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湾,洛阳人,公元712年中进士,时年20岁。次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出游吴地,由洛阳沿运河南下瓜州,后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今镇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次北固山下》即于此时写就。此诗清新自然,诗中每一个字都记录下年轻的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虽时近岁尾,我们仍可感受到诗人积极豪迈的情感,感受到他那颗年轻火热的心灵。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歌首联和颔联各自对仗。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呈现出一幅清新辽阔的远景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则描绘近景,写北固山下江面的独特景观。景美情深,为下文状物抒情提供了壮阔的背景和审美空间。“客路”二字为全诗奠定基调。 “阔”既写空间之辽远,也写诗人心境之怡适。江潮上涨,水面开阔,江中顺风行船,一帆高挂。岸静帆动,对比鲜明。颔联两句与李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雄健奇伟,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苍茫雄浑相比,同样气象万千,让人神超形越。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虚实结合,巧妙点出诗人行旅的时间。这里黑夜与白天交接,残冬与新春相连,只有热爱自然的人才能领略到这神奇的一刻。诗人是幸运的。
诗的结尾告诉我们,王湾又很忧愁。当我们沉醉在诗人描写的美好景物中时,他却笔锋一转,怀念起家乡洛阳——“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使诗歌内涵奇妙丰富,由单一的写景之作一跃成为唐人行旅怀乡诗中的名篇。短短十个字,不知牵动了多少游子的心。其实,诗人的思乡之情从标题便能看出,“次北固山下”而非“次北固山”,料想诗人停船靠岸之时,恰巧一行大雁扑入视野,扰动愁绪,遂成诗篇。诗人归家心切,连北固山都没有登上去呢!
品味王湾所写之景与所抒之情,我心头涌起无边的神往。诗中所展示的南雁北归的壮阔图画我们已无福领略,刻骨的乡愁也再难体会。所幸,我们还得以借助文字感受一千多年前长江边青春的气息,领略诗人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思考。感谢王湾,感谢诗歌。
时光流转,近500年后的公元1205年(宋宁宗开禧元年)三月,北固山头来了一位65岁的老人,他剑眉紧锁,凝目远眺,短须微颤,深邃的目光透出痛楚、愤懑——他就是时任镇江知府,日后名垂青史的辛弃疾。重披战袍,再振雄心,辛弃疾激情澎湃,站在抗金前沿阵地北固山上,抚今追昔,于是有了这篇不朽之作: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词的上阕落笔眼前引遐思,下阕则纵怀远古寄豪情,豪放磅礴。与王湾诗写景的轻松愉悦迥乎不同,辛弃疾写尽了沧桑和悲壮。南宋朝廷昏庸腐朽,不思收复中原,辛弃疾空怀壮志,屡遭打击,蹉跎岁月40年,怎不让人壮怀激烈、扼腕长叹!
“何处望神州”,这开头一问,似长叹,又似呐喊,从心底发出,破空而来,气势逼人,充分表现出辛词的豪放风格。“满眼风光北固楼”引发了词人的联想,思古之情油然而生。“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国家盛衰、千古兴亡,正好比悠悠东逝的长江水,令人怅惘感喟。诗歌饱含着对北宋故国的留恋及对南宋岌岌可危局势的忧虑,借长江抒发哲理,蕴含丰富。
徘徊北固亭,孙权的形象自然涌上心头。作者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无疑是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鞭挞。最后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表面说孙权,其实是说今日之朝廷不如昔日之东吴,今日之皇帝(宋高宗、孝宗等)不如昔日之孙权,含蓄表达了词人的情感。
综观整首词,时空纵横开阖,气势宏大;融典故入词,毫无斧凿痕迹;寄情委婉深沉,艺术境界极高。
英雄,又一次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刚毅而孤独的形象让北固山成为中华文化脉搏上一个最激越的音符。是幸还是不幸?只有滔滔东流的长江水知道了。
名家·名作
《次北固山下》赏析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泛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霍松林)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自南宋与金国划淮水为界之后,京口便成了长江下游的军事重镇。作者在这里的山巅登楼远眺,他日夜想要恢复的中原之地(神州),却全然望而不见。南北的战争,列朝的兴亡,这种永无休止的变化,正如奔腾东下的长江之水一般。这是作者囊括了时间和空间的全局,从宏观上发出的一种感慨。
《三国志·吴志·蜀先主传》曾载曹操的话:“今天下英雄,唯使君(刘备)与操耳。”《三国志》又载曹操赞叹吴主孙权驭军有方的话:“生子当如孙仲谋。”
京口是三国孙吴一度建都之地,作者在下片便把笔锋集中在三国这一特定时期和那时的几个特定人物身上。吴主孙权年未满二十,便已做了上万将士的统帅。他并不满足占有东南半壁江山,还在不停地出战争雄。与他对阵的尽管是曹操、刘备那样的一世之雄,他也满不在乎,终令曹操也不能不赞叹。作者在词中引用此句的言外之意是:而今宋朝也只是占有东南半壁,而在掌握军政大权的人物中,可曾有一个能与孙权相比的?
(邓广铭 辛更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