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文教育中,其弘扬的不仅仅是纯人文精神,还包含科学精神。而人文教育的落脚点则是语文教学。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人文价值的构建,通过语文教学实践,探索出有效的教学策略,使语文教育回归自我价值和精神教育。
一.把握现代人文下的非预设性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1、注重学生自由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阅读一方面可以通过晨读,进行自由阅读;另一方面可以课堂阅读。
2、阅读感受与问题生成
在学生对课本进行阅读之后,必定会有所感悟与理解,抑或质疑与生疑。这些思考、感悟以及问题应是自由的,没有教师的暗示或引导,更没有统一要求。
3、交流与讨论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独特感受、理解以及问题带入集体交流与讨论中,谈谈自己的看法,相互启发与补充,丰富与完善个人感受与理解,解决生成的问题。如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将学生课前阅读的问题汇总,然后交流讨论:林黛玉的性格是怎样的?黛玉进贾府,为何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二.重视现代人文下的原真性的语文课外阅读
原真性阅读即自由天然状态下一种阅读形态。目前,学生文本阅读通常包含功利性阅读与非功利性阅读两种形态。其中,非功利性阅读即阅读者完全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内在动力而形成的阅读行为,具有天然自由性,通常称为原真性。在现代人文背景下,原真性阅读是语文阅读的最高境界。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读,让学生接受课本中人文精神的熏陶。
1、阅读名著,获得真体验
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选读一些具有趣味性、思想性、艺术性的作品。如教师可先让学生阅读《围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国演义》等。当学生的阅读达到一定的量,其理解与欣赏水平也相应提高,这时,则可指导学生读《呐喊》《红楼梦》等含有深刻寓意的作品。为了保持学生阅读热情,提高阅读与理解水平。教师应开展多种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的机会。如诗歌、散文、小说的阅读欣赏课,读后感专题讲座与征文等。其次,还可把名著和影视欣赏相结合,可适时组织观看影视作品,让学生将原作与影枧进行对比。如播放《红楼梦》,让学生结合课内与课外知识,加深作品的理解,获得更真实的体验。
2、阅读古典诗歌,获得真感受
在我国文学宝库中,唐诗宋词是一种瑰丽异宝。在对学生开展诗歌教育时,需注意如下几点:第一、计划而系统。不但注重分阶段,同时应保持前后间的连续性。第二、精心选择阅读的诗作,是较高的艺术性、思想性经典作品;代表一个流派或时代的作品。如教学《将进酒》时,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更多的李白所创作的经典作品以及其他的浪漫主义诗歌。第三、把握量与度。不但兼顾作品的艺术性与思想性,还应考虑到学生欣赏偏好与理解能力。通过阅读诗作,从而了解作品中所反映出的社会性、时代性,感受与体验作者的丰富情感,领悟作品寓含的深刻人生哲理,有利于多方面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三.加强现代人文下的学生个性化写作
写作是反映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实践活动,体现出了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知识储备、认识水平、情感态度。因此,教师应重视写作教学,启迪思想,塑造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1、以学生内心世界为起点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写作中表达思维与情感。而若想引发学生写作欲望,则应引导他们善于观察与思考。思考有两个基本方向:自己内心与外部世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抒发自己情感。
2、以培养学生明辨是非为杠杆
由于学生年龄与阅历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在事物的认识与是非的判断上并不完备,在写作中常出现是非混淆、以偏概全等思想。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引导他们在写作中独立思考,分辨是非,加强人文主义精神的积极渗透。
3、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为写作突破口
写作是一种具有个性化与创新思维的精神生产活动,其最高境界就是创新。第一、开放性文体。对于命题作文,不能将各类文体单轨独行,而应将各类文体相互交叉,给学生提供更广阔思维空间。第二、多元性立意。第三、前卫性观点。前卫性即作文观点涉及到社会中某些最敏感、最热门的问题或话题。