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3176

  

天堂电影

◇ 天 籁

  电影《拉贝日记》于2009年4月29日公映。随着电影的全线上映,中国的观众免不了要承受影片所呈现的残忍事实所带来的伤痛。
  《拉贝日记》的镜头对准了一个人物,他就是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建立国际安全区,拯救了25万普通中国百姓的德国人约翰·拉贝。电影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使观众感同身受。
  《拉贝日记》并没有急着去表达观点,而是首先描述了国际安全区从动议到收场的完整脉络。面对这样一个把大爱倾注在一群与自己并无太多瓜葛的弱者身上的外国人,我们没办法不想起救犹太人于水火之中的辛德勒,没办法不想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白求恩。难得的是,表现这样一段沉重的历史,《拉贝日记》做到了行云流水,举重若轻。
  《拉贝日记》在德国上映时引起强烈反响,人们惊讶于通过拉贝知道了历史上有南京大屠杀这一惨绝人寰的事件一《拉贝日记》实现了它最本真的愿望。在世界电影潮流倾向于注重表现人性和进行历史反思时,曾拯救过数十万生命的拉贝,被再次用来拯救现代人所具备的共同病症——麻木与遗忘。
  《拉贝日记》带有传记片色彩,但在故事性和细节营造上,通过一些好莱坞式的表达方式。塑造出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丰满的人物形象。因此,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高大全的、被偶像化的拉贝,而是一个有着诸如脆弱、躲避等人性弱点的拉贝。但是,在各国大使和媒体就要乘船回到南京,在日军要摧毁安全区的危急时刻,拉贝带领同事站在了日军的枪口前面,影片用这紧张的一幕将拉贝定格为正义的化身,其英雄形象也焕然而生。
  
  当然,电影不是历史教科书,电影有自己的独特语汇。最上乘的做法是:用电影的方式忠于历史。《拉贝日记》做到了这一点,在大关节处准确还原,在小枝节上添加趣味。既给普遍存在历史盲点的国人补上沉重的一课,又决无展示血腥画面挑战观众生理极限的霸蛮。德国导演加仑伯格拥有极高的心灵自由度。游刃有余地讲述了那段往事。像史学家一样思考,像小说家一样叙事,《拉贝日记》用生动的故事、流畅的影象再次发现了一段中国人自以为很了解、实际上很模糊的70年前的痛史。
  《拉贝日记》是一部有关纪念的电影,它最重要的使命是唤起更多人对那段悲剧的关注,纪念在大屠杀中死去的同胞,纪念那些曾经在艰难时刻帮助过我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