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4505

[ 孙婧宜 文选 ]   

追寻

◇ 孙婧宜

   当那个美丽的江南在时光的打磨下渐渐模糊了轮廓,在尘埃的吹拂中渐渐灰暗了色彩,我只有在夜夜袭来的梦中,追寻曾经的江南。
   我在梦中追寻,追寻淹没在流行音乐里的江南丝竹。一曲《茉莉花》,用干净清丽的旋律绘出一座茉莉茶园,音符盛开出纯白的花朵,香气萦绕留存在心间。聆听《二泉映月》,在琴弦的倾诉中揽一泓月光,悟一份哀怨的世事沧桑,泉声与琴声缠绵着动人的旋律,有青苔湿湿的味道悄然袭来,铺满所有的回忆。江南的曲,是笛箫吹奏出的婉转,是琴弦弹拨出的缠绵。可在现代电子音乐的潮流里,它的声音竟渐渐远了……
   我在梦中追寻,追寻躲藏在摩天大楼间的小巷人家。一条安静秀雅的河流串起几座灰色的石桥,又连起两边的精致房屋。黛色的屋瓦修剪着安详的阳光,一格一格投影下美好的印记。堤边柳岸有素衣的女子,在水码头边一下下搥打衣服,好像一首无词的歌,唤醒沉睡的早晨。正午的阳光温暖明媚,有老人在院子里拉着家常,沏着碧螺春的茶杯里映现出慈祥的笑脸。晚归的孩子们在夕阳的光辉中飞奔回家,欢笑声染红了天边的云霞。夜色清浅,荷塘里的蛙唱起歌谣,人家屋子里摇曳起一盏橙黄的光,一条小巷便笼在这和谐的温暖里。江南的景,是春夏秋冬里的柳绿橙黄,是阴晴雨雪中的碧瓦黛墙。可在如今高楼大厦的喧嚣里,它的身影竟渐渐远了……
   我在梦中追寻,追寻消失于电脑文档中的古朴墨香。一纸古宣,墨色轻溢,笔下的诗句晕染开浓浓的陶醉。我醉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明丽,醉于“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悠然,醉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轻柔……这些美景又被妙笔细细勾勒,定格成一幅幅绝美的图画,每一抹色彩都精心调制,每一笔细节都精心描绘,那缕缕墨香便萦绕于诗意的江南。江南的气质,是书画卷轴里精妙的笔墨丹青,是一纸古宣上轻溢的浅浅墨香。可在如今电脑屏幕里字符的闪烁中,它的气息竟渐渐远了……
   细想来,远了的不是江南的曲、江南的景和江南的气质,而是自然。远离自然的不是耳朵、眼睛和鼻子,而是人心。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心灵上的觉悟,是与自然不再遥远的距离。我盼着有一天,不用再在梦中追寻我的江南,因为我的脚下,就是那片美丽的土地。
  
  学校:江苏无锡市查桥中学
  
   流行可以成为经典,现代乐器也可以谱写悲欢。本段倒是可藉两种音乐而着力反映虚浮、狂躁的时代心理与温婉、温厚的生命情感。
  
   高楼大厦之间人们争先恐后、疲惫不堪、无所适从的生活状态和日益冷漠、防范、异化的心灵状态倒是可以一提。
  
   何不说说中国文字、书法艺术受到的冲击,人们也因之逐渐失去能让灵魂慢下来的又一方领地?
  
   题旨鲜明,情感真挚。前文若能加以深掘,主题内涵与情感内容也会更丰厚。
  
   总评:作者着笔于对江南丝竹、小巷人家、古朴墨香的怀念和想象,节奏舒缓而意象生动,表达了对回归自然、自在的朴质生活与古朴、醇厚的文化的向往,主题深重而情感真挚。文中尽管作者谈及了流行音乐、摩天大楼、电脑文档,却并没有充分地呈现与想象中的人文景观形成鲜明对比的身心困境,致使“文化寻根”的主题丧失了明确的现实意义而江南怀想也略显空泛浅显。建议中学生多立足现实而进行文化反思,使文化畅想不失历史忧患和民族自信,走出为文而文、失之空泛的写作困境。
  (诊断人:黄春黎)

追寻
目录

  •  / 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