伪的面具下隐藏的都是腐朽的内脏和污秽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