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周末,我有幸读到了《捣蛋鬼日记》。主人公加尼诺是一位九岁的小男孩,人们都叫他“捣蛋鬼”加尼诺。他刻意将自己的生日写在日历上,提醒大人们不要忘记送自己生日礼物。在他九岁生日那天,加尼诺收到妈妈送的礼物——一个日记本,受到姐姐的启发后,开始学写日记,并决心把自己的想法和经历的事都写到日记上。日记中记录自己的种种行为:在客厅里钓鱼,钓上了一个老人仅剩的牙齿;搞了一个动物园,可挂在树上的猴子却是邻居家的小孩;在家里表演魔术,差一点射瞎了客人的眼睛……把家搅得天翻地覆,甚至毁掉了姐夫的政治声誉和前途,终于成了“不可教诲”的捣蛋鬼。
《捣蛋鬼日记》在写作顺序上很花心思,分大人讲述和小孩自述两部分来记叙。不一样的题材,不一样的内容却表达了同一种意思——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感受。
我还特别喜欢日记中的两句语录:
——真的,我没有一丝恶意,如果在场的大人勇敢一些的话,就会以一场大笑结束,孩子的美好愿望从来没有被承认过。
——他们不一唱一和。意思是:孩子应尊敬大人,而大人却没有义务尊重孩子。
这是孩子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因为没有倾诉对象,没有理解孩子的长者,所以日记成了他唯一值得信任的朋友,唯一忠实的听众。似乎每一个孩子,在孩童时代都曾经捣过蛋,大部分的孩子都如加尼诺一样在棍棒交加的谴责中度过。其实小孩子的捣蛋行为有的是出于善意,有的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有的是为了捍卫自己的情感。而大人们却将孩子的一切带来麻烦的行为都称作“捣蛋”,加尼诺每时每刻都在想让大人改变这个想法,可一次次的尝试换来的是一次次的打骂。《捣蛋鬼日记》让我读懂了加尼诺的心声,读懂了“同龄人”的心声。我感受到似乎还有很多的孩子希望自己能有个倾诉的伙伴。
孩童时代,我也曾有过“捣蛋鬼”类似的经历。记得小学五年级,坐在我前面的同学赵成龙,是妈妈同事的小孩,他的学习成绩比我好,妈妈也经常拿他与我作比,我认为妈妈喜欢他,不喜欢我,于是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忌妒感。赵成龙很喜欢举手发言,上课时,我就趁他发言时把他的椅子拉到我的桌子底下,看到他“扑腾”一声坐到地上的情景,我觉得很解恨。后来,老师发现了,把我狠狠地训了一顿。
还有一次,我看到家里的椅子面裂开了一条缝,想着502强力胶可以用来粘东西,于是我决定帮妈妈修一回椅子,将整条的502挤进裂缝。谁知家里来了一位不知情的客人,一屁股坐了上去,起身时,裤子留下了一大块在椅子上。爸爸为此把我痛打一顿。
其实,只要大人们学会去了解孩子捣蛋的初衷,感受来自孩子心灵的真实想法,就能与孩子一同分享成长的快乐。醒醒吧,大人们!
学校:湖北武汉市江夏区第四中学;导师:罗 曼
点评:孩童时代,大多的孩子都有过“捣蛋”的经历,这些行为充满了天真无邪的童趣,令人难忘。作者从《捣蛋鬼日记》的故事写起,进而联想起自己孩童时代的几次捣蛋趣事。这些故事看似天真烂漫,实则传递出孩子诚挚的心声:渴望大人们对孩子行为的尊重与理解,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其实,人们的心灵是相通的,多一份理解与尊重,孩子们的世界也会更加绚烂多彩。(泡泡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