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3076

[ 吴允江 文选 ]   

古诗歌中的“梅”意象

◇ 吴允江

  梅花以其婆娑美丽的姿态、黯然销魂的香味、傲雪绽放的性格和临寒不屈的意志,受到历代文人的赞美,成为古诗歌中常见的审美意象。
  以梅喻人格
  梅花经受严寒的考验,凌雪怒放,冰肌玉骨,与人们倡导的不屈的精神相吻合,成为超拔脱俗、高洁孤傲的化身。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雪是高洁的,但梅花除了具有雪一般的高洁外,还有雪所不具有的暗香。这梅花不仅凌寒呈艳,而且在严寒中播送出暗香。诗歌表达了诗人坚强不屈、超拔脱俗的志趣。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诗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幽独超逸。诗歌抒写了诗人高尚的情趣,表示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以梅抒乡情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有过密切关系的人、物、事相联系,故乡在思乡者脑海中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和画面。这窗前的寒梅已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是思乡之情的凝聚物。《荆州记》载,南朝诗人陆机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显然诗人暗用了这一典故。虽然家不可归,但他多么希望也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的亲人啊!诗句情韵醇厚,含悠然不尽之意,令人遐想。
  以梅寓身世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李商隐《忆梅》)
  为什么要怨恨寒梅呢?在诗人看来,寒梅虽春前开放,但在春回大地的时候,它却凋谢了,不免有些遗憾,这种遗憾继而转化成怨恨,使诗别有一番含义。诗人因受“牛李党争”的影响,遭到排挤,一生困顿失意,最后潦倒至死。他满身有“寒梅的奇香”,却赶不上美丽的春色,成为被人遗弃的“去年花”。不难看出,“寒梅”正是诗人人生的缩影,是一种自况。
  以梅叹国恨
  古往今来,国家兴亡,民族荣辱,百姓悲欢,最能牵动诗人的情思。梅也成为抒发伤感之情的载体。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刘因《观梅有感》)
  前两句以东风把战场上的灰尘吹落暗喻南宋已被元军消灭,战争已停息。此时诗人想到了曾隐居西湖的林逋,实际上是怀念南宋朝廷。后两句写诗人想象南宋灭亡后江南百姓的不幸遭遇。江南当年的繁华景象早已不在,百姓的生活更加困苦,诗人再也没有闲情逸致欣赏梅花了。诗以梅为载体,抒发了对江南的怀念和对南宋的悼念之情。
  以梅代称美人
  梅花形极美,香极幽,恰似兰心惠质的美人,有“冰雪美人”之称。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苏轼《定风波 红梅》)
  用拟人手法,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梅花生就冰清玉洁之姿,怎合姹紫嫣红之群?所以“乔装改扮”,尽显美姿神韵。
  以梅表隐逸闲适之情
  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便寄情于山林风物,渴望清净无争的生活,梅花也便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特别是到了宋代及以后,受“梅妻鹤子”的 林逋的影响,梅花也成了“隐君子”。
  “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张可久《越调·天净沙·鲁卿庵中》)
  诗人将我们带入渺无人迹的深幽境地,但秋高气爽,何来“探梅”之说?其实这“梅”便是如梅之高洁隐士——鲁卿。以梅比隐者,隐者亦是梅。

古诗歌中的“梅”意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