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3065

[ 王修忠 文选 ]   

从“习辞者”到“圣人”

◇ 王修忠

  八年级《晏子使楚》:智者晏子,机智善辩,出使楚国,不卑不亢,有理有节,巧用譬喻,维护尊严
  
  晏婴,一个身高不满五尺、形貌丑陋的男人,却是中国历史上可与管仲、孔明相提并论的响当当的人物。司马迁称他是 “不辱使命,雄辩四方”的旷世奇才,孔子也赞美他是 “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的正人君子。世人对他更是顶礼膜拜,搜集他的言行编辑成《晏子春秋》一书,流传甚广。《晏子使楚》是晏子故事中的名篇,从中我们可以一睹他政治家、外交家的风采。
  文章开头,楚王对身边的人说:“晏婴,齐之习辞者也。”可见楚王对晏婴有所了解,知道他是一个“习辞者”,即擅长辞令的人。但楚王以为晏子只是卖弄口舌的说客,便直呼其名“晏婴”,其中的藐视之意不言而喻。但是到了文章末尾,楚王对晏子说“圣人非所与熙也”,可见其态度的极大变化。在古代,“圣人”是指才德极高的人,这是楚王充分认识到晏子的才识胆略之后,对他发自内心的赞美。是什么原因使楚王对晏子如此折服呢?
  一、晏子之“智”
  楚王为刁难晏子,设了一个蓄谋已久、处心积虑的“局”。早在楚王听说晏子“今方来”的时候,他就对身边人说“吾欲辱之”,可见其早有谋划,而且经过精心排练,以确保万无一失。而面对这样精心设计的“局”,晏子只用了一句话就将其击破,高下不言自明。实际上,从写作手法上看,前面详写晏子使楚前楚国君臣的精心准备,正是为了与后面晏子的轻松应对作对比,以衬托晏子的智慧。
  二、晏子之“辞”
  晏子的擅长辞令,在文中着墨并不多,只一句话而已。面对楚王的栽赃陷害,当面羞辱,晏子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反驳。先列举事实:“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原因是什么呢?“水土异也。”同样,“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原因是什么呢?这就顺理成章地推出,是“楚之水土使民善盗”。晏子就其转化的条件都是“水土异也”这一点进行类比,十分高明巧妙,一语轻点,便化被动为主动,晏之“习辞”可见一斑。从表达看,“得无”“耶”等词的运用,又使语气变得委婉,不致过分激怒楚王。寓刚于柔、柔中带刚,晏子高超的语言技巧和敏捷的思维个性表现无遗。
  三、晏子之“礼”
  作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家,晏子深知“礼”的重要。他把礼看作是治国的根本,统治百姓的工具。他明白,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当回答楚王挑衅性的问话时,他也是“避席”以对,显示其庄重的态度。说话时自称“婴”,并注意说话的语气,作为一名外交使节,不失礼于人也是必备技能。
  四、晏子之“德”
  有人心里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晏子使楚,处处受到刁难和羞辱,他为什么能忍受这些呢?这是因为他心中有大爱。他出使楚国,是为了齐国的尊严和利益而去,与国家的尊严相比,个人的尊严又能算得了什么?他懂得孰是孰非、孰轻孰重。他用自己的小辱换来国家的尊严,最终也赢得了自己的尊严。而“欲辱之”的楚王反而自取其辱,“寡人反取病焉”的自嘲,更值得我们深思。
  通过品读我们知道,楚王对晏子从一个“习辞者”到“圣人”的认识的转变,其实不仅是晏子据理力争取得的胜利,也不是楚王无奈之下的权宜之策,而是楚王被晏子的才智和人格魅力折服的结果。
  
  课文背后的故事:
  《晏子春秋》是记叙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言行的一部书。包括内篇6卷,外篇2卷,计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全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这些故事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相互印证,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这部书语言明快、简捷、幽默,人物对话富于性格特征。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特别是那些含有哲理的用喻,流传而成颇具生命力的独立的语汇或成语。

从“习辞者”到“圣人”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