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4424

[ 柴双政 文选 ]   

本月阅读模拟题

◇ 柴双政

  ※ 命题者系陕西省宝鸡市渭滨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8分,每小题6分)
  “河之洲”在哪儿?
  姚景强 李立政
   《关雎》中的“在河之洲”所指何地,多年来,从教科书到《诗经》的多种版本,均未明确注释。经我们考证,就在黄河中游,乃河南省济源市坡头镇西滩村也。
   翻阅《中国历史地图集》,在周代的版图上寻觅,便可以看到在万里黄河的中游,有一片像小岛似的滩涂,奔腾的黄河水,其主河道从这里一分为二,围绕着这片滩涂形成南北二水之势。然后,在滩之东端又合二为一,卷起滔滔巨浪,东流入海。这片多达万亩的滩涂,素有“万里黄河第一滩”之称。河南省济源市坡头镇西滩村的人们,世世代代就居住在这片被誉为“河心岛”的滩涂之上。
   从宏观上看,西滩与《诗经》十五国风“周南”所涵盖的地域有缘。《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是指周南、召南等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关于周南,《辞海》解释中有“《史记·太史公自序》:‘太史公留滞周南’。《集解》谓即洛阳;《索隐》谓陕以东皆周南之地”之语。西滩与洛阳仅一河之隔,应属周南的统治区域。国风中的不少诗篇也都是河南地区的民歌。
   从微观上说,黄河古代称河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我国江河众多,但在古代尤其是汉代之前,除黄河外,所有的水系都不能称河。
   在周代的版图上,西滩可以说是万里黄河之中唯一人类能够定居的岛屿。多少年来,黄河西滩绿树掩映,农舍点点,瓜果飘香,渔舟晚唱,人们自给自足,民不交皇粮,官不征田赋,不谙水性的兵匪毛贼,轻易不敢越河进滩袭扰。村民们如世外桃源般地在此生息繁衍,创造着自己的历史和文明。尽管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但是西滩从未被洪水淹没。
   西滩的形成和存在,自然也为《关雎》一诗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表现诗意的载体也就更加明确。
   《关雎》中的雎鸠鸟和主人公“窈窕淑女”采摘的植物——荇菜,西滩可觅其踪。荇菜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龙胆科类,今名莕菜,别称金莲儿、水荷、水葵。1987年,济源中草药资源普查领导小组,在普查过程中,也在济源王屋山区的小溪边和黄河沿岸发现了大量生长的荇菜,当然也就包括西滩了。
   另外,从唐诗中也可以看出,西滩在古代就曾是古人的游览胜地。唐代诗人温庭筠有《河中陪帅游亭》诗曰:“倚阑愁立独徘徊,欲赋惭非宋玉才。满座山光摇剑戟,绕城波色动楼台。鸟飞天外斜阳尽,人过桥心倒影来。添得五湖多少恨,柳花飘荡似寒梅。”
   如今,随着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国家又在其下游15公里处修建了二坝——形成了一个23平方公里的西霞院反调节水库。昔日宁静的西滩,夹于其间。新西滩成为名副其实的一个小岛,但它无疑是一个充满人文特色的新景点。
  (选自《光明日报》)
   1.下列不属于西滩为“河之洲”依据的一项是( )
   A.西滩应属《诗经》十五国风“周南”的统治区域,且《关雎》中的雎鸠鸟和主人公“窈窕淑女”采摘的植物——荇菜,西滩可觅其踪。
   B.在古代尤其是汉代之前,我国江河众多,但除黄河外,其它的水系都不能称河,黄河古代称河具有唯一性和排他性。
   C.在周代的版图上,西滩可以说是万里黄河之中唯一人类能够定居的岛屿,尽管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但是西滩从未被洪水淹没。
   D.西滩在古代就是古人的游览胜地,随着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及二坝的修建,新西滩无疑是一个充满人文特色的新景点。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中国版图上寻觅,便可以看到在万里黄河的中游,有一片像小岛似的滩涂,黄河主河道从这里一分为二,这片滩涂便是西滩。
   B.西滩素有“万里黄河第一滩”之称。这里绿树掩映,农舍点点,村民们世世代代在这片“河心岛”上生息繁衍,创造着自己的历史和文明。
   C.西滩的形成和存在,为《关雎》一诗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表现诗意的载体也就更加明确,没有西滩,或许就没有《关雎》。
   D.从唐诗中也可以看出,西滩在古代就曾是古人的游览胜地,唐代诗人温庭筠的诗歌《河中陪帅游亭》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考证《诗经·关雎》中“河之洲”所指何地的动因,是多年来从教科书到《诗经》的多种版本,均对此没有明确注释,作者欲破此谜。
   B.司马迁曾“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从本文看,他应该是到过河南的。
   C.荇菜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龙胆科类;在济源王屋山区的小溪边和黄河沿岸发现了大量生长的荇菜,它是一味中草药。
