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多收了三五斗》:20世纪30年代初期江南农村谷贱伤农、丰收反而成灾的写真
叶圣陶先生在《随便谈谈我的写小说》一文中写道:“写了一节要重复诵读三四遍,多到十几遍,其实也不过增减几个字或者一两句而已。”正因为作者对作品语言的推敲和修改如此重视,他的小说语言才能以朴素纯净见称,呈现出朴实隽永的艺术格调。《多收了三五斗》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作。
言简意丰。旧毡帽朋友听到“糙米五块,谷三块”的回答后,作者只用了一个独词惊叹句“什么!”旧毡帽朋友大清早摇船出来,气也不透一口便占卜命运,满以为多收了三五斗,能“透一透气……哪里知道临到最后的占卜,却得到比往年更坏的课兆”。旧毡帽朋友美好的希望瞬间破灭。当又一批旧毡帽朋友听到“只有五块钱”的米价时,作者仍然只用了一个独词惊叹句“什么!”由于天灾人祸,多收三五斗这样的好年景对旧毡帽朋友来说非常难得,但等待他们的依然是痛苦和不幸。这两处“什么”就像特写镜头,闪回叠映,前后勾连,传达的是旧毡帽朋友一系列突发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作者在这里用墨极为俭省,表意却极为丰富。
被迫贱价粜米后,作者只以简单的一句话叙述了粜米的过程:“在米质好和坏的辩论之中,在斛子浅和满的争持之下,结果船埠头的敞口船真个敞口朝天了。”相较之前粜米的对话,这里可谓惜墨如金,但仔细探究可以发现,这干净利落的文字表现了米行先生对旧毡帽朋友的层层盘剥:第一步是压低收购价格,逼迫旧毡帽朋友贱价粜米;第二步是在鉴定米质的过程中不断刁难;第三步是在称量时无情克扣。米行先生对旧毡帽朋友的剥削无所不用其极,旧毡帽朋友所遭受的剥削没有止境。作者只用简笔信手写来,就将如此丰富的内容逐渐展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叹服。
言近旨远。旧毡帽朋友多收了三五斗,却落得比往年更悲惨的结局,原因是什么?想必每一个读者都会在心中浮起这个疑问。小说没有明言,但在看似简单平常的对话中潜藏着谜底。旧毡帽朋友愤激地说“还是不要粜的好……”,招来的是米行先生“嗤”的冷笑和“各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的恐吓。身受地租、债务等等重压的旧毡帽朋友继而又想把米“摇到范墓去粜”,再次招来米行先生“嗤”的冷笑和“同行公议”的警告。旧毡帽中也有人驳议:“到范墓要过两个局子,知道他们捐我们多少钱?”走投无路的旧毡帽朋友苦苦哀求终至无果,不得不被迫贱价粜米。他们要求把中央银行的钞票换成中国银行的,遭到了米行先生的威吓:“你们不要,可是要想吃官司?”作者用浅易直白的语言描写了他们之间的对话,由此不仅刻画了旧毡帽朋友在重重压迫下希望破灭的痛苦情状和悲凉心理,刻画了米行先生冷酷、蛮横的嘴脸,而且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揭示了“丰收成灾”的真正原因:洋米、洋面大量倾销,遍布各地的“局子”,封建地主的地租、高利贷,国民党政府转嫁货币贬值危机等等。粜米对话表现了“多收了三五斗”的旧毡帽朋友只能接受更加无奈的现实,表现了作家对他们真挚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的愤恨。小说的结尾说“同样的故事……真是平常又平常”,用词简单而不加雕琢,却从广度和深度上增强了故事的典型性和普遍性,使文章蕴藏着深远的意义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篇小说语言朴素纯净,不枝不蔓,寓意深广,这与叶圣陶先生的艺术主张是分不开的。他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提倡“文学为人生”的文学观,认为简洁就是美,用笔极为俭省,不追求辞藻的堆砌。阅读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这些妙处,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
课文背后的故事:
叶圣陶先生认为提高写作质量,“必得把文字琢磨得停停当当,端端正正,拿出去才能算是表达了我的意见。因此,我们在写作中都应当斟酌尽善,做到再不能更动一个字,决不能出门不认货”。叶圣陶先生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反映着社会现实和真实的人性。他说:“情感如同忽明忽暗的灯火,但是记述却因为这灯火而引人注目。”知名作家赵景深盛赞叶圣陶先生是写作界的异数,拥有着杰出且惊人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