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3063

[ 张宁生 文选 ]   

刻在记忆深处的年味

◇ 张宁生

  七年级《本命年的回想》:美丽的场景、淳厚的民风、形象的描摹将一幅幅民俗风情画描绘得多姿多彩,跃然纸上,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京郊大地浓郁的年味
  
  季羡林先生说:“年,像淡烟,又像远山的晴岚。我们握不着,也看不到,但当它走来的时候,只在我们的心头轻轻地一拂,我们就知道:年来了。”
  是的,年来了。在年味渐淡的今天重读刘绍棠先生的《本命年的回想》,丝丝感动油然而生。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下,一幅展现京郊大地春节民俗的美丽画卷呈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用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开笔,寥寥数语就把春节置于中国民俗节日“第一节”的地位。接着环环相扣,用诗一般的语言具体叙写了家乡过大年的情景:炒年货、吃腊八粥、送灶王爷、换门神、除夕守岁、拜新年……美丽的场景、淳厚的民风、形象的描摹,将一幅幅民俗风情画描绘得多姿多彩,跃然纸上,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京郊大地浓郁的年味。
  作者笔下的年味是渐渐浓烈的。“预热、增温、红火、发烧”四个词语,程度上逐步加深,写出了过年逐渐升温的状况,精确地表现了作者对“年”的切身感受。他如数家珍般地回忆了京郊运河家乡几十年前的过年习俗。从炒年货、吃腊八粥、各种小贩卖年货到送灶王爷、换门神、除夕守岁、拜新年,作者领着我们一步步向新年走去,感受渐渐浓郁的年的氛围。
  作者笔下的年味是温馨的。腊月初一晚上炒年货的情景,渲染了一种热烈火爆、团圆和乐的幸福气氛。写奶奶,先辅之以灶膛柴火熊熊、土炕滚热烫手、铁锅毕剥作响的侧面描写,再继之以奶奶手拿锅铲翻动不已,口中念念有词、虔敬有加的正面描写,既表现出奶奶的勤劳能干、慈祥和蔼,又反映了人们祈求健康、渴盼幸福的美好心愿。“团团围坐,大吃大嚼”,寥寥八字,写活了一家人团聚的无拘无束和开心快乐,读来自然唤起人们对融融亲情的联想。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只有逢年过节才有这样的日子。花生、瓜子、玉米花,平凡普通,虽非山珍海味,可人们吃得有滋有味。一个场面,众多人物,有点有面,有主有次,共同演奏了一曲多声部《欢乐颂》。这些勤劳朴实的人们,吃的是“快乐”,享受的是家人团聚的温馨。
  作者笔下的年味充满了乡土风情。奶奶的炒年货歌伴着玉米粒在铁锅里毕剥地响;看着赏心悦目的腊八粥舍不得吃但吃起来又没个够;卖糖葫芦的小贩穿梭来往,以“彩”促销;卖枣儿的小贩将枣儿串成一圈套在脖子上招揽买家;卖糖瓜和关东糖的小贩吆喝叫卖,声音此起彼伏;卖绒花的小贩挑着插满绒花的谷草把儿走街串巷。每一幅画面既生动地写出了春节前夕乡村小镇的热闹景象,又蕴涵了浓浓的乡土风情。
  作者笔下的一切都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家人祈福,奶奶口中“腊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的念叨;为生活太平,对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叮嘱;为吓阻鬼祟,天地杆上贴的“姜太公在此”的门符……
  京郊大地的年味就这样在作者的笔下氤氲、蔓延。在作者的引领下,我们这些在现代眼花缭乱的繁华与喧闹中迷失了自我的人,会慢慢开始享受这极富地方特色的浓郁的年味,将自己的心贴近记忆中的年。就让这种醇正的年味在我们的记忆深处继续发酵吧,因为美是没有时代隔膜的。
  
  课文背后的故事:
  刘绍棠是“荷花淀文学流派”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他抒写了“新中国田园牧歌”式的作品。刘绍棠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五四新文学、解放区文学的优秀传统,将“荷花淀派”的柔媚、清丽之美与“燕赵文化”的阳刚、劲健之美融合在一起。表现、赞颂人世之美,即风土人情、风光景色的美,是刘绍棠乡土作品最突出的特点。

刻在记忆深处的年味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