   D.随着“河之洲”考证的落实,加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及西霞院反调节水库的修建,夹于其间的西滩很可能成为著名旅游胜地。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30分)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膺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初举孝廉,为司徒胡广所辟,举高第,再迁青州刺史。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复征,再迁渔阳太守。寻转蜀郡太守,以母老乞不之官。转护乌桓校尉。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志者所羞。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复拜司隶校尉。时张让①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即杀之。让诉冤于帝,诏膺入殿,御亲临轩,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膺对曰:“昔晋文公执卫成公归于京师,《春秋》是焉。仲尼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诚自知釁责②,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退就鼎镬,始生之意也。”帝无复言,顾谓让曰:“此汝弟之罪,司隶何愆?”乃遣出之。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是时朝廷日乱,纲纪颓驰,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及遭党事③,当考实膺等。案经三府,太尉陈蕃却之。帝愈怒,遂下膺等于黄门北寺狱。帝大赦天下,膺免归乡里,居阳城山中,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秽朝廷。后张俭④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诣诏狱。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时侍御史蜀郡景毅子顾为膺门徒,而未有录牒,故不及于谴。毅乃慨然曰:“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漏夺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归,时人义之。
  (节选自《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
   【注】①张让:宦官。②釁责:罪责。③党事:指东汉桓帝时李膺等为抨击擅权的宦官而遭诬告的党锢之祸。④张俭:曾任山阳东部督邮,因揭露宦官罪恶而与之结仇。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A.昔晋文公执卫成公归于京师,《春秋》是焉 是:肯定,认为对。
   B.乞留五日,克殄元恶 殄:灭绝,杀绝。
   C.案经三府,太尉陈蕃却之 却:推却。
   D.乡人谓膺曰:“可去矣” 去:前往。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膺为官刚直的一组是(5分)( )
   ①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 ②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 ③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 ④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退就鼎镬 ⑤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 ⑥事不辞难,罪不逃刑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④ D. 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 )
   A.李膺性格刚直高傲,他不喜欢交往,只把同郡的荀淑、陈寔作为师友。他淡于名利,历任青州刺史、渔阳太守等官职,在改任蜀郡太守时,他借口母亲年迈而不赴任。
   B.李膺执法严厉,处死了惨无人道的野王令张朔;张让为其弟鸣冤,李膺则引经据典,证明自己此举无罪,桓帝听后只好承认“司隶无罪”,宦官的嚣张气焰受到打击。
   C.李膺对宦官的强硬态度,使宦官们恨之入骨。张俭事件发生后,朝廷搜捕党人,李膺自往诏狱,被拷打致死,妻子儿女流放边疆,门生故吏及其父兄一起被禁锢。
