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4442

[ 朱孔洋 文选 ]   

本月作文模拟题

◇ 朱孔洋

   一.作文题目
   有人说落日的余辉最美,有人说初生的婴儿最美。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请以“最美”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二.写作引导
   在生活中,我们通过感官来接触事物,有时用眼,有时用耳,不管哪种感觉,当我们从美的角度来欣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非功利的态度。而当这种事物与我们的知识、情感或情趣有了碰撞,则会产生对话,与己智力、理性的对话,从而产生评判、内视与共鸣。从审题角度看,落日的余辉指特定的画面,初生的婴儿指带有特定含义的事物,罗丹的话则提示我们在生活中去发现这种特定的画面或事物美的内涵。这种发现可以是一瞬间,也可以是一个过程。
   从选材上看,时间维度的过去、现在、未来皆可,春、夏、秋、冬、早、中、晚亦行。空间维度的学校、家庭、社会都可以写。捡起碎纸屑弯腰的瞬间、老师专注批作业的神态、艺术节上神采飞扬的表演者、妈妈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爸爸伏案工作的情形、地铁口拉小提琴的小伙子、清晨揭小广告的阿姨等等。中学教材里的文学作品也给我们许多启示:大漠孤烟、春雨江南是美的,晚秋红枫、落霞孤鹜是美的,悄怆幽邃的小石潭、月色下的荷塘是美的,高原割麦姑娘的悲凉歌声、撑油纸伞的丁香少女的嫣然一笑是美的。美在执着,美在简单,美在纯粹,美在令人感动,美在这些画面与事物体现出生命的张力与不朽、对文明的珍视与守护。当这种“美”的画面或事物投射到我们的感官,并且与我们的心灵产生了碰撞,激发了我们的想象和思考,就有了写作的动力。可以说,这样的命题作文在选材的广度上基本没有限制。
   但是要把文章写得有一定的深度,则需要情感的温度。亲情、友情,师生情都可选,问题是怎么把这些感情写深,写得更具魅力。在中国文化里,美的涵义一方面与身体感官的欲望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与伦理道德、义理结合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说,“最美”的事物要超越我们一般的感官知觉升华到理性认识,当我们的认识达到一定的深度,或者说,当我们思维逻辑有了一定的价值尺度,情感才会有温度。
   三.示范作文
  最 美
  黄 维
   那一天,我在屋里看书,偶然抬头看见了坐在阳光下择菜的母亲。阳光照在她的头发上脸上,她眯小了眼睛,摺起了道道皱纹。她伸手去拿菜,可能是菜放得远了些,几次努力都未能拿到。最后她欠起身子终于拿到了,又把身体移回,在板凳上安稳坐好,然后,专注地睁大眼睛,动作缓慢地择下蔬菜上的老叶……
   我猛然意识到:母亲老了!她犹如这菜上的老叶,在显尽光华之后,生命走向萎缩、黯然……我努力不让自己将母亲与这老叶相提并论,可是,多年前母亲跟我们兄妹俩一起谈笑着择一大堆菜的情景此时总在我眼前浮现。那时的母亲仿佛在熟练地为我们演奏一支欢快的乐曲。而今,那些滋养了我们的蔬菜永远地从母亲的指间滑过了。母亲的白发与深深浅浅的皱纹证明了岁月在母亲身上的无情流逝。
   我开始悔恨自己竟这样地忽略自己的母亲。这么多年,总是认为自己苦苦在学海中挣扎,认为自己是一家人中最苦最累最无辜的人。此时,我猛然意识到,母亲无言劳作的背后,寄予了对我们兄妹的多少关注和期待!
   学业未成,而时间却在我的面前不停地奔跑,全然不给我喘息的机会。回首逝去的日子,多少次,自己面对母亲满是汗水的脸却熟视无睹;多少次,看着她冻肿冻裂的手却无动于衷。我的粗心大意使我无视母亲的辛苦,忽视了母亲对我的殷殷关爱。我以为,每次去学校,母亲为我收拾好行李,在行李里不断地塞进食物是应当;每次从学校回来,母亲问我夜里睡觉热不热冷不冷是繁琐;每次考完试回家母亲总是问我考得好不好是添乱……其实有很多时候,我分明感受到无边的母爱包围着我,但无知的我却觉得是天经地义,心里也格外坦然。
   读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曾觉得这种感受离自己还很远很远;读到“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时觉得母亲的呼唤不曾那么亲切。现在明白,那都是因为我对母亲的爱从不在意。
   阿斯杜里亚斯说:“母亲,我祝福您,因为您知道怎样把您的儿子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他将在人生的战斗中获得胜利。”那时,我还不理解母爱的力量。而现在,我抬头看着坐在阳光下择菜的母亲,我开始严正地审视自己大大小小的挫折或失败。母亲的手势失去了我记忆中的优雅,变得迟缓而笨拙;母亲的面容也失去了我儿时眸子中的青春光彩变得混沌木然。可我真真切切看到了自己正在一寸一寸返青的心地,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母亲身上阳光一样的温暖。
   其实也有很多时候,我知道母亲在渐渐苍老,但我不敢对母亲表白,我怕我的声音会变得哽咽,言语会变得酸涩。此刻,阳光无言,母亲无言,我也无言,但我分明看到了一个满脸洋溢着幸福和欣慰的母亲正被长大了的儿女搀扶着走在我的泪光里。

本月作文模拟题
目录

  •  / 李乙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