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挂是一种情感的交织,牵挂是一种心灵的维系,牵挂是一份浓郁的思念。
名家篇
品味牵挂
◎ 李汉刚
牵挂,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深深惦记,是联结亲情、联结友情、联结爱情的纽带。牵挂是一份亲情,一缕相思,一种幸福。
牵挂,是一种生命形态,是所有人都要寻找、都会珍爱的精神场所和心理磁场。鉴别感情深浅的最好方法是看牵挂的长短。“孔雀东南飞”的美丽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千古绝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欢离合,“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的妙句佳章,都描述着因牵挂终致面容渐消瘦,甚至付出生命的故事,留给我们一份至真至诚的悲凉的美丽。
牵挂,是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是一句依依惜别的殷殷祝福。父母对子女的牵挂,就像一片云,随着天空中的飞鸟四处飘荡,穿越千山万水,萦绕在子女心头;兄弟姐妹之间的牵挂,有如山间小溪,清澈透明,只要青山不老,它就会淙淙流淌不息,唱一路欢歌,激一路浪花;夫妻之间的牵挂却似一首婉约的词,缠绵幽远,相思常使泪沾巾;还有朋友之间那份不含有血缘关系、不掺杂私心杂念的牵挂,常能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和勇气。
牵挂,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珍贵的情感。它没有虚伪的杂质,也没有功利的色彩。牵挂,是慷慨的给予与无私的奉献,是深深的祝福和默默的祈祷。牵挂,不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细节与作为。买一粒药丸,挤一点牙膏,是牵挂的表现;问一声“早上好”,道一声“晚安”,是牵挂的表达;一张贺卡、一封家书、一个电话、一句留言,是牵挂的体现。
牵挂是灵魂絮语,是心灵对话。
学生篇
牵 挂
◎ 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初二(1)班 王一苇
爸爸去国外出差了,好像要去挺久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我心里想。突然就有点挂念爸爸。
以前,爸爸给我发短信,向来都是很简短的。比如妈妈让他下班了在回家路上带点什么菜,“好”。比如跟他商量什么事情然后我又耍赖的时候,“悉听尊便”。又比如跟他吵架了,短信里面接着连番轰炸,他半天不说话,过了一会儿突然冒出一句:“领教。”然后我就不懂了:“领教什么?”“你的话语风格。”……
现在呢,事情好像反了过来,我和妈妈怕打扰爸爸在外面工作,于是便尽量不跟他联系,想着什么事等爸爸回来再商量。没想到他倒勤快了起来,每天来几句:“天冷了啊!加衣服加衣服!!”“王一苇在家听不听话啊,就不能让大人少操心一点?”“早上起早一点啊,不要老是慌慌张张的,注意安全”……絮絮叨叨尽是让我如何好好学习,如何不跟妈妈闹矛盾,如何让妈妈上班路上注意安全,然后看我和妈妈老是不回,就打电话来:“收到我的短信没?”
“嗯,收到了,你话好多啊。”
“怎么跟爸爸说话的,收到了怎么不回?我说的你能做到么?”
“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啰嗦啊,婆婆妈妈、唠唠叨叨的。”
那边就停了好一会儿。“……我知道是有点啰嗦……但是我跟你说啊,我看了南京的天气,最近一直在降温,一定要多穿衣服!听到没有?”
我怕他又继续唠叨,赶快把话筒递给妈妈:“你跟他说你跟他说,我的天啊,要烦死我了。”
结果第二天短信依然一条接一条,我一条一条耐心地打开、又删除,直到最后一条,看得我后悔了:“我知道你嫌烦,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到了外面就惦记你们两个,所以像你说的那样很啰嗦。但是爸爸还是希望你不要嫌烦,让妈妈也一样,注意自己的身体,好不好?我在这里也很好,不用担心。”
看着这条短信,觉得自己没心没肺的,爸爸的要求只是这么低,自己都不能做到。爸爸的快乐,不过是希望看到我和妈妈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这都不能满足他吗?
于是我开始逐条逐条,耐着性子回复爸爸的短信:“好”“我知道的”“我明白了”“你早点回来”“在外面一定要注意安全”……而短信长短的规律,也随着爸爸回来日子的慢慢缩短而渐渐变回原本的样子,依旧是我和妈妈啰啰嗦嗦繁繁琐琐,而爸爸,依旧是好脾气地包容我的任性和散漫。
我明白,这个规律,总是随着和父母之间的距离而变化的,离得越远,就总是会为对方考虑得更多更细致,就像恨不得自己就在他身边代他去做一样;离得近了,反而因为距离的缩短而羞于表达,把关爱付诸行动,为爱的人,坚守温暖。
这个规律,这个任何人都有权利拥有的规律,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牵挂”吧。
作文圆桌
牵挂与思念
◎ 崔 静
有一次和朋友聊天,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在家的时候,我们都很反感父母的絮叨,而一旦真的离开家去外地求学、工作,父母的絮叨反而变得亲切起来。离开家乡才知道家乡的美好和温暖,也许正是距离才使我们意识到心灵深处真正的需要。因为距离使我们无法像以往一样,及时了解家人、友人的现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牵挂与思念。
正如《品味牵挂》中所说的:“牵挂,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深深惦记,是联结亲情、联结友情、联结爱情的纽带。”牵挂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父母对远在外地求学的孩子的想念和不放心,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它是友人之间的依依不舍之情,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它是情人之间爱情的见证,是“思君使人老,岁月忽已晚”;它也是身在异乡的游子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而在王一苇小作者的笔下,“牵挂”则主要表现为父亲对自己和母亲的惦念。亲情是人世间最重要的感情,是维系一个家庭的纽带。小作者能从这个角度切入,抒写自己身边的感情故事,真实而感人。
真正的感情,不管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是实实在在而非虚无飘渺的,是默默无闻而非轰轰烈烈的,它们更多表现为生活中常被我们忽视的琐碎细节。于是,李汉刚这样写道:“买一粒药丸,挤一点牙膏,是牵挂的表现;问一声‘早上好’,道一声‘晚安’,是牵挂的表达;一张贺卡、一封家书、一个电话、一句留言,是牵挂的体现。” 王一苇也从生活的细节着手,表现出父亲的牵挂。父亲在家时短信总是那么简短,可是当他身在国外出差时却突然变得“婆婆妈妈”起来。正是距离让父亲发生了变化:距离使父亲不能及时掌握家里的情况,不能随时关心“我”和妈妈,于是很多平时亲力亲为的事都只能通过短信来了解,对亲人的牵挂与思念已然超越了一切。这说明,父亲平日的少言寡语并非代表漠视,只是囿于角色而羞于表达,是“把关爱付诸行动,为爱的人,坚守温暖”。小作者发现了“距离”的奥秘,以短信长短的变化为切入点来表现父亲对家人的关爱,感受细腻而真实。
“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都做有心人,去体味生活的美好,关注生命中的爱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