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4475

[ 戢运宏 文选 ]   

本月阅读模拟题

◇ 戢运宏

  ※ 命题者系湖北十堰市郧阳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3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从经济学角度判断幸福
  李义平
   从经济学的角度怎样判断幸福?幸福为什么随着经济的发展反而越来越稀缺了?面对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现实,为什么还有人不满意,甚至出现“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的现象?
   第一,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经济发展虽然能够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但经济发展对幸福的贡献却是边际效应递减。打个比方,今天拿到一百块钱,幸福感最强;明天再拿二百块钱,可能并没有获得比第一个一百块钱更强的幸福感。因此,最初的经济发展带给人民的幸福感最强,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它所带来的幸福感变低了。
   继续发展经济能解决人民幸福感的降低问题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但不能完全解决。因为人民追求的目标不是单一的,除了物质财富人们还追求实现自我价值、提升社会地位等非物质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幸福的边际效应会递减,物质财富的增加不能解决人们所有的期待,在新的层次上人们会有新的目标。
   第二,我们的社会出现这些现象,确实存在着既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偏向的问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片面追求GDP,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失衡、内需和外需的失衡、收入分配失衡,人们从经济发展中没有感觉到更多的幸福。
   GDP不能反映人民的幸福状况。1973年美国一个经济学家曾经写过一本书《经济和公共目标》,谈到“一切为了发展而忽视了人”的问题,对经济增长数字的关心超过了对人本身的关心,对物的注意超过了对人的注意,这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现象带来一系列消极后果。经济学、经济发展应当关心人,应当关心公共目标,应当关心公共服务,而这恰恰是我们几十年经济发展过程中最欠缺的。
   第三,要提升我们的幸福感,涉及到社会及个人的调整问题。社会的调整,首先是发展经济,把蛋糕做得更大,当社会总体上更加富裕的时候,解决问题的空间和回旋的余地就大得多;其次是努力实现社会公正,使大家机会均等,公平享受公共服务;再者要加强宏观调控,使收入差距既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又较为普遍地提升人们的幸福感;最后是引导人民逐渐适应新的体制条件和环境,这便是自我调整的问题。
   第四,不能把问题都归结于市场经济,而必须在市场经济前提下探讨问题。不能因噎废食,不能把先天体制的缺陷归罪于市场经济。我们应当面对市场经济去调整文化。中世纪人们对荣誉非常看重,人们看不起财富,认为财富是万恶之源,但后来经过争论,人们理解了每个人能合法挣钱,是这个社会平安最好的选择。人人都有欲望,不可能消除人的欲望,只能用对社会有利的欲望去平衡对社会无利的欲望。如果人人都有社会责任感,再加上公平竞争,问题便好解决得多了。
  (选自《光明日报》)
   1.下面各项不属于幸福随着经济的发展反而越来越稀缺的原因的一项是( )
   A.这是边际效应递减造成的:最初的经济发展带给人民的幸福感最强,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它所带来的幸福感变低了。
   B.因为人民追求的目标不是单一的,物质财富的增加不能解决人们所有的期待,人们还有其它非物质目标。
   C.人人都有欲望,市场经济不但不可能消除人的欲望,反而会更加刺激人的欲望,使得人们更加欲壑难填。
   D.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片面追求GDP,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失衡、内需和外需的失衡、收入分配失衡,从而出现新的社会不公平现象。
   2.下面表述和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要想使人们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升幸福感,就必须在不断增加物质财富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们所有的期待。
   B.要想使人们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升幸福感,必须在经济发展中更加关心人、关心公共目标、关心公共服务。
   C.要提升我们的幸福感,社会需要调整。社会调整,主要是做大蛋糕,并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
   D.要提升我们的幸福感,个人也需要调整。个人调整,主要是逐渐适应新的体制条件和环境,用对社会有利的欲望去平衡对社会无利的欲望。
   3.谈到边际效应递减,文中举了一个例子:今天拿到一百块钱,幸福感最强;明天再拿二百块钱,可能并没有获得比第一个一百块钱更强的幸福感。你能另举一个例子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回答4-7题。(35分)
  立 正
  许 行
   “你说说,为什么一提蒋介石你就立正?是不是……”
   我的话还未说完,那个国民党军队的被俘连长,又“叭”一下子来了个立正,因为他听到我提蒋介石了。
   这可把我气坏了,若不是解放军的纪律管着,我早就给他一撇子了。
   “你算反动到底啦!”
   “长官,我也想改,可不知为什么,一说到那个人就禁不住这样做……”
   “我看你要为他殉葬了!”我狠狠地说。
   “不,长官,我要改造思想,我要重新做人!”那个俘虏连长很诚恳地说。
   “就凭你对蒋介石这个迷信的态度,你还能……”
   谁知我的话里一提蒋介石,他又“叭”一下子来了个立正。
   这回我终于忍不住了,一杵子把他打了个趔趄,并且厉声说:“你再立正,我就打断你的腿!”
   “长官,你打吧!过去我这也是被打出来的。那时我还是个排副,就因为说到那个人没有立正,被团政训处长知道了,把我弄去好一顿揍,揍完了对我进行‘单兵训练’,他说一句那个人的名字,我就马上来个立正,稍慢一点就挨打。有时他趁我不注意冷不防一提那个人的名字,我没反应过来便又是一顿毒打……从那以后落下来这个毛病,不管在什么时间地点,一说到那个人或一听到那个人的名字就立正,弄得像个神经病似的,可却受到嘉奖,说这是对领袖的忠诚……长官,你打吧!你狠狠地打一顿也许能打好了呢。长官,你就打吧!打吧!”俘虏连长说着就痛苦地哭了,而且恳切求我打他。
   这真怪了!可听得出来,他连蒋介石三个字都回避提,生怕引起自己的条件反射。不能怀疑他这些话的真诚。
   他闹得我也有些傻了,不知该怎么办啦!
   一九四八年我在管理国民党军队俘虏时,遇到了这么一件事。当时那个俘虏大队里都是国民党军队连以下的军官,我是想把他们改造改造好使用,未曾想竟遇到了这么一个家伙。
