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2873

[ 殷爱林 文选 ]   

摒弃私念,让爱回归理性

◇ 殷爱林

  九年级《囚绿记》:真正的爱是远远地观赏,静静地守望,默默地付出……
  
  陆蠡的《囚绿记》创作于抗战爆发的大背景下,因此不可避免地烙上时代的印记。其实,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是内蕴丰富、常读常新的。在今天的文化背景之下,我们可以换一个视角再读这篇优美的散文,赋予作品更丰富的内涵。
  文中“我”对常春藤可谓一见钟情,因了对这片绿影的喜欢,我放弃了更好的选择,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住进既潮湿又炎热的小公寓。这样的爱诚挚、质朴,没有丝毫计较与犹疑。“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这是对至爱的深情告白,作者心中对绿色的强烈渴念与爱慕如泉水般喷涌而出。
  清新美丽、生机勃发的常春藤给作者寂寥抑郁的人生涂抹上一层亮色。它为“我”驱散心灵的孤独,使“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许多不快的记忆。“我”和常春藤就像一对相识恨晚的知己。于是晨光熹微中、暮雨斜阳下,便有了“我”与绿友的一次次对视、一回回共语。“我”关注着常春藤的生长,仔细观察它每一点细微的变化,痴爱它的声音,迷恋它的摆舞。常春藤让“我”的灵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欢乐。这欢乐堪比“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此时的作者与绿友之间充满了诗意的和谐与宁静。
  为了能与这份绿色更接近、更亲密,“我”动手将两枝最美的常春藤柔条牵进屋子。“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一段,道出“我”实施这一行为的动机,一切皆是出于“我”的需要,一切皆从“我”的心灵出发。私欲一旦萌发,和谐便被打破。绿色为“我”所囚时,“我”一度沾沾自喜。然而好景不长,被幽囚的绿友似乎不领“我”情不会“我”意,它总是固执地朝着窗外的方向,追着阳光的脚步,并渐渐失去了往日的生机,犹如病孩一般。而“我”的灵魂也未能得到片刻的安宁,既为它的固执而不快,更为它的病弱而心痛,“放”与“不放”的抉择在内心痛苦地撕扯纠结,但终于私念不除。原先因爱而缔造的宁静美好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对彼此的深深伤害。究其原因,爱已变味,变成了一种占有、一种剥夺。这样的爱自私而可怕,它对施受双方都是一种折磨。
  失去阳光被幽囚的常春藤终究使“我”不能释怀,“我”无法心安理得地看着昔日的绿友一天天病弱。“我”计算着归期,计算着它恢复自由的日子。临行时,“我”释放了绿友,那份诚挚的祝福昭示了摒弃私欲后爱的升华。在作者“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的同时,分明也为自己打开了心灵的枷锁。那一刻,爱的理性之光驱散了笼罩心头的阴霾。
  爱是一种神圣的情感,也是人内心最柔软的品质。真正的爱是远远地观赏,静静地守望,默默地付出,它不强势、不霸道、不炫耀。现实中,我们很多时候携着爱出发,却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理性、迷失了方向,以至走向了爱的反面,留下了无尽的伤痛与悔恨。让我们学会爱、学会尊重生命,让每一个自然生命都能像作者笔下的常春藤般,在阳光下自由呼吸,在清风中自由摆舞。
  
  课文背后的故事:
  陆蠡(1908—1942),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更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共出版三本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三个集子的共同特色是凝炼、质朴、蕴藉而秀美。陆蠡也写过多篇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尤其可敬的是,陆蠡是一位坚贞的爱国者。1937年8月,陆蠡负责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几年来,在敌机轰炸中出版的书籍竟达数百种,还有十几种丛书。期刊《少年读物》因有抗日内容被强令停刊,陆蠡又先后主编了《少年读物小丛书》和《少年科学》。1942年4月,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书店,没收全部《文学丛刊》。陆蠡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后被押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7月21日临刑,年仅34岁。

摒弃私念,让爱回归理性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