   D.李膺品格高洁,即使朝廷纲纪败坏时,他仍能独自坚持节操,士人有被他接纳为门徒的,即如鲤鱼跳上龙门般荣耀;而蜀郡景毅的言行更见李膺的节烈高义、德高望重。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①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其见慕如此。(8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遂自表免归,时人义之。(7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7分)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 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8.从感情变化角度看,这首诗可分为几层?请作概括分析。(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简要分析“语罢暮天钟”的表达作用。(9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35分)
  定风珠
  魏继新
   小镇多吊脚楼,旧称干阑。此屋沿溪而建,时传为避毒豸虫蛇而筑,人居其上,可眺山水岚雾,倒也有十分情趣。且房屋鳞次栉比,多为木柱板壁,街道为麻石路面,凹凸不平,就有了几分古香古色。镇口岩头上的老藤粗枝,盘虬错节。小镇位于深山之中,极少人来往的。村野田埂之中,常见老牛慢慢地吃草咀嚼岁月,仿佛日子也凝固了;只有小路上日子覆盖着日子,脚印覆盖着脚印。连风,也很难穿透时间凝固的墙壁,为这方圆百里惟一不通公路的小镇,送来些山外新鲜的气息。
   小镇有一屠夫,生得膀粗腰圆,每日里杀头肥猪,烫了刮毛开膛,然后用担挑了,步行几十里山路,到城去卖。却也不知何故,他的猪肉极好卖。他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所以,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于是,便沽些酒,买些油盐柴米,顺了山路回去。当然,担子里便捎了些镇人托买的东西,或油或盐,屠夫总是把它们用信包包了,作上记号。他虽看上去五大三粗,心却极细,从不会错,加上有的是力气,也乐此不疲,如此一来,人缘极好,镇上人把自己喂的猪,也往他那儿赶,所以,日复一日,小日子倒过得十分滋润。
   屠夫有一杀猪用的案桌,矮脚宽身,是祖上传下来的,虽然开裂了,且血痕累累,年复一年,连木质也看不出了,屠夫对它,却十分钟爱,用起来也十分顺手。一日,镇上来了一老客,此人打扮倒也入乡随俗,穿了蓝布罩服,布底沿口鞋,只是银须飘飘,颇有些风骨。据云,此人乃名中医,回祖籍省亲的,偶尔也给镇上人看病。不知何故,却对屠夫的杀猪感了兴趣,一连数日,流连不去。屠夫为赶生活,杀猪时间是极早的,其时山洼里云摇着破碎的夜晚,山顶上刚流出血红的黎明,老者便来了,目不转睛地看。屠夫是个直人,见状,便嘿嘿地笑了,说:让老人家见笑了,我手艺不精呢。
   老者微微一笑,说:你手艺倒是极好,人也不错,不过,我不是看你杀猪的。
   屠夫大奇:那你看什么呢?
   老者说:我是看你的案桌呢。
   屠夫不解。老者问可否转让,愿出钱购买。屠夫说:区区一破桌,你愿要,便拿去吧。老者便说:那我代病家谢你了。不过,我将赔钱给你置买一新案桌。我隔七日后来取,这七日,你仍在此桌上杀猪吧。
   七日后,老者至,见屠夫亦置新案桌,并言:你既为病家故,我何可让你破费,并置这新案桌送与你吧。老者大惊,急问旧案。屠夫曰:我已劈矣。且见一巨大蜈蚣,伏于案内。
   老者遂长叹一声,仰天曰:民风淳朴如此,我何言?!
   于是,老者告知屠夫,此蜈蚣伏案内,已愈数十年,且日日以猪血为食,到今日,已愈百年,取出剖开,腹内有一珠,名曰定风珠,可治百种之疾。我存有私心,怕说出来被你敲竹杠,故此未言明,谁知竟毁于一旦矣!我要这新案桌,又有何用呢?以我这等褊狭之心,如何治世救人,真让人汗颜,老夫碌碌一生,看来仍是心不达,艺不精矣!
   言罢,大笑而归。
   倒是屠夫,常听人言及,他到手的富贵,竟被丢了。屠夫听罢,也无懊悔,只笑曰:该来则来,该去则去,天意也。
   屠夫依然每日杀猪卖肉,乐此不疲。倒是老者,闻听此言后,仰天叹曰:求不可求之求,吾何止心不达,艺不精,而是枉读药理诗书,不如一屠夫矣!
   遂摘牌罢医,不再悬壶矣。
   (选自《四川文学》)
   10.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镇屠夫每日里杀一头肥猪到城去卖,因为从不要高价,也不扣斤两,所以,常常不到一个时辰,肉便卖完了,这充分表现了城里人对小镇人人品的信任。
   B.老者看屠夫杀猪时,“山洼里云摇着破碎的夜晚,山顶上刚流出血红的黎明”,这两句景物描写极富特色,既渲染了悲凉气氛,又暗示宝珠被毁的悲惨结局。
   C.老者将给屠夫置买一新案桌,隔七日后来取杀猪旧案,且要求屠夫这七日“仍在此桌上杀猪”,这主要是怕屠夫看出破绽,取走定风珠,足见其老谋深算。
   D.小镇屠夫也是小说的主人公,受小镇淳朴民风的熏染,他为人实诚热情,谦逊爽直,古道热肠,淡薄名利,是小镇人物的优秀代表。
   E.这篇小说语言古雅,状景描物,言简意赅,富有地域文化特色;注重虚实结合,即在民间传说、掌故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赋予新的阐释和含义,结尾令人回味。
   11.小说第一段所写“小镇”有什么特点?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小说中的“老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这篇小说以“定风珠”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1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月阅读模拟题
目录

  •  / 李乙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