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4492

[ 萧珂 文选 ]   

湘南品雨

◇ 萧珂

   生长在湘南,自小有一种喜雨的天性。喜欢春雨的清雅、夏雨的激荡、秋雨的萧瑟、冬雨的肃杀。雨脚如麻,像无数银丝从天而降;雨声滴答,像万千魔指弹奏的悦耳音符。
   春雨润如酥。每当燕儿在屋檐下不安分地呢喃叽喳、低飞禾田时,我就会从屋里走到祖母身边,扯着她的衣袖咕哝着:“奶奶,奶奶,是不是快要下雨了?”祖母笑着指向远方的蜈蚣岭说:“燕低飞、鱼头抬,雨从山中来!”果然,不一会儿,春雨便在凉丝丝的清风中飘逸而下,欣喜万分的我会仰着头尽情地“沐浴”,接受大自然的馈赠。那一滴滴细雨,爽爽的,又柔柔的,宛如少女的手的抚摸。还有那刚露芽的禾苗,也会相互歌唱,庆贺甘霖的润泽。而那从天际传来的雷鸣,并不会恐吓到我,它不是父亲的训斥,而是缭绕不绝的钟磬声。过了四月初八,天气稍暖和时,我喜欢光着脚丫,学着大人模样,戴一顶斗笠,披一件蓑衣,踩着光溜溜的青石板,吟唱着乡谣:“兮兮兮,春风夹柳带粉归,油油清水;滴滴滴,春雨拂面送喜来,黄黄谷米!”
   都说“春雨贵如油”,我言“夏雨价比金”。禾如人,炎炎烈日下,偶然迎来上天赏赐的甘霖,好比旅人在沙漠中艰难跋涉时渴望的一泓清泉,好不快意!我爱荷,尤爱夏雨之荷。“留得残荷听雨声”,深秋听雨,诚然是一种孤芳自赏的心境,但毕竟多了些苍茫与失落。夏雨中的荷则不然,倘若来到爱莲湖,听满湖荷叶被雨点打得笃笃作响,你会陶然忘归的!也难怪张晓生赞道:“漫天的雨纷然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竟有一株半开的红莲。一笔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雨中的荷,雨中的人生哟!”
   “雨到深秋易作霖,萧萧难会此时心”,秋雨更是耐人寻味。临窗而坐,酽茶一盅,倘若再加一曲《潇湘水云》,看雨丝、听雨声,何其怡然哉!秋雨,宛若一位深处闺中、窈窕多情的佳人,情愫绵绵、深情款款,对红烛轻吟着“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又似一个谪居异乡、郁怀垒垒的词客,倚画阁歌咏着“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秋雨就是这般缠绵凄楚,让人“剪不断,理还乱”,而秋瑾女士临刑前高歌的“秋风秋雨愁杀人”,又为秋雨增添了几分“英雄无路,壮士不归”的悲怆!唉,湘南的秋雨,怎一个“凄清”了得!
   至于说湘南的冬雨,倒不如称其为冬雪了。其实雪是雨的精魂罢了,若多说,倒嫌累赘,莫如以明代高濂的词记之:
   “湖冻初晴远泛,雪霁策蹇寻梅,三节山顶望江天雪霁,西溪道中玩雪,山头玩赏茗花,登眺天目绝顶,山居听人说书,扫雪烹茶玩画,雪夜煨芋谈禅,山窗听雪敲竹,除夕登吴山看松盆,雪后镇海楼看晚饮。”
   湘南的雨,品赏一千年也不尽;湘南的雨,聆听一万年也难穷。湘南的梅雨,有如多情湘女温润柔婉的纤指;湘南的疾雨,好比博雅儒士沉雄华赡的诗词。幼时观雨,雨是伙伴;青年观雨,雨如知音;中年观雨,雨系伴侣;老年观雨,雨比孩童。牡丹亭听雨,堪使人同黛玉默掩清泪;剑门关闻雨,当携太白共赴终南山。隔帘望雨,飘渺徘徊;楼前观雨,洒脱清逸;挑灯戏雨,浪漫风采!
   湘南的雨,若杨似柳,若风似云,如诗如画,如泣如诉。
   湘南雨,雨湘南,楚天渺渺雨潇湘。
  
   学校:湖南郴州市三中
   导师:邓仁刚
  
   点评:湘南的雨“如诗如画”,作者品雨之文则胜于诗画。文章总分总的古板结构和以春夏秋冬四季分叙的惯用套路,因其真挚动人的喜雨之情、细腻天成的感触比兴、韵散结合的错落文法、土色土香的民谣谚语、信手拈来且无斧凿遗痕的古今诗文及历史典故而变得极具对称、和谐之美。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既有诗情又有画意的艺术境界,着实令人沉醉。(冰炭)

湘南品雨
目录

  •  / 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