   “政委,咱们揍他一顿吧!也许能揍过来呢。”我向大队政委请示说。
   “不得胡来,咱们还能用国民党军队的办法吗?你以为你揍他,就是揍他一个人吗?”
   嗬!好家伙,政委把问题提得这么高。
   “那么?”我问。
   “你去让军医给他看看。”
   当时医护水平有限,自然看不出个究竟来,也没有啥医疗办法。以后集训完了,其他俘虏作了安排,他因这个问题未解决,便被打发回了家。
   事隔三十年“文化大革命”后,我到河北一个县里去参观,意外地在街上遇到了他。他坐在一个轮椅上,隔老远就认出我来。
   “教导员,教导员!”他挺有感情地扯着嗓子喊我。
   他头发花白,面容憔悴,显得非常苍老,而且两条腿已经坏了。我问他腿怎么坏的,他说因为那毛病没改掉,叫“红卫兵”给打的,若不是有位关在“牛棚”的医生给说一句话,差一点儿就要他的命了!
   我听了毛骨悚然,生活竟是这样一部史书!打断了他两条腿,当然就没法立正了,这倒是一种彻底的改造办法。这时,我情不自禁地说:
   “你这辈子,算叫蒋介石给坑了!”
   天哪!我非常难过地注意到:在我说蒋介石三个字时,他那在轮椅中的上身,仍然向前一挺,做了个立正的姿势。
   4.下面对这篇小说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10分)( )
   A.小说《立正》写的是国民党军队的被俘连长因“立正”这一条件反射式动作而引发的人生悲剧。
   B.小说的开头作者从教育国民党被俘连长的一段问话和动作开始,然后展开倒叙,追述这个俘虏一提“蒋介石”就“立正”的缘由。
   C.蒋介石——立正。“蒋介石”这个声音符号对国民党军队被俘连长的性格和命运影响如此之大,引发人们沉重的思考。
   D.三十年后这个俘虏连长也因同样的原因被打断了腿,说明这个俘虏连长死不悔改的偏执性格就是他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
   E.贯穿全篇作者还安排了一个字“打”,“打”隐喻着暴力和非民主。国民党的“打”使本文主角产生“立正”的条件反射,红卫兵的“打”则欲彻底解除“立正”的条件反射问题。不同的时期,却采用同样的手段,不得不让人唏嘘!
   5.小说的开头为什么从一段问话和动作开始?请简述这样写的好处。(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对于时间跨度为三十年的故事情节的详略安排,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艺术匠心?(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小说最后写:“生活竟是这样一部史书!”请结合小说人物和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9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8-12题。(选择题每小题5分,翻译题10分,断句题5分,共30分)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家贫。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建元元年,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卻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余。士亦以此贤之。
   淮南、衡山谋反。弘病甚,自以为无功而封,位至丞相,宜佐明主填抚国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诸侯有畔逆之计,此皆宰相奉职不称。乃上书曰:“故曰‘力行近乎仁,好问近乎智,知耻近乎勇’。知此三者则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今陛下躬行大孝,建周道,兼文武,厉贤予禄,量能授官。今臣弘罢驾之质,无汗马之劳,陛下过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为列侯,致位三公。臣恐先狗马填沟壑,终无以报德塞责。愿归侯印,乞骸骨,避贤者路。”天子报曰:“古者赏有功,褒有德,守成尚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己,乃上书归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
   因赐告牛酒杂帛。居数月,病有瘳,视事。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终。
  (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8.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 称:称赞
   B.食不重肉 重:重叠
   C.虽详与善 详:通“佯”,假装
   D.是章朕之不德也 章:显扬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又缘饰以儒术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B.故人所善宾客 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C.力行近乎 仁吾尝疑乎是
   D.因赐告牛酒杂帛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孙弘小时候家里很穷,到中年才开始做学问,60岁还仕途不顺,属大器晚成之人。
   B.公孙弘自己生活很节俭,但对人却很大方,将自己的俸禄全都供给别人,家里没什么余财。
   C.公孙弘不敢在朝廷与皇上争辩,曾经因顺从皇上的意图而背弃与大臣们的约定而遭到汲黯的指责。
   D.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时,公孙弘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做宰相的职责而主动请求辞官,但遭到皇上的拒绝,最后终于任上。
   11.翻译下面文句。(10分)
   (1)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5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卻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5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用“/”线为文中一段话断句(5分)
   知此三者则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天下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此百世不易之道也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20分)
  寒 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注:孟云卿天宝年间科场失意后,曾流寓荆州一带,过着极为贫困的生活。就在这样飘泊流寓生活中的一个寒食节前夕,他写下了这首绝句。
   13.诗的首联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月阅读模拟题
目录

  •  / 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