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3070

[ 王海燕 文选 ]   

中考“咏物诗”类试题解析

◇ 王海燕

  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代诗人在自然中得到启迪,并把自己的感情融注于自然景物,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歌。
  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其类型主要有两种:一是“托物言志”型,其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时寄托了一定的感情;二是“借物抒情”型,即作者或流露出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蕴生活的哲理,或表现自己的生活情趣。
  咏物诗有如下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应考指南】
  咏物诗赏析是中考试题中常见的一种诗歌考查类型,试题设置基本锁定在积累、感悟、运用、欣赏的范围内。在题型设置上,不少考区已开始由客观题转向主观题,如鼓励创新、弘扬个性的开放题,这一点应引起注意。
  回答咏物诗赏析类试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住所咏之物的主要特征
  首先,要抓住所咏之物的主要特征,思考这些特征可以和哪些品质、精神联系起来,明确其比喻或象征意义。比如松与竹都是常青的植物,都有耐寒的品性,都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顽强而茁壮地生存下来。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岑参《范公丛竹歌并序》云“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描述了松与竹的最大特点,这使其成为坚贞不屈的品格、傲然直立的形象、刚正不阿的品格等的象征。
  二、体悟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诗中所托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时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然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世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咏物诗讲究“不即不离”,即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描摹上,又要契合所咏之物;既要基于物,又要高于物。对这类诗词的鉴赏重点是要体会作者“言在诗外”的情感,在赏析时应细加领悟。
  三、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托物言志,在具体描写上经常用到拟人、比喻、双关、借代等修辞手法。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类咏物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描述,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整体构思上,咏物诗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陆龟蒙《白莲》:“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还应有恨无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即用“月晓风清”的背景,写出白莲独特的气质、神韵。
  
   【阅读演练1】
  题竹石画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竹石图上的题画诗,配合画的意境而写成。作者以物喻人,看似写竹,实则写人。经过“千磨万击”的锤炼,筋骨坚硬的翠竹在四面狂风中,挺拔屹立,坚定不移。不难想象,在本诗的映衬下,那幅静止的《竹石图》已充满生命力。读这首诗,仿佛不向恶劣环境屈服,不被艰难痛苦吓倒,积极进取、刚毅正直的诗人,如“竹”一般立在读者面前。人们今天引用这首诗,多是比喻“咬定青山”“立根破岩”的坚定立场。
   考点预测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诗人在本诗中究竟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读罢这首诗,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竹形象便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阅读演练2】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梅由淡墨画成,外表虽并不娇艳,但具有高洁端庄、幽静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考点预测
  如何理解“朵朵花开淡墨痕” 这一名句呢?
  古人写诗,注重炼字。一个“淡”字既道出画梅花的技法,又刻画出梅花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的风骨,令人耳目一新。诗人画笔之下的梅花不需要有美丽的颜色,只要能长久留住清香之气就足够了。这同诗人自己不畏权贵、蔑视功名利禄的高洁情怀是如此一致!
  
  【阅读演练3】
  海棠
  [北宋]苏轼
  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歌赏析
  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诗人首先刻画微风中的海棠,着意表现海棠的色彩,接着描写月下海棠的清香。可是“香雾空蒙月转廊”,明月照不到海棠花,海棠花只能在孤寂黑暗的夜幕里,独自散发幽香。显然,此时的海棠花就如同诗人自己,有才能、有理想,却得不到重用,真是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三、四两句诗人又以花喻己,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正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显然,海棠其实就是诗人自己,海棠的遭遇就是诗人的遭遇。但诗人并不因此而颓唐萎靡,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他豁达、洒脱的胸襟。
   考点预测
  苏轼《海棠》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两句抒情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鉴赏咏物诗,一般按照“所咏物的特点——作者的情感——表现手法”这一流程进行,因此,首先要弄清诗中物象的特点(包括外在特点和内在品质)。本诗前两句“嫋嫋”写出海棠婀娜的情态,“崇光”写出了海棠外形的光彩明艳,“香雾”写出了海棠香气袭人,至于“东风”“空蒙”“月转廊”点明了海棠所处的环境是在东风月色中。后两句的“花睡去”“红妆”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虚写海棠的神态。“恐”“照”写出了作者对海棠的喜爱、珍惜。
  
  【真题回放】
  1. (2010年杭州市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①。
  【注】:①“销”同“消”。
  (1)对于“一树寒梅白玉条”中的“白玉条”三字,有人说不恰当,不符合梅花呈朵状的形态特征。试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这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010年东营市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梅花
  陈 亮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①,东君②正主张。
  【注】:① 三弄:指笛曲名“梅花三弄”。古有笛曲谢梅花之说。② 东君:司春之神。
  (1)诗中梅花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010年温州市卷)古诗文阅读。
  新 凉
  [南宋]徐玑①
  水满田畴②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
  【注】:① 徐玑:南宋时温州诗人,“永嘉四灵”之一。② 田畴:田地,田野。
  (1)本诗描绘了黄莺在初秋微凉的天气中自由翻飞、________的景象。
  (2)“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间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1)“白玉条”是恰当的,因为这样更能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颔联相呼应。
  (2)这两句是写诗人的观察发现。远望寒梅,似雪非雪,迷离恍惚;定睛细看,溪畔桥边,寒梅近水,迎风怒放。诗人的感受和发现既凸现了探索寻觅的惊喜,也烘托出早梅似玉如雪、凌寒独放的风姿。
  2.(1)清瘦明丽,敢为花先,传报春信,傲雪凌霜。(2)寄寓了对梅花高洁、坚韧品格的由衷赞美之情和让梅花及其品格永留世间的愿望。
  3.(1)欢快鸣叫(2)诗人借黄莺来表达自己对新凉到来的欣喜和惬意的心情。

中考“咏物诗”类试题解析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