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成立于1902年,前身为国立中央大学,无数学人曾在此流连驻足,积淀了优良深厚的传统。2009年12月12日,“新语文学习杯”江苏省第八届“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的颁奖典礼就在充满历史文化气息的东南大学榴园报告厅隆重举行。颁奖典礼由江苏省中语会秘书长朱芒芒主持,江苏教育出版社社长张胜勇、新语文学习杂志社主编诸荣会等到会并为获奖选手颁奖。
作为江苏省最高级别的作文赛事,“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始终践行“引领中学生走向社会、关注生活”的宗旨,倡导表达真情实感。八年来发掘出一大批素质全面的写作人才,为促进江苏省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大赛在组织、参与、命题、评奖等各环节均体现出严谨、专业、公正与权威。参加决赛的选手,经过校级预赛、县级初赛和市级复赛的层层遴选,代表了江苏中学生作文的最高水平。大赛评委由王栋生、李震、钱俊元、曹勇军、杨志芳、黄厚江、高万祥、靳贺良等语文教育专家担任,他们均在教育界享有盛誉。
大赛由评委老师现场命题。初中组为《那一边》《课表》《看热闹》;高中组为《就北大招生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发表自己的看法》《慢》《章法》《课表》。参赛选手在挑战自我的同时,也经历了一次收获颇丰的精神之旅、文化之旅。经过评委的仔细斟酌与精心考量,十座晶莹剔透的水晶奖杯各归其主,颁奖典礼上选手们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李震:看到生活中的“那一边”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的李震老师多次担任“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的评委,他对初中组作文题的命题意图与写作方法作了详尽地阐释,让所有选手受益匪浅。
1.那一边。这道题要求审题时着眼于“那一边”,以“我”为坐标,写出那一边的人和事,主要笔墨在彼而不在此。
2.课表。和高中组同题,可以写出“减负”的风景,可以把课表比作人生的历程,可以写围绕“课表”发生的风波。
3.看热闹。关键是写出“热闹”的故事,从旁观者的角度体现“看”,当然也需要主观的感情、主观的评价。
那么,什么样的作文才是成功的作文呢?李老师提出了四条标准:
首先是有思想。优秀的文章,应该是生命的燃烧,是思想的表达,是精神的载体。有思想的文章,才能照亮别人。
其次,要善于作心灵的选择。故事和人物是旧的,但通过重新阐释旧的故事和人物,从而表达出自身心灵的选择,这就是一种个性化的理解,个性化的运用。
第三,审题立意非常重要。对《那一边》这个题目,大多考生在审题立意上不够准确,把“那一边”写成了“这一边”,缺少对“那”字的深刻把握。而《课表》这道题目,实际上很好写。我们可以通过“课表”的前天、昨天、今天和明天,看教育的变化,以小见大。一张小小的课表贴在班级墙壁上,无声无息,但它是生命发展的蓝图,是科学思想的构建,是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有诗情的考生完全可以驰骋想象,写出一首讴歌课表的诗歌。
第四,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在写景时,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写人时,神形毕肖,让人如见其行;论理时,亦庄亦谐,准确鲜明,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力量。
我们平时要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联系生活、反思生活。李老师也指出:“走出个人情感的小天地,关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作出人生的思考和判断,这样才能写出内涵丰富、情感饱满的文章!”
王栋生:重要的是自己写得是不是痛快
南师附中的王栋生老师代表高中组评委对评奖情况和获奖作文作了阐释和评析。他的发言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多次博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1.就北大招生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发表自己的看法。王老师认为,从选择该题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同学们的议论文水平较去年有所提高。他高度赞扬了敢于发表自己看法的选手:“有三四篇文章,我个人认为在观点和表达上、从说真话这个尺度上超过了某些职业评论家。”
2.慢。这个题目在本次大赛中最受选手青睐,王老师阐释了这个题的命题意图:相对于快节奏的经济社会,选择“慢”作为题目是为了引发学生对文化、社会,对人物心理和性格特征进行思考。“大和小,小也很好;远和近,近也不差;快和慢,慢也是艺术。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识。”
3.章法。滥用排比是近年来很多同学写作时容易犯的错误。如把排比句放到文章开头,“如同上来就三斧头,砍得阅卷老师晕头晕脑,莫名其妙”。今年以“章法”为题并获得第一名的选手就注意到了这一点,他提出要破除在文章中过于追求形式的弊端,这种所谓的“章法”无法让人体会写作的快乐。
4.课表。虽然这次写“课表”这一题目的同学只有一名,但他获得了一等奖。王老师建议同学们可以把几个题目都写一写,让自己获得更多思考生活的机会。
接着,就如何提高写作水平,王老师给同学们提了三点建议。
一、重视议论文写作。王老师认为,“想大问题,做小事情”,要有一定的眼光和胸襟。“每天都在发生一些大事情,如人口问题、生态问题、饥饿问题、失学问题、高考问题等等,”王老师由此发问道,“你当真没想过这些问题吗?想过了为什么不试着去写?”
二、率性写作。所谓“率性写作”包含了公民自由写作的概念,即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王老师认为,目前就“深入生活”而言,同学们无论是从课本到书本还是从校园到家庭,都显得深度不够、缺乏想象力。他举例道:“各位同学今天在东南大学游园,就在200米外曾经的‘中央大礼堂’里,泰戈尔和梁启超都曾做过讲演和报告。喜欢写文化散文的同学,走到那儿的时候,为什么不了解一下身边的文化?想大问题,做小事情,不一定能写到经世济民的水平,但如果能负责地发表自己的感慨和意见,便有了一种公民意识。”
三、独立思考。即不照搬别人,有自己的思想。同时在思考与表达的时候,也要严谨有分寸。
本次比赛并没有设立三等奖,王老师特别强调,奖项其实并不重要,多年后若再次看到这些奖状,或许会有很多感慨。其实荣誉都将化作思想与情感伴随自己一生,“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得到什么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写得是不是痛快!”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就让我们一起慢品生活、痛快写作,在明年的大赛中展现自己的风采!
(本刊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