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天上的街市》:诗歌之美在于诵读,让我们在诵读中体会诗味、诗蕴、诗魂,体会诗人炽热的情感
诗歌,诗宜歌,诗亦歌。诗歌是一种最适合朗诵的文体,声情并茂的朗诵容易使人领会诗的内蕴,感受诗的美感,更能传达诗的灵魂。《天上的街市》就是这样一首适合诵读的诗歌。
读出韵味
处理好节奏和重音。“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因为停顿延长了字音,会发现“好像是”含有一种微微的思索过程,“无数的”似乎有发现的惊喜。在有节奏的朗读中,我们很自然地强调了“明”“闪”,便将天上人间融为一体,不知不觉进入诗人创设的情境。
处理好韵脚和句末语气词。《天上的街市》没有一韵到底,而是每节一韵。在第一节的街灯、明星联想互喻后,第二节转入想象,想象飘渺的空中、美丽的街市上有着“世上没有的珍奇”。韵脚“市”“奇”要读出意外,读出惊讶,读出诧异。第三节遥指银河,在诗人的想象中,银河“不甚宽广”,不能成为牛郎织女的阻隔,他们甚至能够“骑着牛儿来往”。韵脚“广”“往”应该读出一种羡慕,一种向往,一种祝福。第四节将前面的想象进一步细化,安宁详和的夜空,牛郎夫妇正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韵脚“游”“走”要读出一份安详,一份闲适,一份惬意。韵脚的变化随诗人的想象不停变换,读出韵脚的意蕴能帮助我们理解诗人思维的转变,有曲径通幽之妙。“明了”“现了”,两个语气词“了”字使“明”“现”的强调不显得突兀和孤立,且能将人的情思带入深邃的夜空。
读出意境
处理好语调。语调的急缓交织在诗的朗诵过程中,给人听觉上的美感。“我想那飘渺的空中”舒缓、延展,引导我们思想的火花慢慢放大、扩散,直至消融在美丽的星空;“定然有美丽的街市”短促、不容置疑,重又凝聚在一点。在这样的语调里朗读这收放自如的诗句,给人以美的享受。
处理好叠音词和连绵词。“远远的”将视线延伸,欲到穷尽,才会有“街灯”和“明星”的互喻。“浅浅的”化绝望为欢欣,语调宜轻快。“飘渺的”音调柔和温婉,诗情浓郁,意境深幽。
读出魅力
处理好停顿。停顿,如同文章里的留白,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那飘渺的空中”一句,“我想”后应稍作停顿,诗人面对星光辉映的苍穹应当会有片刻凝神思索。也许此刻,诗人正在海边踱步,独自仰望星空。那幽幽的亮光牵引着他的视线,终于他看到了,理想的蓝图正在夜空中缓缓展开……
“你看”后的停顿,提示人们遥望河汉。“不信”后的停顿,好像是有意给我们思考的空间,在明知读者思考无果后,诗人再亮出答案:“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使读者恍然大悟。
读出想象
处理好语气。表示肯定语气的“定然”和“定”,把诗中的想象推向了极致。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把街市放到了天上,街市一定存在,也必然美丽。那湛蓝、深邃的夜空,那闪动着宝石般灵光的夜空,谁敢说不美?街市上陈列的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真是神来之笔。最妙的是诗人一改牛郎织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分离局面,浩渺的天河在他的笔下“定然是不甚宽广”,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只要是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谁会怀疑诗人的大胆推测呢?在这清幽而又神奇的意境里,我们一起吟诵着:“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课文背后的故事:
郭沫若的笔名
郭沫若一生使用过的名、号、别名与笔名多达五十余个,有“郭鼎堂”“麦克昂”“羊易之”“杨伯勉”“白圭”等,“郭沫若”是其最常用的笔名。“沫若”之名从何而来呢?原来他的家乡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有两大河流——大渡河(古称沫水)以及流入大渡河的雅河(古称若水)。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有“沫若”一词,指的就是大渡河与雅河的汇流。郭沫若饮二水长大,1919年9月11日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早期诗作时首次用“沫若”为笔名,后来这一笔名渐渐为人们所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