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点赏析
陶渊明的曾祖是东晋的开国元勋,曾做过大司马、领长沙郡公的陶侃。祖父陶茂任武昌太守,父亲陶逸任安城太守。虽是世代官宦之家,但他8岁丧父,12岁丧母,家境很快败落。
年青时代的他寄居在外祖父孟嘉家,博览群书,特别是深入钻研儒家经典,也曾经壮志满怀,想要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可生逢乱世,命运多舛。从他29岁到41岁这13年的游宦生涯中,五仕五辞。终“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本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言志文章。51岁那年,他久治不愈的虐疾病复发,贫病交加,预感到死期将近,就给儿子们写了这封信。有遗嘱教子的意味,但不是板起面孔道貌岸然的家长说教,而是先说自己的经历、遭遇和思想苦闷,表现了朴素的亲子之情和浓厚的家庭情结,同时寓教育于叙述之中,不同于一般训诫子弟的信。
首先,是“言其志”,以叙说个人情怀志趣为主体,其次方为训诫劝勉儿子。再者,书中所言之“志”,不仅传达父爱,更突破前人与子书“君父至尊”的传统格局,而是向儿子诉衷肠,吐心声,并解释立场,期盼谅解。尤其令人瞩目的是,其间流露出,自己“黾俛辞世”,归耕田亩,连累儿子“幼而饥寒”,从小难免“柴水之劳”的愧疚不安;还有浮现于整封书信中,对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似乎怀着一分不确定感,一分疑惑,一分歉意。这些非常私人的,属于比较隐蔽幽微的情怀,是陶之前“与子书”中所没有的。
从艺术上来看,此信与他的诗歌一样,感情自然真挚,语言清新流畅,平和恬淡中蕴藏着深刻的思想感受和生活体验。他有着“快乐了自己、痛苦了一家人”的愧疚。眼看着稚小儿辈,“役于柴水之劳”,“念之在心,若何可言”。谆谆告诫他们虽然不是同母所生,但亦要相亲相爱,“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难点指津
《陶渊明集》中言及儿子的有三篇:《命子》《责子》《与子俨等疏》,这三篇作品,恰好反映了陶渊明作为人父的三个阶段——青年、中年、老年时期的思想感情。其中的《与子俨等疏》是我国古代家教名篇。他用古代的韩元长、汜稚春等名士的优良家风、家德,教育孩子:“兄弟同居,至于没齿”“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他特别强调:“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兄弟之义”。此文可以视为以身教子,以民族传统美德教子的范例。难怪明人张自烈赞曰:“与子俨一疏,乃陶公毕生实录,全副学问也”!
考点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寿夭永无外请故耶?
②与物多忤。
③良独内愧。
④机巧好疏
2.翻译下列语句。
①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在昔,眇然如何!
②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
3.请谈谈这篇书信中所展现的作者个人独特的风格色彩。
附:参考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